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籍就像俱樂部會員卡」:解放軍圍台軍演後,台灣人想移民嗎?

「我都會這樣形容,買個外國籍,就像買個健康俱樂部的會員卡,可以進去跑步、喝咖啡⋯⋯現在早就不是國家忠誠度的問題了。」

8月初,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解放軍同步宣布展開為期多天的圍台演習,「軍演」結束後的第一個週末午後,台北忠孝東路上一幢商業大樓裡,大部分公司行號都處於休假狀態、辦公室大門緊閉,只有「惠安移民留學」是少數的例外。

惠安移民不只有營業,還在大樓入口處擺上了兩個立架看板,宣傳當天的兩場移民說明會:上午的場次是加拿大「新創移民」(Start Up Visa, SUV),下午則是美國的「EB5投資移民」。

成立於1991年的惠安,是台北最老字號的移民顧問公司之一。根據「中華民國移民商業同業公會」的會員名單,全台96家移民顧問公司(含分公司)裡,有70家位於台北市,而其中的半數以上,則和惠安一樣,都集中在大安、松山、信義等三個行政區裡。

這種空間分佈上的集中情形,也反映了台北的都市發展史:在台灣人移民海外現象漸增、移民顧問公司陸續出現的1980年代,台北東區周遭的大安、松山區,就是當時最時髦、前沿的城區,住有不少中產富人,因此老字號的移民顧問公司,直到今日都仍集中於此。

說明會就舉辦在惠安的會議室裡,場地空間並不大,現場只有三位顧客和惠安的移民顧問人員。儘管現場諮詢的人並不多,但在線上聽講座的人數卻有將近20人。

這場說明會的主講人,並不是惠安自己的員工,而是投資移民的美國項目方貝林區域中心(Behring Regional Center)的亞太區投資總監:Christina Ji。

Christina出身中國大陸,平時駐上海,擔任貝林區域中心的業務代表,面向中港台的華語客群;惠安的這場說明會,主要就是由她以線上會議的方式進行。Christina從擴音器裡傳出的聲音,帶著中國普通話的口音,或許是為了方便台灣顧客,螢幕上的簡報全都使用繁體中文。

所謂「EB5投資移民」,指的是投資80萬美元以上金額、為美國提供十個就業機會,就能在半年之後獲得I-829表格、申請綠卡。除了申請者本人之外,申請者的子女只要未成年,也同樣能獲得美國永久居民身份。

雖然投資移民並不限制投資項目,但一般最常見、資金回收更有保障的投資案,還是以房地產為主。出現在簡報裡的幾個投資標的,包括紐約曼哈頓上城區一個新建豪華公寓,以及加州灣區一個新建的商業大樓——提及加州項目時,Christina特意花了些時間,強調「推特未來的辦公室就在這棟大樓裡。」

Christina的簡報結束後,惠安的移民顧問隨即起身,接受現場和線上的參與者提問。

移民監

移民監指為了維持移民身份,而必須在移民國內居住達一定時間的規定。以美國來說,取得永久居留資格(俗稱綠卡)之後,每次離開美國不得超過183天;若要申請入籍,那麼入籍前的五年內,則必須至少有兩年半在美國居住。

現場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舉手問道:「我投資了之後,什麼時候要開始坐移民監啊?我是希望不用太久啦,雖然我覺得,老共應該也不會這麼快就打來。」

2022年9月13日,桃園國際機場。
2022年9月13日,桃園國際機場。

「買外國籍,就像買健康俱樂部的會員卡」

「我都會這樣形容,買個外國籍,就像買個健康俱樂部的會員卡,可以進去跑步、喝咖啡⋯⋯現在早就不是國家忠誠度的問題了,你在台北有房,也可以在南投買房啊。」

接受端傳媒採訪時,在惠安任職超過20年的江美華(化名)表示,辦公室裡過去每天平均會有10通來電、詢問移民事宜;中共展開軍演之後,一天最多能到三十多通。

「其實不要說客人想移民,看到中共演習,我自己都想跑了。」

然而和1996年相比,這次解放軍演習範圍不僅距離更近、更幾乎包圍了台灣,然而台灣社會氣氛卻不若二十多年前來得緊張,移民討論度也不那麼顯著,但江美華認為,「不是台灣人不緊張,是緊張的人你看不到⋯⋯沒錢的人本來就跑不了,有錢的人什麼都怕。」

江美華認為,即使是資金不夠雄厚、負擔不起美國投資移民的人,移民意願似乎也比以前堅定許多;關於這點,她以土耳其的移民方案為例。

「以前土耳其政府規定,只要定存50萬美元,就可以申請入籍,後來改成必須在銀行定存等值50萬美元的土耳其里拉,但里拉一直在貶值、風險太大,所以很多人申請意願就下降了。但這一、兩週開始,有些人居然連土耳其這麼爛的條件,都開始願意接受了。」

江美華又指,除了想移民的人之外,近期還有不少人打電話來詢問,都是因為疫情太久沒回美國、導致綠卡失效,想詢問如何補救的。

江美華的說法,似乎也能從網路搜尋的熱度獲得印證。

根據Google Trend的數據,今年2月24日烏俄戰爭爆發後,台灣搜尋「移民」關鍵字的熱度確實有顯著增加,比起1月底增加了一倍左右;而解放軍於8月4日展開演訓之後,「移民」的搜尋熱度也比7月底竄升了一倍有餘,來到近一年來的最高點。儘管「移民」的搜尋熱度到8月底已經有所滑落,但依然高於烏俄戰爭爆發前的水準。

移民顧問公司怡達國際總經理周泳嫻也有類似觀察。她告訴端傳媒,佩洛西訪台、解放軍展開軍演之後,公司收到的移民諮詢業務量是以往正常的三倍左右。

從1988年開始便從事移民業務的周泳嫻,和很多移民顧問一樣,早就取得了外國國籍,而她之所以會在1996年申請入籍加拿大,除了因為當年移民加拿大容易,以及為了「練習」、「熟悉業務」之外,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台海飛彈危機。

周泳嫻說,支撐她做移民顧問這行的熱情,來自於「能幫助有能力的人買個保險」。「我都會這樣形容,買個外國籍,就像買個健康俱樂部的會員卡,可以進去跑步、喝咖啡⋯⋯現在早就不是國家忠誠度的問題了,你在台北有房,也可以在南投買房啊。」

在她看來,移民對台灣來說,甚至還是一件好事。「你知道嗎,移民不是出走,是國力的伸張,可以把台灣帶出去⋯⋯最愛國的,都是海外的僑民,而且去國外唸書、工作,還可以把資金、技術帶回來。」

不過整體而言,周泳嫻認為這幾年的移民群體,和1996年那波還是存在不少差異。

周泳嫻指出,由於1990年代的新加坡、加拿大都有技術移民的計畫,既不需要資金、也不要求英文能力,門檻比現在低,因此1996年那波移民人數確實比現在多,而移民的社經地位組成,也相對多元。

不過談及移民的內部組成,周泳嫻回憶,1996年台灣移民之中,外省人的比例還是更高一些。「那時候,外省人來台灣才兩、三代而已,對台灣的歸屬感比較薄弱⋯⋯他們本來就是為了逃離共產黨才來台灣的,看到共產黨又要來,當然會想繼續跑。」此外,1990年代台灣本土意識高漲,或許也讓外省族群感到格格不入,因而增加了移民的意願。

相較之下,現在她服務的台灣移民基本上都是有錢人,而且有不少比例是傳統產業的老闆、「本省人」居多,他們沒有留過學,在30年前移民剛興起的時候,文化、經濟資本也並不豐厚。「有錢人就會怕戰爭嘛;沒錢的人,一來想逃也逃不了,二來可能還會覺得,戰爭來了說不定可以財富重分配。」

貝林區域中心的執行長Colin Behring則對端傳媒表示,在兩岸局勢升溫的推動下,詢問投資移民的台灣人當然會增加,但「政治未必是最大因素,有些人考慮的是教育因素,一點都不考慮政治問題。」

Colin Behring也認為,美國政府今年和投資移民業者進行訴訟之後,訴訟結果對業者有利,也讓投資移民的政策重新開啟,導致投資移民的整體諮詢量顯著提升,因此也不只是台灣申請者增加而已。「而且80萬美元不是每個人都拿得出來,所以就算諮詢的人數增加了,也不代表他們最後會通過我們這個渠道提出移民申請。」

2022年8月2日,台北龍山寺的電器店播放佩洛西訪台的新聞。
2022年8月2日,台北龍山寺的電器店播放佩洛西訪台的新聞。

「美國對我們不好,為什麼還要去他家?」

「其實佩洛西來之前,我沒有很大的欲望想移民,我覺得住在台灣很好啊。如果不是可能會被統一,我也不想要離開。」

家住台北松山區的馬賀蘭(化名)告訴端傳媒,她就是在佩洛西訪台、解放軍演習之後,開始搜尋移民資訊的例子。

今年四十多歲的馬賀蘭是單親母親,幾年前和丈夫離異後,就靠著台北市中心幾個房產固定收租、獨力扶養兩個女兒。提到佩洛西,馬賀蘭語氣有點激動。「大陸統一我們,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但她(佩洛西)的行為,只是在給中國加速的理由。」

之所以有移民念頭,主要還是「希望孩子多個身份、多個選擇。」但馬賀蘭並不急,預計明年才會真的提出申請。「我覺得中國還有很多事要忙,現在經濟也出問題,這個時候打仗,對他們來說並不合適。」

起了念頭後,馬賀蘭已經詢問過幾家移民顧問,但特別的是,她和大部分想移民的台灣人不太一樣,並不打算去美國,而是以馬爾他、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為目標。「美國對我們不好、派佩洛西來攪亂,為什麼還要去他家?」

雖然馬賀蘭年輕時就在美國讀書,家族裡也有些人早就移民美國,但她對美國就是沒有好感。「我是反疫苗的⋯⋯有點專業程度的人都知道,疫苗到現在都還沒正式核准使用,美國卻大肆推廣要大家打,非常莫名其妙。」更重要的是,根據美國的投資移民規定,申請人的兒女一旦超過21歲,就無法跟著一起獲得綠卡和公民申請資格,但葡萄牙、馬爾他卻沒有這個限制。

不過,馬賀蘭沒有和女兒們提過移民的計劃:她的兩個女兒一個已經成年、就讀大三,一個還在讀九年級,「小的本來就沒有決定權,也不用跟她討論;大的明年要實習了,所以先看她自己的人生規劃,再決定怎麼跟她談。」

馬賀蘭說,一旦確定了移民計畫,她就會開始「處理」名下擁有的房產,和台灣的生活告別。「其實佩洛西來之前,我沒有很大的欲望想移民,我覺得住在台灣很好啊。如果不是可能會被統一,我也不想要離開。」

1996台海危機後,台灣多年未見移民潮

若從台灣地區戶籍遷入、遷出的數據來看,近半個世紀以來,台灣大致曾出現三波移出潮,分別為1970年代、1980年代中後期,以及1995至96年,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波,當屬台灣第一次舉行總統直選,解放軍發動演習、導致台海危機的1996年。

如果計入1996年前後各一年,台海危機造成的這波移民潮,光是在三年之內就有超過26萬名台灣人移出。這個數字雖然僅佔當時台灣總人口約1.2%,規模遠遠不及港人在九七前夕、以及港版國安法實施後的移民潮,但大部分經歷過該次危機的台灣人,都對那波移民潮仍有印象。

至於70、80年代的移民潮,不僅規模不及96年,原因可能也不太一樣。

1970年代的移出潮,其背景正好是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風雨飄搖」;而1980年代的移出潮,則可能與台灣於1979年開放出國觀光,以及台灣經濟騰飛、人民收入增加有關,而且其中有不少比例,皆為出國留學後直接移民,讓「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樣的口號流傳甚廣。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移出潮之外,近半世紀以來的台灣也曾出現過幾波移入潮。

其中,移入人數的首次顯著增長,便出現在1985年之後,並在1997年前夕達到高峰,原因則可能和中英兩國於1984年發表了聯合聲明,導致港人於「97大限」之前入籍台灣有關。根據台灣僑委會統計,「華僑身份證明書」的申請人數,確實曾在1997年出現暴增,比1996年暴增了一倍左右,也讓台灣首次進入「人口淨移入」的階段。

不過這個「人口淨移入」的現象並沒有維持太久。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台灣實現首次政黨輪替後,移出人口便於2001年再次出現增長,讓台灣在2001至2003年間,再次短暫回到「人口淨移出」的狀態。

不過整體而言,從2004年起,台灣便一直維持著「人口淨移入」的狀態、成為移民的目的地,直到2020年才又開始出現「人口淨移出」,但這波淨移出的原因,主要是COVID-19疫情導致海外台灣人回國困難、遭到自動除籍,和傳統意義上的「移民」並不相同。

接受端傳媒採訪時,台灣人口學會理事長陳玉華指出,除了退出聯合國、香港大限、首次政黨輪替等「政治化」的原因之外,有些移出也和台商前往海外經商有關,而1990年代的人口移入,也和1993年台灣開放大陸籍配偶赴台定居有關。

2022年7月22日,台北,萬安演習的預演,市民走躲進地下停車場。
2022年7月22日,台北,萬安演習的預演,市民躲進地下停車場。

在台外國居民選擇留下或離開?

「我之所以住在台灣,不是出於功能性的理由、也不是因為方便,而是因為我真的喜歡這裡,而且我已經在今年正式拿到『就業金卡』,所以會盡可能留在台灣、幫助台灣。」

資本足夠的台灣人開始為自己找後路了,那麼居住在台灣的外國人,又是怎麼看待台海情勢的呢?

一位在美商公司台灣辦公室任職的英國籍主管告訴端傳媒,今年初烏俄戰爭爆發後,該公司的美國總部便要求台灣辦公室擬定「撤離計畫」,甚至曾派「安全專家」來台視察;佩洛西來台、解放軍開啟「演訓」之後,總部也曾詢問他是否應先幫台籍員工辦理美國簽證,讓他們隨時能走。

「我還跟他們爭論,中國不過就是在地圖上畫了幾塊區域、射了幾個飛彈,台灣員工其實都很冷靜⋯⋯過去兩年來,我一直在說服美國總部,台海不會真的打仗,我覺得我甚至可能都比台灣人還要自滿(complacent)鬆懈——但老實說,我有時也覺得台灣人似乎有點太鬆懈了。」這位英國籍員工如此說道。

除了一般跨國企業之外,駐台外媒在解放軍演訓期間,也開始研議讓台籍員工填寫緊急撤離名單。一位外媒記者告訴端傳媒,公司甚至開放讓員工填入直系親屬的名字,萬一戰爭開打也可跟著撤離,被當作某種「另類的員工福利」。

住在台灣已經12年的越南裔法國作曲家尊室安(Tôn Thất An)則對端傳媒表示,他從來沒覺得緊張,也沒想過萬一戰爭開打,自己可以如何在第一時間逃離台灣。

「我之所以住在台灣,不是出於功能性的理由、也不是因為方便,而是因為我真的喜歡這裡,而且我已經在今年正式拿到『就業金卡』,所以會盡可能留在台灣、幫助台灣。」尊室安說道。

不過佩洛西訪台之後,尊室安確實也感受到了親友對他的關切。「大家都傳訊息給我,問我還好嗎,有人要我趕快離開台灣,還說會為我祈禱。我都回覆他們,你可以繼續為我祈禱,但我在這裡過得很好。」

尊室安認為,有些外國人會覺得台灣人「應該很緊張」,除了因為外媒「聳動的報導」之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部分人並不是一直在關注台灣,不知道「台灣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在面對一樣的威脅,我們早就習慣了」。換言之,對他而言,外國人會預設台灣人緊張,其實是個「有點西方中心視角」的看法。

就此而言,尊室安亦認為,佩洛西來台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台灣,讓許多外國人第一次暸解台灣議題,對台灣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但話鋒一轉,尊室安對於台灣人的「不以為意」也有些微詞。7月份台灣舉行年度的萬安演習時,他還特別去了街上等演習開始,想知道萬一遇到防空警報,應該要如何應對,「結果我沒學到什麼東西,只是被趕去捷運站而已。」

2022年9月13日,桃園國際機場,一個觀景台上的雕塑。
2022年9月13日,桃園國際機場,一個觀景台上的雕塑。

旅外台僑開始考慮預留後路

「我當時還納悶,打仗的是烏克蘭、又不是台灣,為什麼要問我這個?」

因為台海情勢升溫、而開始預留後路的,不只是居住在台灣的人而已,原本就在國外僑居的台灣人,也可能因為佩洛西訪台前後的情勢發展,而開始思考是否需要申請他國的永居權或國籍——居住在荷蘭的何世嘉(化名),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何世嘉對端傳媒表示,她在荷蘭讀了四年半的大學,畢業後則留在荷蘭從事藝術創作,也曾在超市、花店兼職,現在則因為台灣籍男友在荷蘭工作,於是暫時以伴侶簽證留在荷蘭。

依照荷蘭法律,何世嘉其實早有申請永居、甚至入籍的資格,但她一直沒有提出申請,也認為自己終究是要回台灣的,直到2019年韓國瑜宣布參選總統之後,她才第一次萌生了申請永居的念頭,「當時覺得韓國瑜如果選上,台灣就要完蛋了⋯⋯但後來蔡英文當選(這個念頭)就消退了。」

不過佩洛西訪台、解放軍舉行軍演之後,何世嘉便去報名了申請永居所需的荷蘭文檢定。「也不算是突然就決定,是不斷累加的結果,所以台海情勢緊張,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其實週遭很多人最近都拿了永居,但我很怕麻煩、討厭行政手續,所以如果不是演習的話,我可能不會想拿荷蘭永居做保險。」

烏克蘭戰爭開打時,有些國際媒體也開始將台灣和烏克蘭進行比較。當時有些同事看了這類文章,便問她在台灣的家人還好嗎?「我當時還納悶,打仗的是烏克蘭、又不是台灣,為什麼要問我這個?」

不過這些動態,也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認識確實有所增加。

「以前荷蘭同事連台灣在哪裡都不知道,以為台灣是泰國,最近卻開始聽到他們聊台海,同事也不明白為什麼美國要來挺台灣⋯⋯大部分台灣人可能都覺得佩洛西來台是好事,但我的老闆卻覺得她是『白痴』,是在故意挑釁中國。他們不懂為何美國人要來搞這個,讓台灣人夾在中間,只會讓中國更想打我們,只是讓台灣人被當成棋子。」

何世嘉認為,荷蘭人之所以抱持這樣的態度,可能是因為烏俄戰爭爆發後,很多難民跑到了其他歐洲國家,讓不少荷蘭人感到「厭煩」。「其實敘利亞內戰的時候,他們就對難民有很多意見了⋯⋯所以會覺得,能不發生戰爭就不要發生戰爭。」

「我覺得佩洛西來台灣是好事,至少讓身邊的外國人更關注台灣,雖然決策是政府做的,但如果大家對台灣的事情和處境是了解,還是會間接帶來影響。比如我們的護照常常會被誤會是中國護照、導致通關困難,但現在一些海關、地勤人員,會比較知道台灣是另外一個國家。」

中共不放棄武力犯台,台海情勢續增溫

今年秋天舉辦的二十大,就是評估中共對台可能行動、以及對2024台灣大選影響的關鍵。

擔任國防外交委員會召委、長期關注國防安全的立法委員羅致政對端傳媒表示,目前很難準確估算中共武力犯台的時間點,但如果真的攻台,可能會是三種情境。

第一種是北京過度自信、誤判情勢,而且如果坐視兩岸軍力不平衡的情況繼續惡化,這個情境就會變得更加可能發生。

第二種則是北京內部局勢不穩,必須轉移人民對內政的注意力、找尋外部出口,從這個情境來看,台灣就是「這世界上最不希望看到中國出現動亂的國家」,因為那很有可能導致北京武力犯台。「不過有點矛盾的是,台灣也不會希望看到習近平長期執政」,因為穩定執政、政經影響力繼續擴張的中共,也對台灣依然未必有利。

至於第三種,則是所謂的「意外衝突」(accidental conflicts),而羅致政認為,這也是現在的台灣尤其需要注意的情境,因為共軍在佩洛西訪台之後,便開始不斷跨越海峽中線、使用無人機闖入金馬上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迫開第一槍⋯⋯尤其我們現在與解放軍沒有對話機制。」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安領域專家則認為,如果局勢進一步升級,台海戰爭會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所謂的「封鎖戰」,截斷台灣的能源燃料(比如天然氣)、糧食來源;第二種則是全面性的戰爭;第三種則是混合式的戰爭,共軍會先攻取金門、東沙這類離島,並搭配資訊戰,如果台灣政府無法守住離島,執政的正當性(legitimacy)和民間士氣都會受到衝擊。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吳自立則告訴端傳媒,中共從1949年開始,便一直在準備武力犯台,所以不是「是否在準備」的問題,而是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什麼時候會決定犯台。

「根據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共的國防能力和經濟實力會在2027年之前,同時達到建軍百週年的目標、成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今年秋天舉辦的二十大,就是評估中共對台可能行動、以及對2024台灣大選影響的關鍵。

吳自立認為,北京可能在三個情況下武力攻台:第一,台灣內部的抵抗意志瓦解、或是出現社會動盪;第二,中共為了鞏固執政地位,透過民族主義轉移民眾對經濟、貪腐的不滿;第三,國際社會對台的支持不夠堅定。

不過吳自立亦強調,台灣在面對軍事威脅時一直都有積極作為,比如為了強化後備動員的能力,台灣已在2022年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強化教育召集(俗稱「教召」)的訓練內容、建立橫向跨部會合作機制,目的除了讓台灣能承受第一波攻擊之外,也是在向外界宣示自我防衛的決心。

吳自立認為,台灣的天然地形十分利於防守,但也可能是劣勢的來源之一,因為「台灣四周環海,不像烏克蘭西面與西方盟友直接接鄰,所以如果遇到海空封鎖,如何維持外來補給,就會是能否持久抗戰的關鍵因素。」

從烏克蘭的例子來看,台灣需要增加燃料、糧食、藥物和關鍵彈藥的存量,而無人機在烏俄戰爭中的效果,也讓台灣近期開始將民間的無人機生產廠商,整合進軍工業裡,同時發展防禦敵方無人機的系統,以及射程更長的飛彈。

針對台灣民眾對台灣防衛能力的質疑,吳自立則認為可以透過「公開透明」來嘗試解決。「過去大部分軍事發展計畫都是機密,但現在很多都公開了,只要民眾能掌握台灣軍事能力,某程度上信心就能增加。」

2022年7月27日,軍方於台灣新北市八里海岸進行「聯合反登陸作戰」演習。
2022年7月27日,軍方於台灣新北市八里海岸進行「聯合反登陸作戰」演習。

愛台灣,但總要有後路

「對了,你不要把我寫得好像貪生怕死喔,雖然我可能會移民,但我還是很愛台灣的。」

身為家庭主婦的Caroline,原本也和馬賀蘭相似,其實從來沒考慮過移民。她的丈夫是大學教授,因為父母都還在台灣,而且也不認為兩岸會真的開戰,因此也沒有離開台灣的打算。

大約是在兩年前吧,Caroline有天突然發現,住家巷口那家香腸店,老闆娘很久沒出現了。於是她問了老闆,才知道原來老闆娘帶著孩子去加拿大唸書了,正在申請移民入籍。

Caroline說自己算是「外省第二代」,爸爸是1949年來台灣的老兵,媽媽則是本省人,但她是支持台灣獨立的,「如果中國敢打,台灣就可以名正言順獨立,也蠻不錯的。」

「其實死在台灣我是無所謂的,但我的兩個女兒都還在上學,佩洛西來了之後,有天女兒跟我說,媽,我不想要死,我們可以去當大陸人嗎?」

Caroline說她聽了之後心想,「難道自己平常灌輸他們的愛國思想不夠嗎?後來想想也對,我不能要求她們的想法跟我一樣,應該要幫她們想後路,萬一發生戰爭,至少還有外國身分可以逃出去。」

佩洛西8月訪台之後,Caroline 有次又和香腸店的老闆聊了起來。老闆告訴她,眼見台海局勢愈來愈不穩,他的老婆正在考慮,可能就和孩子留在加拿大定居,不回台灣了。

Caroline 也特別觀察了台北的房屋市場,「有些物件最近釋放出來了,不像投資客炒房的那種,感覺是住很久的」。她隱約覺得,像她一樣開始有移民念頭的台灣人,似乎真的變多了。

「而且台北現在隨便一個公寓要4,000萬台幣,你去美國加州比較好的學區看,房子也是一樣的價錢,還更大、更舒服。如果是你,你要買哪個?」不過做了一輪比較之後,Caroline 覺得加拿大是最適合的選項,現在正在搜尋更多資料。

掛上採訪電話前,Caroline像是突然想到似地,又補充了一句:「對了,你不要把我寫得好像貪生怕死喔,雖然我可能會移民,但我還是很愛台灣的。」

讀者評論 19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的確可能諮詢移民的人有在增加,但希望端記者也能看到,台灣有更多民眾自發性地參加急救、射擊課程,也有更多人想瞭解軍事相關產業、新聞。
    「沒錢的人跑不了,有錢的人沒在怕」,或許留下來的人確實一部分有財力上的無奈,一部分確實有更多選擇的餘裕,但除了錢以外,也請不要忽略我們因為珍視這片土地、因為熱愛自由價值而選擇留下、積極裝備自己的決心。

  2. 这一篇采访对象好多蓝到脑残啊……

  3. 台灣允許雙重國籍,有孩子又打算送出國念的無可厚非吧

  4. 最后的部分看得我真想笑,嘴硬,身体却很诚实

  5. 移民不啻为一个不想做中国人的一个好选择,那些台独人赶紧移民,我给你们竖大拇指,这样也能减少流血,改天在国外还可以叙叙旧,比做敌人好😊

  6. 習近平任內必定攻打台灣。
    1)台灣應效法以色列徵兵制度,男女皆要服兵役。
    2)增設「外籍志願軍團」,凡18歲以上男女通過體能測試,均可接受為期3個月的台灣軍訓。
    3)儲備最少6個月的糧水、能源、軍備、醫藥。
    4)鼓勵台灣市民接受槍械訓練。
    5)外交方面連結日本、美國、印度、澳洲。
    6)開發旅遊業,令全球更多人認識台灣。
    7)收容新疆、西藏、香港等地的難民或移民。
    8)接納藏傳佛教及法輪功,於台灣設立總壇。

  7. 比起台灣人,還是大陸人比較需要移民服務吧,呵,不過也好,這麼看不上台灣的話不如早走,省得互看不順眼,搞什麼反疫苗還拉低全國智商叻。還有「有錢人就會怕戰爭嘛;沒錢的人,一來想逃也逃不了,二來可能還會覺得,戰爭來了說不定可以財富重分配。」這段話是什麼鬼???

  8. 我倒是和評論看法不同:天下逃難不知數,不論台灣的潛在移民群體占比多少,都應該有被人聽見心聲的需求;尤其是為人父母一代,會願意為了孩子及家人放棄一切原則跟理想,避地以全老幼,這同香港也是類似的。

  9. 老實說韓國瑜當年看似選得上總統時我也動過移民的念頭,至於裴洛西訪台,則是輕鬆以待。就像紅樓夢裡的探春所言: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説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裏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10. 把政治危機帶來的移民潮選為報導議題之後,要如何解釋如圖顯示的8/30移民關鍵字搜索熱度快速下降的原因?另外,本次的受訪者具有什麼樣的代表性?就我所知的,和其他評論所反映的,一個以台灣人為群體的提問,答案卻脫離了日常經驗。最後,我真的不曉得為什麼要截錄受訪者將外國籍跟康俱樂部會員卡相提並論的話作為副標。這種話除了是廣告術語之外,有何能夠被節錄出來的價值?身家性命的抉擇,對於家人、家族的考慮,可能近乎所有積蓄的金錢安排,難道會跟選擇去哪裡跑步、喝咖啡同等的重量嗎?深度報導應該是有效的數據、可信的受訪者,還有報導者辨認事物意義、動態和本質的能力。

  11. 相比香港的移民潮,以及上海封城時幾十倍的移民搜索倍數,算好小事。

  12. 我的同溫層也沒有感覺到移民的氛圍,倒是很多人開始去找緊急醫療處理、射擊等等的課程,讓戰爭來襲時能夠更好做準備。軍事相關的書籍和podcast也竄紅,在很多電子書網站的排行榜都上有名,以前排行榜怎麼可能出現軍事書籍。

  13. 「沒錢的人本來就跑不了,有錢的人什麼都怕。」

  14. 「最愛國的,都是海外的僑民」,這種說辭太熟悉了吧,海外「華人」往往都是嘴上最愛國的。建議端傳媒也做一篇曹興誠對比百靈果的專題。

  15. 老實說,完全沒感覺到有這種風向XDD 。應該是極少數的權貴吧。另外,怎樣的數據比例就算有移民潮?

  16. 人想自保也無可厚非,前總統的全家人都有美國籍,又能責怪一般人什麼

  17. 给各位2个建议:
    1.在大陆的不要放弃台湾人的身份,台湾籍EB-5无排期,中国EB-5得等好几年
    2.做好决定之后马上就准备,万事俱备马上走,别想着开战了再走,一旦开战整个台湾空域都不安全,走不走的掉是问题

  18. 台灣地區是什麼鬼⋯?

  19. 是否有移民潮,至少也要過多一年再看人口統計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