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羅塞塔號對「大黃鴨」彗星做了什麼?

刊登於 2015-08-15

歐洲太空總u001b署發u001b佈羅塞塔號在「大黃鴨」彗星上的照片。圖:ESA via GETTY
歐洲太空總署發佈羅塞塔號在「大黃鴨」彗星上的照片。

公元前196年,古埃及的祭司們給國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製作了一塊寫有詔書的石碑。這塊被後世命名為「羅塞塔」(Rosetta)的石碑分別用古埃及象形文、古埃及草書和古希臘文刻了相同的內容,並於1799年被人們在尼羅河上的菲萊(Philae)島發現。石碑上三種不同文字的對照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破解失傳千年的埃及象形文之謎。

2004年3月,歐洲航天局(ESA)發射了命名為「羅塞塔」號的彗星探測器,上面還搭載了一個叫做「菲萊」的登陸器,科學家們希望藉此了解彗星和早期太陽系的奧秘。在經過10年的漫長飛行之後,羅塞塔號終於進入了「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軌道,隨後菲萊於2014年11月登陸了這顆形似「大黃鴨」的彗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親密接觸」彗星的人類航天器,這將給科學家們帶來分析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然而,菲萊的登陸並不順利。由於「大黃鴨」上的引力太小,可憐的菲萊首次觸地後不久,又被反彈到了半空,因此一部分測量是在它懸空的2小時內,在離「大黃鴨」表面100米的高空中完成的。菲萊在第三次嘗試着陸時終於穩定在一處懸崖底部,並完成了80%的預定科學實驗。64小時後,「精疲力盡」的菲萊由於電量不足而進入休眠模式。不過,當「大黃鴨」運行到太陽附近的時候,它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來重啟。儘管菲萊在彗星表面意外反彈,但因禍得福的它採集到了不同地點的數據,讓科學家得以進行比對分析。

雖然菲萊登陸器的未來是不確定的,但是軌道器羅塞塔號是任務的主力,它的工作將繼續。

天體物理學家 Elizabeth Pearson

2015年8月13日,羅塞塔號伴隨彗星運行到了近日點(彗星軌道上離太陽最近的位置)。這顆彗星以橢圓形軌道環繞太陽運行,公轉週期爲6.5年,這意味着它在近日點距離太陽非常近,而在遠日點距離太陽非常遠。在最近一段時間,彗星將接收到最多太陽能,活動也將顯著增加。該項目科學家 Matt Taylor 解釋,組成彗星大部分質量的冰將被太陽變成氣體,逃離彗星表面,同時帶走塵埃,最終形成彗星的外層大氣層。科學家們最近已經觀測到彗星劇烈的噴射流,氣流平行且高度結構化。

此時,躺在懸崖底部的菲萊也將經歷持續增加的彗星活動,它在今年6月和7月曾成功與項目控制器通訊,但隨後又陷入沉默。科學家此前已經對菲萊發回的數據進行初步分析,在彗星表面發現了構成生命基礎的有機化合物,這些結果最近公布在《科學》(Science)雜誌特刊上。在彗星這種太陽系早期遺存星體中發現複雜分子,暗示着太陽系早期發生的化學過程可能在促進前生物物質的形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羅塞塔號和菲萊將繼續伴隨這隻「大黃鴨」一起環繞太陽運行,直到今年年底任務結束,它們或許會像自己的名字一樣,幫助人類破解更多謎團。

1.86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與太陽的最近距離為1.86億千米,比地球與太陽1.5億千米的距離略大。

聲音

在近日點期間,我們將密切關注菲萊登陸器的動靜,但主要的重心還是對活躍彗星的在軌觀測。

該項目科學家 Matt Taylor

隨着菲萊在6月中旬重新與地面取得聯繫,我們希望它能夠再次開工,繼續這場令人興奮的探險,有機會展開更多科學測量,拍攝新的照片,向我們展示過去8個月來彗星表面有什麼改變,或者菲萊所處的位置有什麼變化。

菲萊登陸器負責人 Stephan Ulamec

彗星沒撞上地球,人類先把彗星給撞了。

微博網友@把酒祝瘋

彗星

俗稱「掃把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當它朝向太陽接近時,會因被加熱而釋放氣體,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大小從數百米至數十公里不等。(資料來自维基百科)

來源:歐洲航天局衛報BBC果殼網鳳凰網新浪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