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2:我們問了7位中國人,去年掙了多少?過得還好嗎?

「未來的不確定性會越來越多。2023年到底會好多少,仍然是有疑問的。」
2022年終專題 大陸 公共政策 公共衛生 就業 經濟

春節過半,中國大陸進入春運返程高峰。封城、核酸、健康碼、大白、非必要不XX,正迅速地成為過去。2022年最後一個月的戲劇性轉折,將動態清零扔進了故紙堆。正常的生活在感染海嘯過境之後,以報復性的姿態回歸。三年的記憶和創傷,被暫時擱置。

在假日的餘韻散盡之前,端傳媒回訪了7位普通中國人,覆盤過去一年他們的生活與情緒。他們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地區,有普通白領、生鮮店老闆、房地產高管、資深獵頭、外貿和文化行業從業者。回望2022年,封控導致的經濟蕭條嚴重干擾和打擊了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少有的倖存者在偶得的「小確幸」中收穫了幸福。但無論樂觀與否,對於2023年,他們都不敢有太高期待。觀望和維持,是他們對新一年的共通態度。

餐飲、生鮮店老闆娘 山東 年收入15萬~20萬元

有對年輕的兩口子以前花錢不眨眼,現在每次都買特價菜。

疫情三年,中式快餐店幹了三年。不掙不賠。因為我的快餐店比較小,如果是大店肯定要賠錢。第一年生意特別好,夏天每天的營業額都在五六千塊錢以上,冬天稍微差一點,兩三千塊錢那樣。快餐店利潤大一些,能到30%左右。一年差不多二三十萬。2022年沒有賺到錢。每個月給工人開完工資、交完水電物業費,就剩不下錢了。11月快餐店不幹了,轉出去了。

生鮮店和快餐店離得很近,幹了6年了,現在一年的流水有100來萬,利潤15%-20%。生鮮店按年租13萬多元,因為疫情給我降了房租,之前近16萬。

這兩個行業都是辛苦錢,一般人幹不了,吃不了這種苦。我每天早上5點前起床去批發市場拉貨,晚上最晚9點半下班,回到家就開始訂貨,12點睡覺。

生鮮店除了日用品,肉、蔬菜、水果、調料、熟食等吃的東西都有。開了6年包括疫情3年,一直賺錢。一個人可以不下館子,不買別的東西,但必須要吃飯。

疫情第一年收入很可觀,大家手裏邊還是有點錢的。再加上儘量都不想出門,所以特別捨得花錢。第二年就比第一年差一點了。到了2022年,就差了很多。

生鮮店靠近外國語學院,學費很高,我們面對的都是稍微高端一點、消費高一些的客戶。沒有疫情的時候,他們買東西從來不看價格,想吃就買,那時候什麼榴槤、山竹那種特別貴的水果賣得很好。但是差不多從2021年開始,只要價格超過二三十塊錢的水果都賣得很慢。他們結賬時會說怎麼那麼多錢,以前不會這樣。2022年更為明顯,花錢更心疼。

有很多顧客跟我特別熟,去了就和我聊天,他們做生意的很多都倒閉了,特別難幹,幾乎每個人都有不少貸款。因為疫情原因不能正常生產、正常發貨。很多行業不讓開門,東西賣不出去,廠子就放假,最後實在撐不下去,就倒閉了。

2022年6月2日,中國上海,員工在一家快餐店工作。
2022年6月2日,中國上海,員工在一家快餐店工作。

在這邊買房子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大學畢業後貸款買的。這些事情就發生在身邊這些人身上。很多年輕人來我這兒刷花唄、借唄套現,因為沒有錢買東西,沒有錢還貸款了。有人降薪,有人丟了工作,有人做生意倒閉了。有對年輕的兩口子以前做校外輔導,花錢不眨眼那種,現在每次去我家都買特價菜,有時候甚至50塊錢都刷不出來。現在她老公去外地開大貨車了。

放開了以後,對於未來,感覺看到希望了。2022年心裏特別沒底。疫情這幾年雖然在賺錢,但是特別不開心,老感覺挺難過的,天都是灰暗的,因為生活不正常,什麼都不正常。2023年希望一切都恢復正常,大家都儘快好起來。

資深獵頭顧問 北京 年收入50萬元

職位少了1/2,但求職的人不少反多。

我和團隊服務的客戶主要是新能源車以及網紅新消費兩個領域。2022年我們整體的業績目標,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都沒有達成,這在獵頭行業也比較普遍。2021年我的獎金加上薪資差不多100多萬。2022年減半,只有50萬左右。

2021年能超額完成業績主要是因為疫情封控不像2022年那麼多、那麼嚴,所以和候選人以及客戶溝通比較順暢,節奏比較緊湊。新能源車這些明星企業在2021年的招聘量還是蠻大的,因為它們代表了新的賽道,很多傳統車企的人想進入新能源車賽道。所以是雙向的,行業也好,人也好,都是想往裏進。

2022年春節之後,整個市場就開始出現不好的跡象,經常會出現企業在最後忽然說這個職位不招了的情況,這在上半年很普遍。我們整個團隊一年有五六百位候選人。他們從上一段工作到下一段工作的平均週期是兩個月。這是2022年的情況,找工作的週期比往年更長。

2022年下半年出現了很多人爭取同一個機會的情況。以前一個職位,我推3到5個人差不多就能定了,去年下半年可能要推8個或者10個人,才能拿到1個機會。新消費和新能源的職位量比2021年少了1/2,但參與競爭的人供過於求。

2021年跳槽去新能源車的朋友都漲薪10%、20%、30%,2022年是另外一個行情,很多人都是平薪甚至降薪跳槽。很多候選人在心態上接受不了這樣的落差,錯過了一些機會。再加上2021年年末「雙減」,新東方等校外培訓巨頭出來第一批人,2022年下半年,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大廠一大批被裁員的人也開始進入就業市場。

這些高管也明白了,以前企業的高增長並不一定來源於自身,他們的高薪可能是來自於一級市場投資方給大廠投的錢,不在於他本身的能力,任何行業都有一個週期。

2022年11月21日,中國北京,一名途人走過一個暫停營業的商業區。
2022年11月21日,中國北京,一名途人走過一個暫停營業的商業區。

現在國家的政策方向是脫虛向實,移動互聯網並不是重點,比較扶植的是硬科技賽道。比如,現在國家重點發展一些被國外卡脖子的行業,像芯片半導體。當政策不扶持時,資本又覺得賽道已經非常成熟,很難再產生出一個所謂的獨角獸企業,錢也不會往這裏去用。

從2021年忽然整個教培行業沒了,到2022年打壓房地產,都是政策性市場的信號。同樣,在國家鼓勵一些企業發展的情況下,也會有政策的傾斜。有一個詞叫做政策性市場,它沒有一個官方的解釋,在中國,很多事情並不是按照經濟情況來的,還要考慮政策背後的政治因素。

我不是國家政策的制定者,很難給出一個客觀的評價。我只是覺得在這樣的市場下,候選人要先選準一個賽道,再選準公司,再去考慮其他因素。我會勸一些候選人在考慮職業轉換時,把賽道和行業作為第一要素,這樣才能有長足的發展,這是我現在新的職業思考。如果行業和賽道是國家所反對的,哪怕這個公司再好,你也要想一想是否要去。

經過2022年,我覺得整個社會發展是看不清的、非線性的,是一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時代。未來的不確定性會越來越多。2023年放開,大家整體感覺會比2022年好很多,但到底會好多少,還是有一個疑問在的。

房地產代理公司高層 廣東 年收入近100萬元

80%、90%的房子都在跌,打工仔沒錢買房了。

2022年市場低迷,成交量低。整個開發商都是爆雷、債務危機,代理公司的業務很差,收入減少是肯定的。但沒有想到2022年會這麼差。我們在2021年預判2022年應該是恢復或者說穩定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我1992年入行,從業今年是31年了。過去10多年,每年基本上稅前是300萬到500萬的收入,2009年至2013年的高峰期接近500萬。但是疫情這三年收入減少了一半以上,每年可能只有100萬左右,到2022年連100萬都沒有了。不單是佣金打折、底薪打折。

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從業人員都是這樣,如果是普通的一線房產代理,剛入行的直接就離開了,因為他沒辦法生存。我們公司在2017年最高峰有6000多人,現在可能才2000多人。這三年減員了30%左右,是減員比例最大的時期。

「五一」「十一」兩個黃金月,基本上沒有大的成交。廣州疫情放開後,我們當時以為會有一波小反彈,但恰恰相反。大家都有症狀,都不願意看房買房,所以導致12月份最後一個月的意外,代表市場的樓價和買房人越來越分化。個別樓盤越來越好,最多可以10多萬以上一平,但更多樓盤是兩三萬一平就減價滯銷,非常慘淡。支撐這個市場肯定是剛需和改善型用房。

成交量下降最主要原因是經濟不穩定和下滑,購房剛需人群收入和預期下降,導致購房意願減少或者說沒錢買房。

有一段時間全國有個斷供潮,但是在廣州等一線城市沒有明顯發生。所以我個人認為斷供只是階段性和局部的,是受當地經濟影響和政府後來的救市。主要的品牌民企80%都有問題,這跟以前的粗放式發展有關係,暴雷是必然的。國家希望脫離房地產帶動經濟的這種模式,讓房地產只是行業之一,但短時間內做不到。暴雷也是民企,我們沒有發現央企暴雷,是吧?國家明面不救市,實際上是託底,也不可能完全不管,因為它是民生問題,但也不會讓它活得很好。

2022年7月15日,中國北京,數名地盤工人走過一塊樓盤廣告版。
2022年7月15日,中國北京,數名地盤工人走過一塊樓盤廣告版。

價格上的分化在2021年已經開始,2022年更明顯。以廣州為例,一線城市優質房產不僅能賣而且還賣得不錯。很多有錢人或者說有能力的超級改善型買家,他的資金還是要有出入,就必須買一些優質房產作為保證或自用。而且疫情過後,很多消費者的觀念也有所改變,身體第一、享受第一,不再只是投資這麼簡單,我就要買最好的房子來住;還有一種人是,結束了實體經濟,賺回幾千萬就不做生意了,直接作為長遠投資,幾千萬肯定買好房子。這是頂端買家疫情之下的變化。

但80%或90%以上的房子價格都在平穩下降,廣州有些外圍區域下降幅度驚人,個別區域個別樓盤降幅達到30%,可能之前賣2萬,現在只賣14000了。以前是9折或者85折,沒有過7折這麼嚴重,也就是說剛需或者普通改善型房子都受到了影響。打工仔他沒錢買房了。

我還是相對樂觀,2023年肯定比2022年要好。一是針對房地產的政策不斷來刺激,第二經濟環境改善。疫情高峰期過後,它必須要恢復增長。新的一年,我個人簡單來說就是希望公司穩定,不要倒在黎明前。是看到黎明前的曙光了,但只是曙光,還沒有陽光燦爛。

日化用品工廠老闆 浙江 外貿停滯、營業額斷崖下跌

疫情這幾年,經營困難不是設備上有困難,技術上有困難,而是大家需求沒那麼多了。

工廠2012年12月開始運營,2013年產值600萬,2015年2100萬,到2019年6000萬。2012年開始國內經濟應該是進入了快速上升階段,化妝品、日用品這類快消品也進入了快速上升的階段。各種營銷模式、新零售模式都在興起,促進了各種新品牌出現,工廠就有了很多新的客戶,所以營業額一年一年上漲。

我們屬於行業中間,賺的相當於加工費,利潤率比較低。一個產品的毛利率也就40%左右,純利潤有10%就很不錯了。我們主要生產化妝品、消毒用品、日化品、還有就是代工。主要收益來源於產品的銷售。2015年之前,我們以外貿為主,大概佔全部業務80%以上。

2020年疫情爆發,當時企業還不能復工,二月春節時我們開始調整,轉向生產消殺產品。大概三四月份時國內疫情基本控制住了,我們就接着做出口。當時國外疫情非常嚴重,對消殺產品需求很旺盛,我們的產品主要銷往歐洲和澳洲,一直生產到七八月份。做消殺用品這一塊,我們收益也不錯,2020年產值達到高峰,有1.1億元。再之後外貿慢慢變少,2021年後外貿幾乎全部斷了,現在內貿佔總業務90%。

在這個過程中,化妝品業務基本停滯。2020年下半年才慢慢重拾這塊業務,因為消殺用品的需求在收縮。到八九月份,消殺產品只佔生產的20%左右。四月時我就已經有收縮意識,當時說要警惕,原料、包裝材料不能太滿倉,但是當你全速開進時,訂單一個一個涌進來時,根本剎不住車。後來這些多出來的原材料就只能慢慢消耗掉。

回歸化妝品困難也很大,原來的合作品牌商不再合作,因為銷售下降了,總的需求下降了,化妝用品整個行業都不景氣。正常時一個月化妝品業務有三四百萬,到2021年一個月就100來萬。從2020年八九月份開始,工廠就有不少工人主動離職,覺得你這行不景氣了,不行了。

2021年一年都在生產化妝品,消殺用品有生產但不多,因為國內還有零星疫情。我們這種類型的工廠也說不上有什麼規劃,不是主動跟市場接軌,是相對被動去接單,這意味着沒有訂單就沒有收益。2021年訂單數明顯下降,原來一筆訂單可以給到10萬塊錢,2021年可能就一兩萬,因為品牌商不再過多存貨。2021年一年的營收是2200萬。

2022年影響比較大的是三四月份上海疫情。生產化妝品的很多原料、包裝材料都是從上海過來的,貨根本就發不出來。剛開始,原料供應商沒料到會封控兩個多月,所以也沒有應變措施,說先等等看,過了這個星期就好了,就一個一個星期這麼推,等到真正着急的時候,已經沒辦法運出來了。

2022年10月27日,中國南京,貨櫃車進出南京貨櫃碼頭。
2022年10月27日,中國南京,貨櫃車進出南京貨櫃碼頭。

另外一個比較影響營業額的是換新廠。上海解封之後,我們6月份時換新廠,但新工廠生產許可證當時還沒辦好,6月份停工後生產就先暫停了。2022年營業額是1800萬。

我們這個行業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工廠之間差異化不大,大環境直接影響營業額。疫情這幾年,經營中的困難不是設備上有困難,技術上有困難,而是需求沒那麼多了。我們工廠還算好的,有的工廠10條生產線最多開一兩條,開工率嚴重不足,很多就這樣倒閉了。

放開後,我當然希望工廠發展能更好。但說實話,我覺得2023年工廠發展態勢應該好不到哪兒去,還是要靠整個經濟走出低谷來帶動快消行業。所以我感覺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比較悲觀。但我對行業長遠規劃還是比較看好的,中國這麼大一個市場,不發展是沒道理的,它可能一時停滯,不可能長時間停滯。

醫藥公司運營經理 北京 年收入約50萬元

只要有一個穩定的收入,其他我都能忍。

2022年下半年,我們經歷了三波裁員。我們是總公司新成立的數字化業務,才一年多時間。裁員後,從頂峰時期的250多人到現在50多人。現在就是維持狀態。

這兩年疫情和經濟讓我們隨時處在焦慮和危機狀態下,沒辦法安靜下來。我只有在不斷學習(考證)的時候才感覺是平靜的。一旦放鬆兩三個月,就會陷入新的焦慮。雖然說這是一個時代裏小的插曲,但是於我個人來說,它就是一個重擔。

我有35歲危機感。總在網上看到很多人說35歲被暴力裁員,沒有任何溝通、任何補償就被開掉了。即使有補償,身邊很多人在找一份新工作時,要不就是找個不如意的公司,要不就必須跨行降級才能維持生計。2022年很多人房子斷供,甚至從一二線城市回到三四線城市降低支出。

這些不確定性都不斷加在我身上,給我的壓力都特別大。我距離35歲也只有三年了。這三年時間,我必須更進一步才能得到一個還算可以的位置,保證我的收入能到一定程度,後續生活條件才能有所保障。

我們部門沒被裁員的人大多數也沒有換工作,現在工作太難找了。部門裏95後相對多一點,但他們也已經經歷過四五家公司,換過好多個工作。一年都算工作比較久的,有的可能在一家公司待了半年多就被開了。雖然只工作了幾年,但很多人戲稱自己是行業「冥燈」。他們成了一個信號,他們去哪兒哪家公司就不行,或者整個行業就會不行。

2022年12月29日,中國北京一家藥房。
2022年12月29日,中國北京一家藥房。

我在每一份工作上都有不安感,有焦慮感,這種感覺會推動我不斷進步。近幾年反而2022年是最順的一年,這一年工作穩定,終於有了一些以前沒有過的儲蓄突破,自己和家人的保險也安排好了。

只要有一個穩定的收入,其他事情我都能忍。我正式步入職場7年,但有5年多都很不順,導致我覺得即使是2022年,只要有份收入就一直能做下去,可能我的閾值跟別人不一樣。

大的環境我並不看好。2022年的這些焦慮,不論是裁員、降薪,還是跳槽艱難對我來說還是存在的。可能由於2022年的消耗,公司2023年的投入會進一步萎縮,沒有耐心等待業務再有起色就繼續裁員。我只能不斷向前,不斷提升自己,按照之前的規劃及時做調整,應對這些危機。

街道工作人員 廣東 年收入約15萬元

2022年的感受是很幸福,因為我結婚了。有這種幸福打底,就覺得外面世界再怎麼樣都沒什麼。

我不是在編的,屬於派遣類。如果是在編人員,基層公務員工資有時比區級、市級要高一些的,因為有基層補貼,所以不存在說街道的人工資低這件事情。

我們派遣制是跟第三方簽合同,街道發工資。我是研究生畢業,基本工資9000多元,加上績效獎金,最後到手是1萬多一點。我們沒有編制內工作人員的年底獎金。如果每個月評級能拿到全獎,一年總收入在14萬到15萬之間。漲薪幅度也很小,如果是年度優秀可能第二年基礎工資能漲幾百塊錢。

在編又分成事業單位編制和公務員編制。非在編就是合同制,包括派遣、第三方購買服務等,都屬於編外。公務員科一級以前一年有30來萬元,根據不同級別,副處之類的要再高一點,可能40萬元左右。事業單位編制要少一點,現在可能也就20多萬。

但其實每個月到手可能沒有那麼多,主要靠年底績效獎金。按照級別,編制內人員每年會有一筆年終績效,是佔一年全部收入的大頭。疫情後,我們市連降了兩輪薪,績效全砍了,減了8到10萬元。兩輪降薪都是編制內。

2022年11月29日,中國北京,穿保護衣的街道工作人員準備位一個社區進行消毒。
2022年11月29日,中國北京,穿保護衣的街道工作人員準備位一個社區進行消毒。

我的工作是寫材料,防疫是一方面,佔工作1/3。另外2/3,去年最大的壓力是二十大,當時加班很嚴重。8月底到10月初,基本上連單休都沒有,因為臨時的事情特別多。平時日常基層防疫,核酸檢測還特別嚴格時,週末怎麼也得加一天班,但也還好。防疫把很多基層社區工作人員壓垮了,街道在社區上一層,我們下面有9個社區,負責幾十萬居民。街道加上社區的人一共才五六百人。

我覺得工作不能影響我的生活,所以儘量只在工作時間處理這些事情。我個人非常反感這些,看不慣但也習慣了,就把它當成一份工作。我本身沒有什麼經濟壓力,政府這份工作對我來說內容簡單、時間可控,接受這份工作是不想那麼累。我之前在互聯網企業,工作壓力比較大,那時身體也不太好。

2022年,我總體的感受是很快樂、很幸福,因為今年我結婚了。我跟我老公才認識一年多,認識一週年時領了證。我之前離過一次婚,現在的老公跟我有共鳴,家庭也非常幸福穩定,雙方家庭6個人在一起時非常開心。有這種幸福打底的話,外面世界再怎麼樣都沒什麼。我去年的感受就是這樣,覺得其他事情真的都不重要。

2023年,我的想法就是要繼續保持這種幸福感。

民營博物館館長 湖南 年虧損100萬元

這幾年下來,沒有債務纏身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疫情打亂了很多計劃。我們是一家漢字主題博物館,以漢字藝術為主要載體。2018年開館,2019年很快就進入狀態,所以收支最平衡的是2019年,這對於一家民營博物館是很難得的。

我們主要靠知識付費、文創產品、政府購買服務來「造血」。2019年一過,疫情一來,我們的收支就不平衡了。2021年和2022年營收很少,每年不到100萬元,但每年開銷200多萬元。

2020年,我們計劃去英國做展覽,在國內開展青少年成長營。當時向銀行貸款310萬。1月10日銀行那邊錢剛批下來,剛到位,1月23日武漢就封城了。這筆錢就在賬上整整放了一年,每個月還有16000元左右的利息,一年就背了幾十萬的利息,沒有任何收益。

二線城市沒有完整的融資貸款系統,貸款能批下來都很不容易。我們一直期待疫情很快就過去,一直在期待,以為二三四個月就過去了。在等待過程中,我們時刻都準備着去幹去奮鬥,但是一拖就是三年。

2020年上半年基本上沒有營收,下半年活躍了很多。年末各政府單位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促進市場活躍,也分別到博物館開展系列活動。但是整體來說,經濟還是沒有帶起來。2020年後,我們每年做計劃都非常被動,所有的計劃都要考慮成本,這幾年相對來說都比較保守。因為首先要活下來。所以我們不會大量投資開發。這幾年很多產業、很多部門都是這樣的運營節奏,大家都比較困難,都不會放很多錢去做一個項目,都比較注重整體形勢。

2021年當出台「雙減」政策,我們正好有資格和內容可以提供服務給學校。像我們這種博物館機構走進學校其實成本高,收益卻不大。疫情一來,我們就不能開課了。疫情嚴重時,所有校外老師都不能進校,疫情不嚴重時進校要做核酸檢測,檢測費用博物館承擔,每位老師做一次核酸是16元,也有32元的。

2022年6月10日,中國北京,完成高考的學生需要接受核酸檢測才能離開校園。
2022年6月10日,中國北京,完成高考的學生需要接受核酸檢測才能離開校園。

教育局最終批下這筆錢需要一段時間。可能因為近幾年財政比較緊張,批這筆錢不會很快,但相對於其他主體,我們還算快。有的企業2021年的資金,政府到了2022年還沒給。走進學校其實也不賺錢,我們是像做一個公益項目去做。2021年營收狀況相比來說的確好一些,但其實開銷、費用又高一些。80%的人都是參加免費項目,只有20%的人會參加付費項目。

2022年疫情波動更大,我們也沒有國際規劃,就想着去拓展國內業務、線上業務,想把產業搬到線上去。2022年,我們進學校的研學項目沒開,是教育局的決定。這一年長沙疫情管控6次,像我們公共場館就會閉館,學校會更加考慮這個因素。

博物館最大的難題是,大家不消費了,來了之後沒有付費參加活動或者買文創產品,這也跟我們整年比較保守的狀態有關。整個經濟沒有流通,沒有現金流,就很被動。

回顧這三年,疫情對博物館最大的影響是放慢了腳步,整個團隊都不那麼敢放手去做了。前一段時間我們還說,大家「陽過」之後,覺得活着就好,活着很幸福,沒有人來催你的債、催你的錢,以至於讓你不能正常生活。這幾年下來沒有債務纏身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讀者評論 9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能问一些社会底层或者年轻人的观点吗?你这问的大多数都是中高收入,没什么代表意义。

  2. 看到那个非编街道办就该知道在中国的终点了

  3. 每次看到赛道这个词都很不舒服,好像人生是一场到死为止的竞争,只要你在主要赛场上失利,生命就毫无意义了。

  4. 感觉标题和内容预期有些出入。如madlex提到实际内容本文更反映行业现状。而采访人员7位中,包含 老板娘、资深顾问、高层、老板、经理、馆长均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者相应行业内收入处于金字塔高层的人物。 标题和小标题提及收入和具体数字,显然与读者的期待有所脱钩。

  5. 本文更多地應是想反映行業的狀況。

  6. 看完感觉比知乎的人均年收入还高,全世界只有我还没有脱贫😂

  7. 這幾個人的代表性沒有那麽高吧

  8. 你问的都是什么几把人

  9. 2022是奴隸韮菜,2023也繼續是奴隸韮菜,沒什麼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