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洪振快:少林寺危機,不僅僅是釋永信被舉報

很多人本身既無多少文化修養和文化傳承,更不懂得珍惜文化、敬畏文化,而只是把文化作為招財進寶的手段。釋永信和少林寺,可以看作是近三十年傳統文化復興亂象的一個縮影。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於2005年在河南省少林寺視察工程時攝。

釋永信在推動少林寺商業化上非常成功。不過少林無形資產,釋永信持有公司8成股權。但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儘管釋永信可以讓人非議的地方很多,但少林寺作為禪學和武學的重地,作為方丈的釋永信,禪學、武學修為有限,德難服眾,這才是屢受非議的根本原因。

最近,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深陷「舉報門」危機。與過去一直負面傳聞不斷但最終都被化解不同,這次「少林寺知情人士代表釋正義」不斷拋出的舉報材料很有法律上的證據價值,舉報內容不僅涉及釋永信私生活混亂,違反佛教戒律,還涉及侵佔少林寺財產,涉嫌經濟犯罪,而且媒體和公眾已經給予足夠的關注,輿論壓力之下,釋永信此次的危機非同尋常,能否再次化解成疑。

燒向釋永信的火,也勢必燒向少林寺。有人擔心,釋永信和少林寺差不多是一個整體,釋永信被毀,少林寺聲譽也勢必受到極大損害,甚至對少林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價值也有負面影響;進而猜測,當地官方為了避免少林寺的品牌受到破壞,影響到當地的財政收入及文化影響力,此事最有可能的處理結果,是捨釋永信而保少林寺,即讓釋永信離開少林,但將其個人行為與少林寺整體切割開來,保住少林寺的聲譽。

不過,在我看來,少林寺的真正危機,不在此次釋永信被舉報的危機能否化解,而在少林寺並沒有保留和傳承下來多少真正有價值的傳統文化。這,才是致命的。

少林寺傳說多為後世創作

少林寺在中國文化中有兩個特殊身份:一是禪宗祖庭,二是武學聖地。

說是禪宗祖庭,是因傳說禪宗初祖達摩曾在少林宏法。然而,考之歷史,少林建寺,是北魏孝文帝為安置天竺來華高僧跋陀所建,達摩與少林寺,原本並無多大關係。禪宗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但少林寺在禪宗寺院中並不突出,歷史上好像也沒有出過影響深遠的禪宗大師。

至於武學聖地,有些傳播甚廣的觀念也不很符合歷史事實。比如,1982年上映的電影《少林寺》,取材於少林寺白衣殿壁畫「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然而,實際上,雖然公元621年少林和尚的確參與了一次軍事行動,受到了李唐王朝的嘉獎,但並不足以證明當時少林寺有僧兵和少林武術。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發現任何可靠的史料,足以證明明代以前的少林寺已經把習武作為一件日常性的活動並已具有大規模的僧兵組織。少林寺有棍僧,是明代的事,白衣殿壁畫「十三棍僧救唐王」是清代所繪,是受明代棍僧事跡影響之後才創作出來的。

少林寺的武術,在明代得到大發展。明代少林寺僧人習武並且人數眾多、規模很大且武功高絕都有許多可靠史料可資證明,而這與明代的兵制允許僧兵等地方武裝存在有關。少林和尚因為參與了政府軍隊的行動,從而揚威疆場,為社會所矚目。正德年間(1506—1521),少林僧人已經「以勇武聞」。

但真正使少林武功為全社會所知的,是嘉靖年間(1522—1566)少林僧兵參與了抗倭戰爭,英勇壯烈,值得人們敬仰和稱頌,也正是因為這個行動,少林的聲名開始遠播。

民國時期少林被燒成灰燼

抗倭之前的明代少林武僧的記載,多見於少林塔林的高僧碑文;由於少林和尚抗倭是在松江(今上海)、杭州,此兩地人文薈萃,少林僧人的故事開始通過兩地文人的文筆而見於史籍,也因為作者的聲望和作品的影響力而擴散到整個社會。因此,少林僧人因武揚名,是因參與抗倭行動,其武勇之名,是在嘉靖時期才真正確立的。

那麼,明代少林僧人都會什麼武功呢?一是槍術,二是棍術,三是拳法,但沒有通常所說的內功。事實上,明代少林武術被認為是「外家」,其特點是「主於搏人」,與「以靜制動」的「內家」拳術異趣。所謂達摩所傳的《易筋經》《洗髓經》,實際上是嘉靖年間少林武術揚名天下之後,民間人士偽托達摩撰寫的著作,與少林寺一點關係都沒有。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壓制漢人習武,少林習武轉到地下,只能暗中傳習。乾隆四十年(1775),河南巡撫徐績曾招請幾個少林僧人到兵營教士兵槍術,被乾隆皇帝下旨訓飭為「不曉事」。道光八年(1828),官員麟慶代表河南巡撫楊國禎祭祀中嶽嵩山,夜宿少林,要求看武術表演,少林僧人為之演習拳法。這兩條史料,說明當時少林僧人還是擅長槍術和拳法,這些功夫應該與明代的功夫有一定傳承關係。

及至晚清,有資料說少林寺連正常的寺院活動都不能維繫了,即便還有人習武,估計也只是個別人的行為。進入民國之後,少林僧人參與軍閥混戰,1928年3月少林寺被燒成灰燼。此後少林寺衰敗破落,僧人無幾,武風已經喪失。

1949年後少林寺已成空殼

1949年以後,少林寺收歸國家管理,只留下幾位年老僧人。「文革」之中,傳統文化被破壞,武術被否定,武術發展在全國完全停頓。少林寺僧人也沒有幾個了,談不上習武。「文革」結束時,少林寺只是一所破舊的寺院,只有十多個和尚,大半是老人。據1988年出版的《新編少林寺志》介紹,當時受過戒的老僧只有四個:德禪、行正、妙性、素喜。老僧帶有徒子徒孫,其中行正最多,有徒子31人、徒孫11人,佔了全部和尚68人的大約三分之二。釋永信,就是行正的徒子之一。

從少林武術傳承來看,到80年代初,少林寺內的僧人基本不會武功,寺內武脈基本已斷。行正是個盲目僧人,不會武功,永信的武功傳自何人,也是一個謎團。目前少林寺內僧人展示的少林武術,應該是從社會上回傳的。這些「功夫」,與歷史上出神入化的少林武術之間有多大關係,不能不讓人懷疑。

釋永信在推動少林寺商業化上非常成功。不過,媒體報導,少林無形資產,釋永信持有公司8成股權。但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儘管從最近「釋正義」的舉報來看,釋永信可以讓人非議的地方很多,但在筆者看來,少林寺作為禪學和武學的重地,作為方丈的釋永信,禪學、武學修為有限,加之德難服眾,這才是屢受非議的根本原因。而少林寺的真正問題,在於目前展現在公眾面前的少林武術和所謂的「禪武醫」文化到底有多少歷史價值?

少林寺成為文化消費品

少林寺寺因武顯,武以寺名。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有價值的部分,歷史上的少林武術更是如此。然而,由於戰亂和社會運動,歷史上的少林武術是否傳承下來,已經成為一個疑問。2012年,釋永信當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林功夫」傳承人。消息一出,受到廣泛質疑。按照「非遺」傳承人的評選條件,至少要有「承續」即傳承譜系,如京劇等傳承體系是很清晰的。而如上所述,少林寺內武脈基本已斷,釋永信的「少林功夫」由何人所傳,又如何證明其與歷史上那些有價值的少林武術的關係,都曖昧不明。

中國在過去百年中,傳統文化受到很大破壞。近二三十年,傳統文化的價值被重新發現,近年則又因政治原因而有重視過頭之嫌。問題在於,文化被破壞之後,恢復很難,有些歷史上價值很高的東西,到如今空有外殼,並無多少實質內容。很多人,本身既無多少文化修養和文化傳承,更不懂得珍惜文化、敬畏文化,而只是把文化作為招財進寶的手段,過度消費文化。

釋永信和少林寺,可以看作是近三十年傳統文化復興亂象的一個縮影。

(洪振快,歷史學者,專欄作家,《炎黃春秋》雜誌原執行主編,著有《亞財政》、《官心民意》等書)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