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長民主黨初選在6月24日晚爆出大冷門,67歲的紐約重量級政客科莫(Andrew Cuomo)承認落敗,輸給年僅33歲的社會民主主義者曼達尼( Zohran Mamdani)。同是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民主黨眾議員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 AOC)為曼達尼造勢時曾將這場初選定位為民主黨未來的公投。她當時說,這是一個在科莫所代表的「老人政治」(gerontocracy)及曼達尼所代表的變革之間的選擇。曼達尼旋風可以撼動民主黨以至整個美國嗎?
根據紐約市選舉委員會7月1日公布的最終結果,曼達尼在民主黨初選中以56%得票勝出,壓倒得票44%的科莫。不過,雖然紐約市的民主黨選民人數為共和黨6倍,曼達尼在11月的市長選舉中仍將面對激烈競爭。他的對手包括跳過初選、6月26日以無黨籍身分競逐連任的亞當斯(Eric Adams);代表共和黨參選的「守護天使」創辦人 Curtis Sliwa;以及同樣以無黨籍參選的律師 Jim Walden。在初選中落敗的科莫也正考慮以無黨籍身分參選。
科莫出身自紐約政治世家,父親曾任紐約州州長,妻子來自甘乃迪家族。科莫從政之途平坦,曾任州檢察官,2011年起出任紐約州長,兩度連任,跟民主黨建制及紐約華爾街關係密切,但2021年初爆出性騷擾醜聞辭職。他今次競選市長得到前總統克林頓等民主黨元老、富豪Bill Ackman及彭博支持,民調亦一直領先。
跟科莫相比,曼達尼有如清泉,背景亦不尋常。曼達尼是烏干達出生的穆斯林,父母為印度裔,於 2018 年成為美國公民。他曾嘗試當饒舌歌手,是紐約皇后區議員。他在初選勝出後,不少傳媒都聚焦其在主流眼中激進的主張,包括主張公共運輸免費、限制房租,並由市政府經營超市,以限制食物價格,這些主張贏得關注生活成本上漲的選民共鳴。另外,在美國政壇向來對批評以色列小心翼翼的風氣下,曼達尼毫不掩飾他對巴勒斯坦的關注,多次批評以軍在加沙戰爭的做法是「種族滅絕」。

曼達尼本人相信,他在紐約初選勝出的模式可以在全美國複製,作為民主黨對抗特朗普及其「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的一種戰略。他接受 MSNBC 主持人 Jen Psaki 訪問時形容,其選戰的核心就是對抗不平等,而這問題不單限於昂貴的紐約市,而是全國:「從東岸到西岸,美國人所尋求的,是那些願意為他們奮戰的人——不只是認同他們生活中所關切的事,更要真正為這些事努力、兌現承諾。」他又強調,關注勞工階層的困境,是回歸民主黨的初心。他6月29日在NBC Meet the Press 節目中被問到應否有億萬富豪時,說:「我不認為我們應該有億萬富翁,坦白說,這在當前如此不平等的時代,是一種極端的財富集中。」這番話更進一步惹主流政客及商界憂慮。保守派傳媒及共和黨人大肆批評他,總統特朗普更稱他是「百份百共產主義瘋子」。
紐約市早在2018年撼動民主黨建制。同是皇后區出身的AOC,當年以28歲之齡在眾議院初選中擊敗民主黨眾議院第4號人物、一度被視為民主黨眾議院領袖佩洛西接班人的Joseph Crowley ,令民主黨建制派大為震動。AOC跟當年同屆眾議員Ilhan Omar、Ayanna Pressley 及Rashida Tlaib 組成成「四人幫」(Squad),代表追求社會正義的新世代聲音。
民主黨雖然不乏年輕政治新星,但該黨仍然緊握在一班長年壟斷政壇的老手手中,亦即AOC口中的「老人政治」。美國政壇出名「老」,「老」不僅是指年齡,還有連帶根深抵固﹑難以被動搖的利益。據瑞典Inter-Parliamentary Union的數據,美國國會議員平均年齡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CED)成員國最高,參議院平均年齡為63.9,眾議院平均年齡為57.7,雖然經上屆國會改選後,政客平均年齡已稍為下降。由1993年至2029年,除了奧巴馬8年,美國總統都是1940年代出生的一代,這個世代對美國政治有不成比例的影響。民主黨「老人政治」在去年總統大選更表露無遺:1942年出生的拜登去年原定競選連任,跟1946年出生的特朗普競逐白宮,本來好整以暇的民主黨建制眼見勢色不對迫拜登退選,換成未經初選洗禮的副總統賀錦麗出戰總統大選。整個過程由1940年出生的前議長佩洛西操作。
賀錦麗雖然得到民主黨建制精英支持,大金主亦慷慨捐款,籌款數字更破紀錄。不過,她的競選方式卻過時,反而特朗普的隨意及率性遠為選民受落,他上播客節目受訪接觸更多年輕選民,亦成功擴大選民基礎;而民主黨則跟政商精英關係太密切,得失原來的支持者。據《紐約時報》較早前分析皮尤民調(Pew Research)等最新數據,數以百萬計的年輕、有色人種與投票習慣不穩定的選民去年在大選中轉投特朗普,令賀錦麗敗選。特朗普拉攏了該群原本政治冷漠的選民,令民主黨失去優勢。

不少分析認為,曼達尼在初選爆冷,與其說是因為其政治主張,不如說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及競選策略。這兩方面都跟賀錦麗大相逕庭。曼達尼現身不同平台,跟不同政治光譜的民眾對話,包括TikTok熱門節目 Subway Takes、同志節目Gaydar、主流傳媒節目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Colbert 、不支持特朗普的保守派新聞網站 TheBulwark。曼達尼的短片亦在網上瘋傳。為曼達尼製作這些瘋傳短片的製作公司Melted Solids的創辦人Debbie Saslaw向《衛報》稱,他們的任務是放大曼達尼的真實個性:「你必須讓候選人做自己。」
《紐約時報》引述民主黨政治顧問 Evan Roth Smith 指出,紐約和全美許多候選人都承諾要重塑選民結構,但通常未能兌現,但曼特尼卻做到了。曼特尼勝出,不僅是因為新選民增加,擴大支持基礎,也因為他們努力爭取現有選民支持,甚至還針對去年11月大選投特朗普的選民。
曼特尼的助選團隊有46,000名義工,團隊積極接觸新選民,把重心放在選民登記上。在登記截止日前十四天內,約有3.7萬人完成民主黨初選選民登記,2021年同期僅約3000人。據《紐約時報》的分析,曼達尼在初選成功吸引了數以千計過去四年未曾投票的選民參與初選。
不過,曼達尼目前仍然面對激烈的11月選戰。他除了要動員更加多元的選民外,還要面對商界領袖的銀彈攻勢以至總統特朗普的抺黑。曼達尼勝出初選後,對沖基金經理Daniel Loeb 及部分紐約市商界領袖立即跟捲入貪污醜聞的現任市長Eric Adams密會商討,Adams亦於6月26日宣布將以獨立身分競逐連任,並把曼特尼描繪為「含着銀湯匙長大的社會主義者」,揚言要為「希望城市能正常運作的平民奮戰」。億萬富豪 BillAckman 更承諾將為一名有實力的中間派挑戰者籌款工作。特朗普政府已作出不少威脅,如指如曼達尼當選後「不守規矩」,聯邦政府會削減紐約市撥款。有共和黨議員更提出曼達尼可能在入籍過程中隱瞞對恐怖主義的支持,白宮暗示可能對他的公民身分展調查,剝奪他美國公民身分。
民主黨目前還未在去年大選失敗中恢復元氣,應該繼續走中間路線還是像曼達尼強調要「回歸初心」,民主黨似乎仍然猶豫不決。曼達尼的勝利是左翼意識形態的成功?還是競選策略奏效?無論答案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民主黨選民對建制派的不滿已清楚表露。如《經濟學人》指出,曼達尼意外擊敗科莫,原因或許與意識形態或策略無關,而是年齡。科莫雖然只有67歲,但為其背書的都是克林頓等民主黨元老。分區點票結果顯示,他在千禧世代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表現最為突出。該刊評論,選民對那一代兩次敗於特朗普、卻仍戀棧權力的政治人物,已深感厭倦。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