日報

妮妲莉·寶雯自導電影反思猶太歷史

刊登於 2015-08-29

奧斯卡影后妮妲莉·寶雯(Natalie Portman)。攝 : Pascal Le Segretain/Getty Images
奧斯卡影后妮妲莉·寶雯(Natalie Portman)。

奧斯卡影后妮妲莉·寶雯(Natalie Portman)近日接受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訪問,談到她導演的長片《愛與黑暗的故事》(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和對猶太教育的反思。寶雯對以色列現任總理的種族主義言論表示不滿 ,認為她年輕時的猶太教育過分強調大屠殺而無視其他族群的苦難。

「記住並尊重這個問題(大屠殺)是必要的,但除此以外,我們需明白,仇恨永遠存在,我們要理解同樣懷著仇恨的其他族群。不要習慣偏執地認為只有我們才是受害者。」寶雯說,她在2007年去盧旺達的旅途中意識到這一點。數十萬人被屠害的盧旺達大屠殺發生在她讀書期間,而學校只強調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這起種族滅絕慘案從未被提及。

我認為猶太社群必須問自己一個真正的問題,我們把大屠殺教育看得有多重。

妮妲莉·寶雯接受《獨立報》採訪時說

妮妲莉·寶雯生於耶路撒冷,3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3歲時因出演法國著名導演洛·比桑(Luc Besson)執導的電影《終極追殺令》(Léon)而一舉成名,此後接連拍攝《星球大戰》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並在2010年以《黑天鵝》中女芭蕾舞者一角榮膺奧斯卡影後。除了表演才華,寶雯也涉足導演。2008年她的短片導演處女作《Eve》成為第65屆威尼斯電影節短片項目的開幕片。寶雯還掌握英、法、日、德、阿拉伯語、希伯來語等多種語言,並曾於2003年獲得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

電影《愛與黑暗的故事》是寶雯的長片導演處女作,改編自以色列名作家阿摩斯·奧茲(Amos Oz)關於以色列立國回憶的自傳小說,寶雯為這部電影籌備7年,在片中飾演奧茲的母親。鏡頭追隨寶雯飾演的母親與兒子兩人的命運轉折,描繪出上世紀40年代普通猶太家庭在以色列建國歷程中顛沛流離的悲情生活。為影片擔綱攝影師的斯拉沃米爾埃迪扎克(Slawomir Idziak)也是《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的攝影師。《愛與黑暗的故事》曾於今年康城國際電影節的特別展映單元亮相,公映具體時間尚未確定。

2016
《愛與黑暗的故事》將於2016年上映。

聲音

寶雯只是簡單闡述了更高的真理,沒有所謂被選中或被詛咒的人。精神上,所有的人類擁有同等價值。

Huffington Post 的網友 Tom Godbone

考慮到她曾在百老匯飾演 Anne Frank(《安妮日記》作者,最著名的猶太大屠殺受害者),而現在是她參與表演、導演、製作的電影《愛與黑暗的故事》的宣傳期,這位奧斯卡贏家當然有以某種立場談論猶太議題的理由。

《Commentary》雜誌的評論文章《關於大屠殺,妮妲莉·寶雯只說對了一半》

盧旺達大屠殺

盧旺達大屠殺發生在中非的盧旺達,是胡圖族人對圖西族人進行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從1994年4月6日至7月中旬的一百天里,約有50至100萬人被殺,約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20%。由於美國此前在索馬里的干涉行動因當地勢力的頑強抵抗而失敗,遭到歐洲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譴責,因此沒有派軍隊介入此次衝突。英國也因一向與美國共同進退而袖手旁觀。後來聯合國遊說人員說服其他國家援助,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嘗試收容難民,加拿大、以色列、荷蘭和愛爾蘭也陸續提供援助。(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來源:The Independent時光網民報Huffington PostCommentary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