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距巴塞隆納三小時車程的 Sant carles de la rapita 港口,一艘由非營利組織運作的難民搜救船正停靠休息,維護機器設備以確保能再次航行。停靠已超過半年時間,但當地居民對這艘難民搜救船依舊⼀無所知。
它停靠在一個幾乎不會有人經過的地方,這裏平時有柵欄管制,一般人不能隨意進出。
自2015六月至2016年底,這艘難民船不斷在地中海難民搜救行動(Search and Rescue Mission)的相關報導中出現,救援團隊於利比亞至意大利這條被聯合國難民署譽為最危險海上難民移民通道上拼搏。多變難揣的氣候,艱苦的環境,加上難民船多已老舊不堪又嚴重超載,讓團隊必須在緊繃的時間內救起盡量多的生命。截止發稿為止,救援團隊總共執行超過 100次行動,已經將15,961人平安送達意大利,其中包括難民、移民及庇護尋求者。
登上這艘總噸位648噸,船身長50公尺,廊道僅能一人通過的43年老漁船,嗅得到船隻的鏽味,1970年代轉盤電話和警報鈴,老舊得經典。鐵製欄杆已銹跡斑斑。然而在歐洲難民潮席捲、於2015年達到最高峰時,這艘漁船卻成了難民搜救船,19位船員,包括船長、輪機長、醫生護士、前線調派員、引擎維護師、水利工程師、翻譯人員、財務人員及廚師,全都化身第一線的海上搜救者。
伊斯是船上的廚師,負起全船「食」的責任,停泊時也和團隊住在一起,抵達時他赤腳在廚房裏備料。穿上工作服的他,容光煥發。伊斯帶我在船上繞了⼀圈,當時其他船員都還身穿著裝備工作,知道我是記者,⽴即和我打招呼。
但他們問我:「喜歡船嗎︖」這問題我後來才明白,他們大多不單只是喜歡這份工作,而是本身就曾在海上討生活,早就屬於海的一群人。
「這裏是給男性難民的,最多曾容下400人。」 眼前⼀條繩索掛著約15件救生衣,三疊救生圈,及兩間行動廁所,所剩空間約25 坪(約83平方米、890平方呎),搜救時還會堆滿至少500件救生衣。
「夏天時的海上酷熱難耐,簡直燒得所有人火燙。」伊斯聳聳肩,「這裏不是豪華遊艇。」
進到下甲板室內,簡易的床架設備主要提供給婦女和小孩,讓他們可以獲得較妥善的照護。一旁的櫃子放著地圖,用於在難民上岸時,解釋他們被搜救起的地點及即將前往的地方。另外室內還有簡單的玩具和球類,提供給小朋友玩耍。在這裏,甚至還有一台踩腳踏車的健身器材,伊斯笑著說,「有時我們也要運動一下啦!」
往船室內部鑽,相較壯年男性只能使用外頭的移動廁所,女性及孩子有專用洗手間及一間獨立衞浴,保護他們的隱私。
伊斯緊接著又帶我繞到上甲板,「成年男性也都在這,老人也是,除非生病才會在下甲板。」
這艘船最大乘載量是400人,但超重負載經常發生。上一次共搭載667人,整艘船都塞滿,許多年輕男性都要沿欄杆向外雙腳懸坐。
這裏是難民抵達歐洲前的最後一哩路。
進到甲板下船員住的地方,掀開藍色掛簾,狹小的空間只能容下約兩人站立,比學生宿舍還簡陋許多。50公分寬的洗手槽緊貼下通舖的床尾,⼀塊木板撐在衣櫃與床架間作書桌。這是船員出航兩個多月的唯一私人空間。
年輕的掌舵人
船長Jordi比想像中的搜救難民船船長年輕許多,29歲,來自巴塞隆納,剛刮完的鬍子,加上俐落的平頭,讓他添了些稚氣。
「船舵控制方向, 兩個主要的引擎控制把、衞星電話用來隨時接收確切的搜救位置或其他搜救船隻的支援請求……衞星圖上標示著利比亞四個主要的港口以及國際海域的搜救範圍,大部分船隻都將搜救起的難民送往意大利西西里島岸邊。」
Jordi接著拿起傳真,一卷卷拉開,念著前幾個月來自海上協調中心(Maritime Rescue Coordination Center, MRCC) 的訊息,雷達此時仍不定期傳來海上的最新訊號和搜救位置。他向我解釋:「地中海中的搜救,主要由羅馬海上協調中⼼派遣分配停靠點,每次都不太一樣,主要在西西里島南部。」
美的和不忍的畫面,總是這樣同時上演,這已不適用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聊起搜救的情況,Jordi的臉色明顯不如解釋船艙設備般滔滔不絕,「去年11月那次的搜救,我得說是天氣不差情況下最困難的搜救。」那次的救援一共救起132人,但有4人不幸喪命。
為了讓我更清楚他的感受,Jordi帶我鑽進他狹小的寢室,打開電腦,和我再看了一遍去年11月的搜救畫面。「你看!你看!」他一一指出畫面裏水位正逐漸淹過橡皮艇船身的一半。即使當天天氣晴朗,搜救難度仍非常高。
搜救船的海位差極大,一艘白色橡皮艇裏載了一百多人,因橡皮艇結構與海浪兇猛,導致船體內部凹陷極深,海水不斷湧入,許多人被壓在底下吃水。船長與另一位船員乘著灰色搜救快艇,載滿救生衣迅速抵達橡皮艇旁,將救生衣拋向不斷揮手、大喊求救的難民們。
「船長也在第一線搜救︖」
「當然,我們什麼都要會做。」Jordi掌舵精準抵達搜救地點,便要即刻下船指揮搜救步驟和動向。
在船上難民的恐慌情緒下,橡皮艇開始左右強烈擺盪,幾度傾覆,後半部許多人還未穿上救生衣就已落水,見狀Jordi立刻將快艇轉向,抵達後方,但情況已開始失控,船身的一半已被淹在水下,在船上等待搜救的難民許多已被海水嗆得呼吸困難。
「我們的快艇只限重11人,當時緊急情況必須載35人,快速返回搜救船上。其中一個男人,沒有救生衣,在船隻已幾乎沉入海面的情況下,他一手緊抓船身,另一手還拼命拎著一位幾乎溺斃的夥伴。上岸後這位夥伴已經失去意識,救護員迅速CPR,才清醒過來。沒有他死命拎著,他的夥伴就會喪命。」
但再及時的救援都難以救回全部人。喪命的四人被蓋上方形布條,擔架抬進陳屍室,堆上冰塊。處理的船員動作俐落冷靜,是已經處理無數次的熟練,表情温度也專業的剛好。
美的和不忍的畫面,總是這樣同時上演,這已不適用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船上即使大部分人生還,最難熬的卻是他們自己才剛被救起,就看著家⼈在眼前死去。」直接的生離死別,媽媽哭著不斷將陳屍布⼀掀再掀,想要緊緊抱住孩子,聲嘶力竭,劃過整片地中海。
然而有幾次抵達救援點時,現場只剩下洩了氣的橡皮艇,無人生還。
Jordi的記憶像是被礁石激起的浪花,接連開了一個又一個檔案。「你看這艘木船底下都塞滿婦女和孩子,緊貼著引擎。」可剛剛走完一圈救援船,不是婦女和兒童是在室內被保護的嗎?我望向他,表達我的疑惑。他頓時意會和我解釋,「伊斯蘭教世界裏,女人和孩子不值錢,這我們也無法改變。」許多婦女在4-7小時,甚至兩天以上的船程中,可能被引擎燙傷,或是喝入過多混著海水的汽油而死去。
「每天都有人死在這片海上,而我們目睹這整個過程,無法控制每次都得用上最強烈的感受,去承接每⼀次這樣的故事。而(經歷了這一切之後)你會更愛家人,更愛身邊的人。」
Jordi已不是第一次航行,之前當過豪華郵輪的船長,薪水相當優渥。「我還是喜歡這份啦!很美。」那不是單純樂善好施、助人為本的態度,而是這份工作成了他們這群人鮮明性格的一部份。
背後護航的引擎維護師
我在甲板上吹風,引擎維護師Salva 拿著耳罩從引擎室上來和我打招呼。穿著全套防護衣的他,帶我進到甲板最下層的控制室。
我先帶上耳罩,跟隨他背對著謹慎走下窄小的梯子。越往下,轟隆轟隆的引擎聲就越大,強度幾乎要將我的耳膜震破。
不論移民和難民,不論宗教種族性別,只要需要,都一併救起,這就是他們的最高標準。
他每天都在這樣的環境工作。兩個主要的核心引擎掌控幾乎整艘船最重要的運作,另外兩側是控制船上的照明。其中一間只能容得下兩人的控台,就夾在兩台主引擎中間。一台電腦,一本密密麻麻的筆記本,是他每天要檢查的部分。
即使關上門,說話仍得用吼的。我拿下半邊耳罩聽他說,「這輩子有看過這嗎?這就是我每天工作的地方。引擎有問題,船哪都去不了,更遑論搜救了。」從去年開始跟著這艘船⼀起歷經大風大浪,他尤其對自己負責的部分驕傲,儘管媒體多不在意引擎負責人的事。
不久後 Salva 就換上休閒的衣服,在一旁嗑著瓜子,邊和我說著第⼀次在海上工作的經歷。「很沉重,但美的事更多。」他張開厚實寬大的手,「你能想像嗎?孩子就是這樣誕生在我的掌心,就是這般大。」
當時生下孩子的年輕媽媽,才剛歷經數十小時在船上無人救援的漂泊等待,以致全身虛癱,但救上岸三小時內就要生產。時間,在海上分秒都攸關生死。
「之前覺得難民危機這事遠在天邊,現在卻是近在眼前,再也無法置身事外。」對於政治話題特感興趣的他,提到特朗普(台譯川普)當選和歐洲右翼政黨的崛起時說,「我們和他們沒有不⼀樣,美國人不再是單純美國人,每個人都有權利在自己心所屬的地方落腳,並擔起身為該國公民的責任義務,也應得一定保障。」
不論移民和難民,不論宗教種族性別,只要需要,都一併救起,這就是他們的最高標準。 「我最在乎是⼀個工作團隊,尤其我們的任務攸關人的性命和尊嚴,彼此的信任很重要。總是你懂我,我懂你,你幫我,我幫你。不分你我。」
另一位船員拉著椅子坐下來,他也在最下層甲板工作,「地中海上各個團隊也是,在我們航行搜救時,團結才能讓我們救起更多的人。」他手比劃著當搜救情況棘手時, 船是如何從四面八方前來支援。
他們接著下著西洋棋,港口沒有浪,很平靜。
下班後的海上人
「晚點見,我先去游泳,船上你隨便逛沒關係。」 船長和另一位機械師 José 穿著泳褲,戴上蛙鏡,直接到海邊游到對岸再折返,1500米,40分鐘。隔天早上 José 又在船隻前方的一大片山林中慢跑兩小時26分,20公里,數字精確,分秒不差。
他拿著參加塞維利亞 (Sevilla) 鐵⼈三項的照片要我猜他幾歲,看起來只有三十歲出頭的他,其實已年過四十五,是12歲女兒、8歲兒子的爸,即使當天他穿上圍裙進到廚房幫忙做菜,仍難抵一身江湖草莽氣質。
廚師已經準備好晚餐,船長邀請我一起用餐。簡單的客廳,一台約16吋的液晶電視,旁邊的書架擺了許多科幻小說及航海相關書籍。
那⼀刻,深刻感受到我們真的做到了什麼。
晚餐是清蒸舫魚,簡單的米飯、肉丸和沙拉。另一位船員Juan,幽默風趣,身高約170公分,卻有厚實的肩膀和驚人的體魄。換上黑色T-shirt的他,令人一時無法認出這個男人,就是早上在上甲板拿著電鑽的機械師。他邊吃飯邊給我看放假去衝浪的影片,以及溜滑板、玩風帆的照片,當時廚師伊斯則去了鎮上打拳擊。
我驚訝於他們除了繁重工作之外,也不斷鍛鍊體力。出航時跳水游泳,靠岸時抓緊機會運動。對他們來說,這些相當重要,面對壓力極大的工作,身與心都要健康。
天色漸暗,太陽在船長室前方放肆的竄進來。船長邊收拾東西邊和我分享一次停靠在西西里島的經歷。上岸後他們遇到一名迎面走來的非洲裔青壯年,激動地和他們擁抱。當時船員們備受驚嚇,聽了非洲青年的解釋,才知道一年前,是他們救起了他,而這名青年目前在意大利過得很好。「那一刻,深刻感受到我們真的做到了什麼。」
不斷投入的搜救資源,何時才能退場?
滿月之際,天上泛著點點星斗。船員們點起手上一支又一支煙, 沒有停,火光將後甲板處染得炙熱。短暫的停泊,再出航,停泊、再出航,這群一線搜救者自2015年至今都為了搜救需在海上漂流,廚師伊斯對著我說:「這份工作看似亮麗,但不論出航或停泊都是在這艘船及兩坪大的寢室內,心還是會很疲累。」但沒有他們,就有更多人在海上死亡。
意大利在其他歐盟成員國反應不足的情況下持續努力,「暫時」填補缺口的非營利組織在今年上半年已佔了救援行動的35%。
據統計,2016 年共有355,361人試著越過地中海前往歐洲大陸,5143人在途中喪命,這還沒有計算只剩下洩氣橡皮艇、無人生還的船隻。
今年截止八月,已有2240人命喪海中。若沒有海上搜救行動 (Search and Rescue Mission) ,依靠人蛇集團準備的、引擎故障或老舊的船隻,幾乎沒有一艘船能抵達歐洲,死亡率難估其數。
2014 年歐盟決議叫停意大利的「我們的海」行動(Mare Nostrum),每年涉及17萬人的大規模海上救援戞然而止。此後崔萊頓行動(Operation Triton )取而代之,預算由每月九百萬歐元,減至兩百九十萬,救援範圍也從接近利比亞北岸,縮到近意大利三十海浬內,行動目標也從搜救轉為採取邊界保護。國際移民組織表示,崔萊頓行動後,海上逃難路徑死亡率是「我們的海」行動的九倍。為避免人道災難持續發生,非營利組織暫時填補此缺口,紛紛加入地中海救援行動 (SAR across the Mediterranean Sea),到第一線救援。每個月的出航成本,都是百萬歐元起跳。
但這本不是他們的責任,而是因歐盟及各政府的「責任真空」。 僅意大利在其他歐盟成員國反應不足的情況下持續努力,「暫時」填補缺口的非營利組織在今年上半年已佔了救援行動的35%。除此之外, 這些組織還要揹上「人蛇集團強力助手」的質疑。
在這條非法逃亡路徑上,搜救船隻須依地中海的國際法、週邊國家法律和海事法,在距離利比亞北岸25海哩外的國際海域進行搜救。晚上,則須在30-35海哩處。也就是說利比亞北岸至國際海域的這段路程,搜救團隊僅能依靠偷渡。
另一方面,人口走私市場已經形成相當龐大的網絡,人口走私集團2015年在利比亞就賺了三十億美元,單艘難民船的利潤平均近百萬歐元。在這條路上,僅收取過路費就能月入17686美金。而想要登上難民船,船票就要收取1500美金。女人要領取下一站的船票,需要以每次三美元、一天七到八次,共計上千次的性交易才能換得。
歐洲保護及排外主義高漲,認為搭船逃往歐洲的多半是經濟難民,歐洲政府無需替他們負責。許多右翼人士認為,海上搜救行動不該繼續,才能制止偷渡產業鏈的猖獗。歐盟政府於今年四月更與利比亞政府簽署協議,讓逃至利比亞的難民能就地合法尋求庇護,不需橫跨地中海,也藉此控制歐洲的移民數量。聯合國難民署(UNHCR) 及國際移民署(IOM) 都是協議的推動者。
然而利比亞本身就是受戰爭蹂躪的國家之一,三個主要政權讓利比亞陷入無限內戰,無辜百姓多活在家破⼈亡的恐懼之中。加上利比亞侵犯人權的行為,難民在拘留中心成為非法奴隸,被毒打、虐待及強姦,逼使難民和移民繼續向歐洲遷徙。
因此協議一出,立即受各界撻伐,求問歐盟的道德標準何在?消除販運人口和走私鏈問題,有採取積極措施之必要,但這項協議明顯忽視在利比亞承受暴力以及非法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們。
許多專家學者建議歐盟應推行一套法律制度,使移民能在更接近原籍國的地方申請庇護,擴大原籍國合法庇護權,同時打擊走私網路,確保移民不需穿越撒哈拉。
而非營利組織認為根本解決之道,不是不讓難移民前來,而是讓真正需要的人能安全抵達。他們提出應建立合法移動管道,審慎考量符合難民法的尋求庇護者,甚至不排除推動飛行計畫,讓急迫需要救助的難民安全抵達歐洲,同時也能控制人數。
堅定的海上人
他們是徹頭徹尾的海上人,身心健朗,能抵大浪。
不論這幾年政治風向如何,輿論如何,這些船員依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到真能退場的時機,這些組織也都會在海上繼續搜救。
「移民和難民,不論宗教種族性別,只要需要,都一併救起。」他們再次強調,也是人道救援的最高準則。
當天鎮上正慶祝著當地節慶,外頭在海灘旁開派對到深夜,船員仍須固守崗位,在船上徹夜看守,隔日仍準時七點起床,確認船的狀況和海上最新動態。
「抬頭看遙遠的天上/ 笑看這浮沉風景/ 就算要等待一生/ 也要活得沒有怨恨」他們眼神專注凝神,卻很平靜,讓我想起《滅火器》這首歌。面對海上各樣的突發狀況,政治的角力,社會輿論的質疑,他們有著強大的心臟,熱切的眼眸,依然擇善的固執,堅信不屈的立場,大風也吹不倒的體魄, 以及容納得了大浪的胸膛。
他們是徹頭徹尾的海上人,身心健朗,能抵大浪。
很精彩的報導 謝謝端
不知為何覺得此文有點行文困難?
「⽽非營利組織認為根本解決之道,不是不讓難移民前來,而是讓真正需要的⼈能安全抵達。他們提出應建立合法移動管道,審慎考量符合難民法的尋求庇護者,甚至不排除推動飛行計畫,讓急迫需要救助的難民安全抵達歐洲,同時也能控制人數。 」本段字體不同,是特殊處理還是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