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何雪瑩:宜居城市排名給誰看?

近年「宜居城市」成為buzzword(流行語),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宜居城市排名?

刊登於 2015-08-21

何雪瑩:《經濟學人》剛公布最新全球宜居度排名,香港由第31位下跌至46位,研究報告解釋這是去年的大型示威和警民衝突所至,矛頭似直指佔中。
攝: Tyrone Siu/REUTERS
何雪瑩:《經濟學人》剛公布最新全球宜居度排名,香港由第31位下跌至46位,研究報告解釋這是去年的大型示威和警民衝突所至,矛頭似直指佔中。 攝: Tyrone Siu/REUTERS

《經濟學人》剛公布最新全球宜居度排名,香港由第31位下跌至46位,研究報告解釋這是去年的大型示威和警民衝突所至,矛頭似直指佔中。近年「宜居城市」成為buzzword(流行語),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宜居城市排名?

排名用途和評估標準

目前最多人引用的宜居城市排名來自經濟學人、Monocle和Mercer,經濟學人是支持自由市場的時事雜誌,讀者群主要是企業的管理層;Monocle則是一本相當「波希米亞」的文化、設計消費雜誌,Mercer則是人力管理機構。這三個機構的背景反映了他們研究排名本身的用途,決定了他們最關注的城市特質是什麼。經濟學人和Mercer開宗明義地說,這個排名是給被派往外地工作的expatriate(僑民)看的,當他們將到一個陌生城市工作,面對全新的生活方式,企業應該給予僱員多少的額外補償?所以經濟學人的排名說得很白,這個排名是為了方便企業人力資源部讓決定調職條件時有可以比較的標準,甚至提議為調職的僱員提供hardship allowance,並列表說如果僱員被調到宜居指數若干的城市,該有百分比多少的額外津貼,補償生活質素損失。

所以排名和評估標準本身對每個城市土生土長的普羅百姓而言未必很有參考價值,這並非說expat價值跟本土完全相反,有些追求始終是相當普世,例如經濟學人排名表的評估範圍包括醫療系統質素、暴力罪案率、貪污、戰爭威脅等,不論民族、文化、階級都應視為好事;但一些對本地居民至為重要的卻不在今次排名的標準中。民主、法治、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不在此列,當中只有「審查程度」(level of censorship),屬於佔總評分25%的「文化和環境」下的九小項的其中一項。這些「抽象」的價值追求以外,一些對民生大小事項有着實質影響的如貧富懸殊、社會保障等也不在考慮之列,大抵這些expat們也不會用得到社會福利,而樓價、物價等生活指數亦沒有計算在內。他們是花得起的一群。

五年來宜居指數下跌幅度最大的,都是受戰亂影響的城市,如大馬士革、基輔、的黎波里等。而研究報告解釋,香港宜居指數甚高,但去年不時出現大型示威和警民衝突指排名下跌,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蔣麗芸立刻引述報告指示威令社會混亂。誠然社會一片和諧沒有示威當然是好事,但沒有示威,跟人民對政府施政不滿,卻沒示威和表達異見的權利是兩回事。

宜居城市/國際大都會/好的城市

更有趣的是檢視經濟學人、Monocle和Mercer的宜居城市排行榜,名列前茅的都是加拿大、西歐和澳洲的中型城市,如維也納、溫哥華、墨爾本、日內瓦等。除了東京打進 Monocole的榜首外,我們以為最吸引人才、文化最多樣、創意最蓬勃、機會最多的大城市如倫敦、紐約、巴黎都甚少在首20名。這些世界都會級的大城市有着先天缺憾,它們的人口最少三四百萬,動輒上千萬,人口多且組成複雜,罪案率少不免比人口結構簡單的中型城市高。而且它們很早便進入現代都市的發展階段,君不見倫敦、紐約、巴黎的地鐵殘舊、骯髒而且經常故障,它們都是世界最早的地鐵系統,而當城市向外擴張,要短期內把又殘舊又大規模的地鐵系統更新,比中型城市如哥本哈根建單車徑和地鐵更不容易。紐倫巴在經濟學人排名的公共交通工具這一項,可能失分不少。

當城市充滿機會和未知,才能吸引各地的人離鄉別井到雲集在城市中一展所長,而城市必須夠大、人口結構和功能必須夠多樣,可能性才會不斷爆發,並且成真。

雖然城市小也可以很美,一些中型城市近年也在豎立生活質素典範,溫哥華和哥本哈根也的確怡人。但為何過了超過一個世紀,倫敦、紐約、東京等大都會仍是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磁鐵?社會學家Richard Sennett宣稱城市是「陌生人聚首之地」(where strangers meet);創辦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城市」項目的Ricky Burdett教授甚至大膽認為,這些宜居城市調查中名列前茅的好學生都是些不太多人想定居的城市。「人想住的城市往往大而複雜,身邊的人你都不認識,而且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何事。城市既充滿機會又有衝突,但你能在人群中找到安全感。」如果說沒人想住在維也納和哥本哈根這大概是說過頭了,但Ricky Burdett的說法在城市學者中並不少見,當城市充滿機會和未知,才能吸引各地的人離鄉別井到雲集在城市中一展所長,而城市必須夠大、人口結構和功能必須夠多樣,可能性才會不斷爆發,並且成真。

倫敦、紐約、東京這些世界大都會是否要比哥本哈根和維也納這些中型宜居城市來得優秀?這也當然未必。一切皆視乎對什麼人而言,正如經濟學人等的宜居城市指標當然有其參考價值,但毋須把它看得太重要,畢竟有能力被跨國公司派駐海外並向公司爭取補償津貼的只是每個城市裏的極少數人;也沒有任何排名能非常權威地總結每個城市有多好。

(何雪瑩,傳媒人、城市研究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