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8 日,2019冠狀病毒疫情仍在持續中,確診案例早已破百萬,超過七萬人因此喪生,全球有數百萬的人口正因隔離措施受困家中。為了遏制疫情的擴大,各國政府頒布禁令,無論是邊境、商業、社交上的限制措施,正急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許多過去不曾想像過的景觀、事件、數字,開始成為人們生活的日常。
相較於全球疫情快速惡化,台灣的疫情曲線相對平緩,在三月之前,每日新增案例甚至都控制在個位數,直到三月中旬,台灣受到境外移入個案的影響,案例數開始上升,最多一天新增 27 個確診案例,其中 24 個為境外移入個案、3 個為本土個案。截至 4 月 8 日,一共累積 379 例確診、5 例死亡。
為了防堵境外移入個案進入社區,造成大規模傳染,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始逐步加強社會限制政策。4 月 1 日,指揮中心公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建議民眾避免出席展覽會、體育競賽、演唱會等娛樂性質場所,也要求民眾保持一定社交距離。另一方面,在清明連假後,因民眾出遊情形過度熱烈,指揮中心亦標示出十一個「國家級警報」的景點,要求到景點遊玩的民眾,需進行自主健康管理。
儘管台灣尚未執行封城、緊急命令等強制手段,但日趨強硬的限制措施,加上民眾對病毒的恐懼,還是對消費市場帶來直接衝擊。
有些產業正因疫情跌入低谷,但有些產業則是迎向一波無法保證持續到何時的高峰。根據金管會公布最新紓困案件統計,截至 4 月 1 日申請紓困方案的案件為 2322 件,金額共計新台幣 351億元,當中核准 510 件,總值 73.95 億元。此外,根據勞動部統計,3 月底實施企業無薪假人數攀升到近 8000 人,創下 8 年來新高,而台北市的失業人數也較去年同期提升 45.74%。
《端傳媒》整理了幾項關鍵數字,試圖描繪台灣在疫情中的生活方式,有哪些產業正受到疫情的衝擊?
桃園國際機場單日入境數,創下 41 年新低
截至 4 月 8 日為止,台灣境外移入案例為326例、遠大於本土案例53 ,這使台灣將防疫戰略重點擺在邊境政策上,台灣是海島地形,機場是主要的入境關口,以機場的數據來看,台灣對於對於邊境的管制,已達到解嚴以來最嚴格的時刻。
自從二月份開始,台灣政府從機場下手,針對中、港、澳進行邊境管控,隨著疫情擴大至亞洲與歐美各國,邊境管控也提升至最高級別。現階段除了禁止外國人入境、禁止其他國家的班機於台灣轉機,任何從國外回到台灣的民眾,都需要進行十四天的居家檢疫。也就是說,目前幾乎進入全境封鎖的階段。
根據台灣移民署的資料,今年台灣各機場的總入境人數從一月的 226 萬人次,到二月人數減半至 113 萬人次,再到三月僅剩 21.5 萬人次,整體跌幅超過十倍。來台觀光的人數,從去年十二月的 85 萬人次降至今年二月的 17 萬人次,跌幅超過八成。4 月 4 日桃園國際機場的單日出入境人數更是首次跌破千人,入境人數 562 人、出境人數為 399 人,創下桃園國際機場啟用 41 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桃園機場免稅店專櫃販售店員張菁(化名)受訪時表示,由於出入境人數驟減,她從三月起就被主管要求強制休假,且休假的天數越來越多。即便是少數能上班的日子,一整天下來,她常常沒遇上一位客人,業績掛零。
為了售出這些在機場大量滯銷的免稅商品,機場免稅店改以網購或是舉辦特賣會的方式。機場免稅店公關經理曹惠鈞向媒體表示,「如同大家所看到的,機場班機其實已經減到最少了,所以我們才提前推出了宅配網。」在宅配網上,這些免稅商品持續保持「免稅價格」,多餘的關稅或是貨物稅皆由免稅店全額吸收。對於店家來說,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近期發表《2020亞洲發展展望》,當中提及今年亞洲地區的經濟成長率將從去年預測的 5.5% 下修為 2.2%。另外,由於疫情導致的人流停滯,將首先衝擊航空與觀光產業。台灣的運輸與觀光產業的產值都會減少至少 2%,假設疫情持續拉長至半年,台灣整體經濟損失可能超過1兆台幣。
但並非全台的運輸產業都陷入停擺。台灣政府目前對於民眾出遊行為,仍是採取柔性勸導為主、而非強制禁令,且疫情並未嚴重到大規模停課、停班,因此短程市內交通如常運作。
以一、二月份的數字來說,台北捷運的載客數與去年同期相比,皆面臨些微跌幅,整體差異並不大,但中長程的交通工具如高鐵,載客量就受到一些影響,今年二月的載客量為 396 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少了近 145 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三月底 Google 公布一份以自家 Google map 的資料進行分析的全球民眾的移動洞察報告,分析民眾在不同類的地點的移動數據,提供給全球公衛專家們作為決策參考。台灣報告顯示,從二月中旬到三月下旬,各地交通站點的移動量明顯下滑,少了 24%,其次是休閒、零售等產業的移動量則下滑 9%。然而,方便採買民生物資的便利商店與可購買口罩的藥房,整體移動量上升了 3% 、公園等戶外景點的移動量則上升了 17 %。
實體餐飲需求受限,食物外送平台興起
根據 App Annie 的統計,台灣民眾二月份 iOS 的 App 下載排行榜前十名當中,有一半是被電商與外送平台給佔據。至於三月份,由於台灣政府推出口罩線上預購,由台灣健保署所推出、下載口罩所需的「健保快易通」App 很快就攻佔排行榜的首位,其次則是方便民眾異地辦公的遠端視訊會議 Zoom。
受疫情所及,民眾不敢上餐館,餐飲業承受不住人潮銳減的衝擊,不少知名餐館也面臨停業或倒閉的危機。根據經濟部於 6 日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 1 到 2 月台灣餐飲業的整體業績年增率只有 0.5%,雖然保持增長,但與17 年來同期增幅相比,仍是史上最低。
餐飲業者為了謀求生路,紛紛加入外送服務。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的餐飲業者占比由 2018 年 40.1%,提升至今年 53.8%。
截至目前為止,在台灣主要提供外賣服務平台主要是 Uber Eats、foodpanda、deliveroo。Uber Eats 與 foodpanda 未公開透露此段期間的訂單增長情況,但後者於三月份推出免運費的服務,由此可見是希望藉機刺激訂單。deliveroo 日前則向《端傳媒》表示,二月份的外送訂單數較一月份成長五成,與去年同期相比則是成長四成,三月份還新增了五百家的合作餐廳。
儘管因為疫情收到更多訂單,但長久以來無法超越 UberEats、Foodpanda 在台的市佔,4 月 6 日 deliveroo 在毫無預警情況之下,宣布將於 4 月 10 日停止在台灣服務的外賣服務平台,負責服務在台行銷業務的公關公司對此則回應「近期因為疫情影響全球產業,而產生(停止在台服務)這個困難的決定。」
不過,並非所有實體店面都受到強烈衝擊,至少就供應民生物資為主的便利商店、超商、量販店而言,整體業績就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全家便利商店表示,疫情期間整體業績相對持平,唯一比較明顯的差異是即時鮮食與冷凍鮮食等產品銷量明顯上升,業績成長約兩成左右。
而在疫情期間,民眾更傾向直接購買冷凍食品作為存糧。一旦民眾不前往餐館,改以採買冷凍食材等食品,餐館自然就會減少進貨,使得蔬菜市場供過於求,加上今年—、二月份收成的蔬菜因生長期氣溫不穩、集中採收也導致量多的情形,導致今年二月台灣的高麗菜均價與去年相比,反而出現跌價的情形。
各路電商增長翻倍
與去年同期相比,幾乎每一家台灣電商平台的營收都出現明顯的增幅。這無疑疫情有著緊密關聯。3 月 18 日,指揮中心公布「台灣確診案例數正式破百」,當日,電商平台 Pchome 上的泡麵、快煮麵、罐頭等食品的銷售量隨即成長了 15 倍,而衛生紙則成長 6 倍。
電商平台 momo 購物網表示,momo 二月營收當中網路購物業績佔比達 90.2%,營收同期成長 47.5%。其中各品項的銷量,表現最好的分別是:居家生活品項,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 81%;其次是美妝保建,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 49%、再次為3C家電,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 43%。居家生活品項中,以衛生紙、清潔用品等產品的成長最多,美妝保健品類當中,則是以保健品為大宗。
眼影熱銷,成為疫中熱賣商品
根據電商平台「蝦皮購物」觀察,近期購買防疫商品的消費者,主要以 35-39 歲為最大宗,推測此年齡區間為長輩、幼兒的主要照顧族群。若進一步分析消費者,發現女性購買防疫用品的訂單量超過男性七倍。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由於民眾出入公共場合皆需配戴口罩,在眾多產品當中,眼影成為銷售重點,於 2 月份銷量成長三成以上。而過往美妝產品中銷量最好的口紅,在此次疫情當中,並沒有顯著的成長。
這可說是古老的「口紅效應」理論在百年後轉生的新版本:眼影效應。在上世紀 20 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人們收入下降,對奢侈品的態度趨於保守,同時會將消費欲望轉向更容易滿足的輕奢品,導致口紅熱銷,被稱為「口紅效應」(lipstick effect)。2001 年秋天,美國經濟陷入低迷時,化妝品公司雅詩蘭黛董事長倫納德·蘭黛(Leonard Lauder)就表示,口紅在美國的銷量逆勢增長 11%。
不過,後續研究也發現,口紅銷量雖會在經濟困難時期增加,但也有在經濟繁榮時期增加的情況,因此,市場調研公司NPD集團則認為,應該更廣泛的看「美麗指數」,就是觀察能讓人們感到放鬆並且滿足的整個類別。這使得口紅與相關輕奢品的銷量,在經濟蕭條時代,成為民生重要指標。
只是,在這次疫情期間,由於防疫所需,人們必須配戴口罩,口紅反而無法像過去一般成為輕奢指標,反而被眼影取代,可說是本世紀 20 年代的新現象。
除此之外,電商平台銷量增加,也讓物流業業績增長。一般來說,過往一、二月期間適逢春節,物流受到假期的影響,業績會出現下滑的情形,然而今年卻逆向增長。
宅經濟當道,2020 是全球串流之年?
除了民生消費的渠道改變之外,人們的娛樂需求也集中轉往線上平台。行動應用程式分析公司 Apptopia 於四月初發表一份研究,顯示今年三月全球串流平台的串流量(streaming sessions )增長 30.7%。
串流平台正急遽改變消費者行為以及媒體,不少業者稱今年為「串流之年」。台灣幾個重要的線上影音串流平台,如愛奇藝、LINE TV、KKTV、friDay ,在全站流量、用戶註冊數,或是觀影時長上也的確出現顯著增長。
根據業者提供數據顯示,愛奇藝二月份的全站流量較去年十二月成長 15%;LINE TV 一至三月整體流量成長 20 %」;KKTV 一月至三月的流量較去年同期成長 85%;friDay 一至三月的流量較去年同期成長 30%。此外,三家影音串流業者二月份的平均觀影時長也提升 15%-50%。
KKTV 表示,他們注意到,在疫情期間,人們更傾向觀看長時間的戲劇,其中「非跟播劇」的流量較去年同期成長14%。另一方面,由於此段期間許多唱片公司紛紛延後發片的計畫,加上民眾大量在線上收看戲劇,造成同一集團的 KKBOX 音樂串流平台上出現一個特殊現象:電影 / 電視劇原聲帶佔據了各語系的收聽排行榜。
全球知名串流平台 Netflix 不願向我們透露具體成長狀況,但在歐盟的要求之下,Netflix 近日在歐洲、亞洲等國家紛紛調整網路流量,因應全球網路流量超載的情況。而Netflix 台灣的服務也從四月初開始,連續三十天調降流量。
除了串流影音平台的需求暴增之外,知名遊戲平台 Steam 三月的同時在線玩家人數也突破歷史新高,3 月 31 日當天同時有約 2300 萬的人在線。
電影院冷清,院線票房下探新低
根據國家電影中心所提供的票房統計資料,全台總票房去年十二月開始出現下跌,去年12 月約為 8 億台幣,一月降至 5.9 億,二月再降至 4.4 億,三月僅剩 2.3 億。
「目前電影院的票房,已經比 SARS 時期還要慘。」國賓影城公關蔡聖湘表示,現在每一週的票房都在下探新低點。蔡聖湘觀察,儘管一月份台灣就受到疫情的影響,但由於尚未爆發大規模感染,因此二月票房表現還不到 SARS 期間慘澹,頂多跌了四成左右,但自從台灣宣布確診破百例、加上全球爆發大流行之後,票房變連周應聲腰斬。
「17 年前,SARS 主要是在亞洲區流行,當時歐美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影響,所以電影檔期都是正常運作的,也就是說,當時電影院還是有產品可以放映,但這次是全球性的影響。」蔡聖湘補充,「對於電影院來說,沒有產品才是致命傷。」
今年三月,不少好萊塢電影如《小小兵2》《噤界2》《玩命關頭9》《花木蘭》《神力女超人4》都宣布延檔,其中更多是無限期延檔。而台灣的過往票房佔比中,有將近八成來自好萊塢電影,好萊塢電影延檔、供應出現缺口,這是電影院感受到「比 SARS 更慘」的原因。
與此同時,台灣政府也頒布規定,禁止百人以上聚集活動,這對於電影院來說是重大打擊。不過,蔡聖湘也無奈表示,就現階段院線的表現來說,一廳觀眾要達到百人以上,可說是非常困難
台灣的票房表現,是全球電影工業的縮影。隨著疫情延燒,中國、美國的影視產業也同樣受到疫情衝擊,甚至導致一些電影院宣布暫停歇業。一個經營超過 70 年的藝術劇院 Laemmle Theatres 最近則宣布直接在網上銷售電影票,讓觀眾通過線上的方式觀賞影片。
對此,蔡聖湘解釋,由於台灣的電影院大多在百貨商場裡,假設擅自暫停營業,除了必須承擔原有虧損之外,還得向百貨公司支付高額違約金,「大家都被困住了。」蔡聖湘說,目前國賓影城先靠調整場次因應疫情,「以前每天都會有早場,但現在國賓已經縮減場次,只有假日維持早場,平日沒有。」除了減班之外,也盡量降低各種成本開支。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儘管線上消費短期之內有了提升,卻難挽整體經濟活動的衰退,「這已成為 100 多年來全球經濟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下跌,……如果持續很長時間,它肯定會成為所有金融危機的根源。」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政策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
到底疫情何時會結束?根據世衛官員在三月底回應,「距離結束還很遙遠」,持續的隔離讓各式經濟活動持續走向困局。世界各地開始出現失業問題,以美國為例,在三月的最後兩週,共計有超過一千萬個美國人申請失業補助。失業潮會進一步影響消費市場,目前仍火紅的線上平台,屆時恐怕也難以倖免。疫情不見盡頭,但唯一可以預見的是,它將會重塑世界經濟活動與生活方式。
「各路電商增長翻倍」第二段,較前面的美妝保健打成「建」
應該是神力女超人1984
不是神力女超人4
眼影這件事真的沒想到,不過提醒了我該把去年在日本買的眼影拿出來用了。
好想去台灣。。。
评论区意识形态宣传做的这么露骨呀!
Taiwan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