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末,陳雨霖陸續收到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碩士項目錄取通知,「今年申香港的人特別多」。她就讀中國大陸排行前五的大學,這裏聚集了高考殘酷競爭的優勝者,有些同學不太看得起香港的碩士項目。有人到論壇發帖,諮詢對比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學,想知道自己的背景是否有競爭力,會有陰陽怪氣的留言冒出來:「你肯定可以啊,那要去和文盲上學嗎?」
香港碩士項目分為修課式(taught postgraduate)和研究式研究生(research postgraduate)。研究式研究生偏重學術研究,學額也較少。修課式學制的學期較短,大多為1年,被一些人質疑「含金量不高」。目前,大陸學生報讀修課式項目的人數比例更高。
「還沒有確定未來方向的時候,我的想法確實會被鄙視鏈左右,甚至不好意思在論壇發帖詢問,哪怕是匿名平台。」陳雨霖同專業的學長學姐們,心目中一直有條鄙視鏈:保研的人自動升上金字塔尖,英美學府是留學的主流去處,若申請失敗,才會在第二輪申請轉向作為保底選項的香港院校。
現在,越來越多人希望在第一輪申請時收獲橄欖枝。陳雨霖心儀商科,趕在第一輪截止日期前提交了申請。
留學機構啟德教育《2021年中國香港求學錄取報告》顯示,2021年1-7月,大陸學生對赴港求學的諮詢數量,同比上升126%;2022年同期,再增長41.5%。廣東留學機構易致教育諮詢總監謝炎龍也觀察到,疫情後報讀香港修課式研究生的大陸學生數量明顯上升,獲錄取學生的背景亦強勁不少。
中國一直是輸出留學生最多的國家,在美、澳、英、日等國的國際生生源中佔比最多。據中國統計年鑑,自2015年起每年有逾50萬學生踏足全球不同國家,2019年更突破70萬(官方至今未有公布2020年及之後的數據)。
除了傳統熱門的英美大學,對大陸留學生而言,融會中西文化、具備地理優勢的香港一直很有吸引力。根據中國教育機構新東方發布的《2022年中國留學白皮書》,選擇香港的留學生人數,由2020年的全球排名第七,到2021、2020年大幅躍升,僅次英美。
多重因素造成了香港碩士項目的升溫。除卻中國與歐美國家的關係降溫、戰狼外交帶來的一系列摩擦;持續近三年的疫情封控,不但給人們的生活造成諸多不確定性和高昂成本,更進一步令經濟、就業形式惡化。本科橫跨疫情的這代中國大學生,剛剛脫離應試教育的苦海,便被拋進動輒封校、時常網課的大學生活。2023屆中國大學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長82萬人。大廠裁員、「畢業即失業」訊息織就的陰影下,考公、考研、工作和留學的路都比往年競爭更加激烈。眾人過窄橋,越來越多人甫進入大學,便開始琢磨未來的出路。
「不是一開始就想去香港的,當時潤的心情還沒有那麼迫切。」陳雨霖回憶。人人都想提早上岸,到香港讀書可能是人生的一小塊緩衝地帶。
「大環境越來越差,更早佔到坑位」
距離大學畢業不到一年,許子依正著手準備留學申請,香港是她的首選。這一年,香港正變得火熱,她的同屆同學已有四、五人投出申請函。
2022年9月,許子依趕在第一時間投遞申請,而後加入了由一位申請者建立的微信群。群組上限人數是500人,沒幾天就滿員了。申請者的背景普遍都很好,不少來自知名大學,例如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本科。許子依也來自大陸排名前五的大學的法學院。
對許子依來說,若在國內升學,往往需要兩三年的時間。相比之下,香港的法學碩士只有一年,還能涉獵國際性的法律知識,性價比更高。「在目前國內大環境越來越差、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可以更早地佔到坑位。」
同時,對比外國碩士項目,香港的學費和生活開銷相對較低。除了法學項目和商科,還有工科、傳媒類等不少專業,頗受大陸學生歡迎。疫情頭兩年,對比歐美國家,港澳地區的低感染率和穩定的防疫狀態,吸引更多中國家長把孩子送去留學。
謝炎龍表示,近年找他們的學生每年都有增幅。2021年申請季約有350人,2022年申請季截至12月末已有400人。謝炎龍還指,2021年,九成學生都有申請香港院校,「不管申請什麼地區都會加上香港。可能因為疫情,去年(外國)疫情形勢很嚴峻。」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院長蘇文藻對端傳媒表示,近兩年,包括大陸和海外在內的申請者,每年增加四成,其中大陸地區增幅可達六成。經濟、教育、計算機、新媒體和金融科技等專業,是大陸同學的熱門選擇。目前是為2023年入學的申請季,來自大陸的申請者同比亦呈上升趨勢。
根據香港大學數據,2021-2022學年修課式研究生中,大陸學生數量同比上升41.9%,在所有修課式研究生非本地生的佔比亦達到86.7%。
就業選擇也是赴港讀研的重要考量。
深圳有許多企業和香港學校有合作資源,「例如華為,經常去香港的大學招聘,」謝炎龍說,「去英美留學的,回來還得重新找工作,在香港好處會更多。」他頗為自豪地介紹起一位就讀香港科技大學的大陸學生,還沒畢業,手裏就握有三、四份聘用通知。
中國在2015年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2019年推出規劃綱要。香港和大陸被緊密縫合,政府希望人、錢和資源有更多流通。教育與就業,無疑是受益的板塊。
在激烈的競賽中,留學服務平台留學鳥的產品服務主管Doris也看到年輕人潛藏著的迷惘,「疫情之後的學生都變得很躺,尤其是2020年上網課那段時間。」據她觀察,年輕人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所以先去讀書。也有人畢業後不急著找工作,不少人衍生出在家混一年日子再參加秋招的念頭。「大家以前都想要進大廠,現在反而很多人想去做公務員,心態上面有很多的改變。」
海外人才招聘平台Lockin發布《2021中國海外人才職業發展分析報告》,近半留學生回國後選擇進入體制內工作。其中25%進入國企,21%選擇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
「可能是這兩三年來一些客觀原因,内地的大環境不太確定,所以對他們而言,會有自己不得不躺的感覺。」Doris說。
「到香港是想體驗正常的大學生活」
本科四年的生活和許子依想像的不太一樣。
她原本是喜歡規劃生活的人。疫情三年,很多準備淪為無用功,這讓她感到挫敗。例如她在高中就很感興趣的支教,大學計劃走向南方、中部和西北,最後都沒能實現。大小假期自然是在封校中度過。
大學生的焦慮一點點滋長、蔓延。互聯網上的發瘋文學,慢慢演變成線下的情緒釋放。2022年下半年,大學校園裏流行起夜行狗爬、宿舍養紙板狗,許子依的學校也有同學加入。有人建了微信群,群通知說,校園跑的同學不要踩到校園爬的同學,校園爬的同學不要咬校園跑的同學,以及禁止吃土。夜晚,學校派來保安專門盯著爬行的同學。
被封控綑綁的時間裏,大學裏逐漸瀰漫出的內卷氣息,無處發洩,人人擠壓出情緒病。宿舍裏同學們聊天,總是說「早知道不在國內讀書了」。
「到香港讀書不只為了提升學歷,更是想體驗正常的大學生活,把可控的秩序感掌握在自己手上。」許子依說。
羅忻是一名公費師範生,學校在中西部的一線城市。大一時她做過幼兒園教師一線的實習,意識到自己不喜歡這份職業。參加學術競賽後,發現思考和寫論文才是興趣所在,羅忻想延續學術之路。和在國內讀研的學姐交流後,羅忻覺得繼續在國內讀書,上的還是「水課」,她想換一個教育體系,檢驗自己的能力。「教育還是涉及本土化的問題,香港至少是中西結合的狀態,不想一下跨到英美的教育環境。」
教師編制的確是個穩當的出口,「宇宙盡頭是考編」,年輕人們總是講起這句玩笑話。尤其在疫情後不穩定的經濟環境中,大家更不輕易放棄編制。但令人無奈的封控政策,父母都看在眼裏,也支持羅忻放棄編制的決定。
留學深造對羅忻家裏是不小的負擔。讀書不只需要學費,還有生活費、房租、甚至包括公費師範違約金。羅忻家掂量著賣房子,但疫情期間房子也賣不出去,「現在誰敢用錢,都是存續經濟的狀態。」羅忻的父母不在體制內,社保拿不到幾千元。「不是積蓄掏不出來,是養老積蓄給我拿去讀書。那我能不能負擔起家裏的未來?」
「疫情給我的人生觀的改變是,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計畫的。」羅忻說,「我覺得未來十年,經濟會越來越差,學什麼路都是輸的。儘量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自己開心。」
大學生活也讓陳雨霖萌生離開的念頭。陳雨霖做過幾份金融相關的實習,重男輕女似乎早已是大家視而不見的潛規則。有的投行實習招聘建議只要男生,有的中資券商偶爾才招女實習生。在豆瓣Woman and Finance小組的經驗貼,大家分享著秋招時出現性別歧視的公司。
更讓陳雨霖感到前景混沌的原因,是高壓政策下混亂的金融市場,「政策扭曲了很多行業,最明顯的是教培和互聯網。」2021年,中國推出「雙減」政策,教培行業風光不再。早幾年紅火且野蠻生長的互聯網行業,這兩年遭遇監管寒冬,也在不斷裁員和縮水。陳雨霖曾在投資新能源的機構實習,尋找投資項目時,領導最看重的是能否持久獲得國家支持。「如果國家不引導,那我就不去投,乾脆把所有錢給國家。」
再後來,疫情的管控政策伸入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各地每天發生荒謬的新聞,荒謬也發生在我身上。」疫情爆發後,陳雨霖就沒有回家過年,平日也難以與生活在外地的至親團聚,還在讀小學的弟弟,童年浸泡在網課中。
種種因素,令陳雨霖在大二就打定留學的主意。她仔細研究過,美國頂尖學校難申請,一般的學校地處偏遠,況且回國就業也看重學校排名;而看重本科成績的英國太卷了。排除後,就剩下香港和新加坡。後者近年成為中國人移民聖地,不過,陳雨霖覺得新加坡的移民系統不太透明,最後只鎖定香港。
陳雨霖憋著一口氣,她打定主意要潤,香港就是第一步。
夏佳寧正是在疫情中離開安穩職業的人。2021年,她26歲,辭去小學教師的工作。「我是勇士,能辭編制的真的很少。」夏佳寧的本科是師範專業,2018年畢業後隨大流、也為滿足家人的期待,投身南方城市成為一名小學老師。
小學老師的生活並不輕鬆。封控期間上網課,夏佳寧每天要催促50多位家長在微信群接龍報備,是不是綠碼、有沒有外出。「可以想像未來40年都要做雜事,看不到盡頭的感覺。」夏佳寧也發現,教小孩特別磨人,需要耐心。但她的性格卻不太喜歡衝突性很強的工作,壓制小孩子的天性讓她感到痛苦。她覺得小學老師這份工作讓她變成「潑婦」。「閉嘴」是她每天吐露最多的話語。她整天罵罵咧咧的,要把小孩管得服服貼貼、坐得端端正正,才是「教好了」。
留學這個選項一直保存在夏佳寧心中。不料,後來香港爆發反修例運動,緊接而來的是疫情,「感覺除了中國,境外其他地方都不太安全。」港區國安法在2020年中砰然落地,香港啞然,夏佳寧的家人不再那麼擔心,覺得香港「終於太平了些」。
申請更卷,學費看漲,還有人「去香港(讀書)就是為了移民」
更多人湧入帶來了激烈的競爭。
謝炎龍說,如今錄取條件要達到GPA3.5,才有可能踏入排名靠前的學校;而在「(政治環境)比較亂的時候」,申請難度低了不少,他的學生GPA在3之下,也能申請到香港科技大學或香港中文大學。
Doris也指出,2020年是更容易申請的一年。她解釋,由於防疫政策不穩定,線下語言考試頗受影響。以2020年4月、5月和6月為例,中國全國範圍內均取消所有托福、雅思、GRE和GMAT的考試。有的香港學校會放低門檻,接受過去不可能採用的條件錄取,例如六級英語成績。2021年也有類似情況,令大部分香港院校接受較低標準的線上語言成績。
這種較有彈性的准入門檻隨著報考人數的激增變得愈加嚴格。謝炎龍諮詢了香港理工大學的金融會計分析專業,校方表示,2022年入學的這屆申請量,比上年翻了五倍,錄取的條件和要求顯著提升。
Doris亦認同,申請人數的晉升導致錄取水準的上升。與此同時,熱門的專業持續升溫,冷門的專業也有更多人問訊。Doris舉例,此前香港教育大學某個學系招生人數較少,希望與留學機構合作,增加課程曝光量。這兩年,學校已經不需要這樣的服務了,有足夠的申請量來支撐錄取到一定數量的學生。
軟背景包裝競賽也更卷了。所謂的軟背景,包括實習、科研項目、比賽、義工、志願者和校園活動等。謝炎龍說,以前的學生,手握兩、三項經驗足矣,現在想去好學校的同學,基本都會發表一篇論文,一些學生還會參加大型商業模擬挑戰賽,或更具備專業性的比賽。「大家知道成績好的也很多,只能透過這種背景競爭。」
競爭的風氣催生灰色地帶。據謝炎龍透露,有的學生來不及或找不到實習,便直接購買實習經驗,節省下時間備考語言成績。有的企業甚至直接和留學機構合作。
除了大學應屆畢業生報讀碩士,不乏有工作數年的人士辭職讀書,亦有人將留學作為移民的第一步。「近年因為内地疫情防控政策太過嚴格,產生了一批想移居香港的,2023年的話應該會更多。港府也是需要更多的人才,也有相應的移民政策。」Doris表示。
香港正被移民潮席捲,青年勞動力人口急跌,港府在2022年大力推出新的高端人才簽證等多項措施彌補空缺。
Doris認為,無論是高端人才簽證還是優秀人才計劃,條件門檻都較高,「很多人轉而求其次,以留學的方式去移居。」尤其是三四十歲、有工作經驗的家庭,在學歷或語言成績方面或有缺陷,難以申請門檻高的學校,他們會選擇申請香港排名較為靠後的學校。
謝炎龍也指,「有人去香港(讀書)就是為了移民,或者說為了文憑,願意讀比較冷門的專業,比如中國歷史、中國研究等。」
申請者人數激增,會讓學校收生人數擴充嗎?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院蘇文藻教授表示,近年收生人數維持穩定。在他看來,擴招牽動方方面面,這是需要從長計議的事,例如教學空間和教師資源,為了保證小班的教學質素,難言輕易撐開收生人數。
不過,香港近年面臨人口流失問題,本地中六(即高三)畢業生數量下跌,大學面對收生減少的困境。2023年2月,香港教育局表示,將上調三所自資大學招收大陸學生的限額,上限由10%調整為20%。恆生大學將暫停增加本科學士的課程,將力氣放在發展碩士課程中。恆大校長指,新學年將更積極招收大陸和東南亞學生。
與此同時,香港碩士學費在疫情後水漲船高。商科專業漲幅十分明顯。2022年香港大學商學院有5個專業加碼,金融科技項目的學費從39萬上升至42萬,2023年再加至46萬。2023學年,包括會計、經濟學、全球管理等專業,學費漲幅達3-6萬。其他院校的商學院亦向上調整學費。
不過,隨著大陸疫情政策轉向,出行鬆綁,眾人都在觀望2024年入學的申請動態,香港碩士的熱度或會降溫。」Doris說,2022年開始,可能也會有不少人再次考慮留學英美澳加,「24fall可能平穩一點,因爲大家選擇更多了。除了港澳地區,可能也會考慮中外合辦的院校,或者比較小眾的地區。他們也會考慮出去了,畢竟現在內地開放了。」
在留學鳥聯合創始人兼CEO Stary 看來,大陸擁有龐大生源,愈來愈多海外院校虎視眈眈,想招募大陸學生入讀。由此催生出院校品牌運營和媒體資源的需求。大陸的社交媒體自成一套語言文化,加上疫情,招生宣講在線下難以實現,互聯網社交平台奪得最大的話語權。
「B站、知乎、小紅書、抖音,還有微信公眾號,每個形式都不一樣,哪些是敏感詞,要發多長多短,要配什麼樣的圖,其實有很多規則。」Stary介紹,留學鳥做的事情,就是轉化內容,以契合大陸新媒體的型態。例如風靡大陸的抖音,人們習慣看的是豎屏的短視頻或直播。Stary說,香港院校也有學術論壇,但不太習慣做直播。這意味著變相少了一個宣傳渠道。疫情後,陸續有更多院校找到留學鳥對接新媒體運營,有的帳號針對學系,有的則是整個學校。據Stary透露,他們至少在為2、30個來自香港的大學帳號提供運營服務。
蘇文藻亦認為,在新媒體社交平台的使用方面,「各地文化不同,是需要處理(address)的問題。」例如微信公眾號,就需要有特別的小編來關顧,「而且要持續更新,如果整個月不發,怎麼還會記得你?」
尾聲
2023年的中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達到474萬人,佔畢業生人數四成。考研人數連續七年增長,相比2017年已翻了一倍。考研初試結果一般在2月公布。對留學中介來說,這段時間會有很多落榜的同學找上門,他們還得忙碌一陣。
羅忻的香港留學夢被按下暫停鍵。在中國防疫政策大轉彎之前,從9月至12月,羅忻一連被取消6場線下語言考試。2022年下半年,她所在的城市疫情沒消停過,每日新增幾千例。她的學校在封鎖15天後,校內突然出現確診個案,封控延伸到宿舍。羅忻本來打算出城回老家考試,計劃又被打亂。
在封校期間,羅忻發現她想申請的專業突然提前了四個月。消息公布的時候,她正困在宿舍,等人送飯。「其他專業的同學,他們的進度在往前走。你是被迫靜止的,兀自內耗。」心儀的專業在1月就要截止,她還得準備畢業論文。時間線步步進逼。羅忻對申請失卻信心,決定先工作一年。
獲錄取的許子依對未來已有一番籌劃。她期待在香港學習國際法律,因為國內一些大所紅圈(註:指頂級律師事務所)不乏涉外業務,也更青睞有留學經歷的學生。她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能進律所或大公司。她也想過留在香港就業,但聽說只有商科和金融行業的機會比較多,「一年制留在香港挺難的。」
許子依出生在傳統的體制內家庭,「家人絕對希望我回去。」選擇香港,也屬折中考量,如果遠走英美,家長定會極力排斥。他們擔心留學回來,對黨員身份或進入體制有不利影響。「現在國安法出台了,治安環境可能會好一點。放在19年肯定會有些擔心。」
2021年,夏佳寧來到香港中文大學讀書。中國教育雙减政策落地,嚴管教培行業,夏佳寧覺得,師範生的出路更窄了,幾乎只剩下考編制、進學校的路子。伴隨雙减還出台了課外延時服務(指學校在放學後為學生提供輔導、文娛活動等服務,多由本校老師延時工作完成),夏佳寧看著前同事們忙得焦頭爛額。
「重新做學生真好」,她很享受山城的學生生活,沒事總跑去圖書館。碩士課程一年時光匆匆,有的同學一早在下學期回大陸實習,夏佳寧沒急著走,她看著學生生涯快走到盡頭了,要在香港待久一點。
在圖書館,夏佳寧翻閱到一本記錄反修例運動的攝影圖集,「幾十萬人上街,比較和平友好的狀態」。夏佳寧意識到,之前在大陸媒體看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在香港的那年,她也見證了香港巨變的碎片,例如佇立校門口的民主女神像消失了,「立在那裏的時候還沒有直接的感覺,但在聖誕節被移走,就有興趣去了解。」
畢業後,夏佳寧回到大陸,找到一份媒體實習工作。她在本科就想讀傳媒專業,也喜歡拍片。現在,夏佳寧終於抓住比較理想的工作狀態,外出拍攝,也做剪輯,這是她擅長又喜歡的事。她牢牢記得香港紀錄片老師說過一句話,「你看的reading、上的課,可能過幾年就忘了,但是你拍紀錄片的過程,一輩子都不會忘。」
尊重受訪者意願,陳雨霖、許子依、羅忻、夏佳寧為化名。
實習記者鄧曉雯、蒙卡、淇淇對本文亦有貢獻。
真不知道澳洲有什么好鄙视的,现在去澳洲留学的大都是冲着移民~
香港申请的bar越来越高了,15年还认识了一个二本入读港三商科类的女生,现在根本不可能,鄙视链底端应该是澳洲,港英是一样的,最好的是美国
可以來 請來點正常人 中大遇到的NDS九成都有夠可怕
只希望潤出去的人,不會享受自由的空氣,卻當中共專政政權的打手。
與以下新聞一齊比較更有趣:
啟德私樓居屋業主及居民周四晚(2日)舉行聯合居民大會,其中三名操流利普通話的居民強烈反對於啟德建設簡約公屋。自稱港漂的陳先生,表示很多跟他一樣的港漂經過2019年針對內地的運動後仍然選擇留在香港並於啟德定居,是因為相信香港政府及「香港故事」、CBD2。他了解香港現在人才流失非常嚴重,也跟北京上海新加坡搶人才,如果香港政府政策非常善變、出爾反爾、沒有誠信可言,怎可能吸引人才?「難道是畫一個餅把人才騙過去?」。香港政府如果可以改變簡約公屋的興建計劃,才值得大家信賴,吸引人才。又指很多港漂選擇入住啟德是因為當初政府開出的各種承諾及規劃,但現在卻一個一個消失,一個一個在改變,「我們很多港漂都覺得被香港政府騙了」。
「港區國安法在2020年中砰然落地,香港啞然,夏佳寧的家人不再那麼擔心,覺得香港「終於太平了些」。
—— 因為中國疫情封控而RUN來香港讀書的大陸學生,可能絕大多數都不會意識到:如果不是成千上萬的香港青年以犧牲自己前途為代價,為自由而抗爭,香港也會落得和大陸一樣的嚴格清零封控下場。香港的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70年代以來幾代香港人幾十年來街頭抗爭的結果!隨著大批有骨香港人移民海外,大批中國順民來到香港,香港淪為廣東省香港市指日可待。
個人的經驗裡,內地留學生主流的鄙視鏈是美>英港>澳洲,似乎很少見英美>港的說法?英港因為都是一年制,加上准入門檻相似,選擇一年制master的留學生也通常同時準備英港申請,所以比較多相提並論。
我今年也在申請建築Master(香港+海外),看見內地各大論壇也在如火如荼地討論申請時,心裡慌了不少,畢竟自己成績一般又加上內地人內卷出名,現在無論哪間只希望能進就好了
Master招的人多了,但是PhD的名额还是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