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找我了,那就是我。」
僅開學兩週,港台兩地便連續出現青少年跳樓自殺的案件。9月6日早,台灣一名15歲的吳姓女生在留下這封遺書後,從自家住宅樓頂跳樓身亡。這個即將就讀北一女(大台北地區最頂尖的女子高中校)的女孩,書包裏還放着一本空白的新生手冊。據悉,當事女生的父母均為醫生,姊姊也在北一女讀書,女孩曾表達希望就讀師大附中,但在父母期望和要求下仍選擇北一女。
在此前一日(9月5日),香港16歲被稱為「小發明家」的文姓男孩,被發現在其住所樓下的一輛貨櫃車中因墜樓身亡。出事男孩左手有先天缺陷,但成績優異且多次在科技發明賽中獲獎。在留下一封希望父母不要責怪的信後,選擇墜樓結束自己的生命。
據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數據,去年香港24歲以下的青少年自殺案共有69宗,其中最年輕死者僅10歲,15至24歲的青少年自殺率也較前年略增。此前也有調查指出,香港過半數的中學生存在抑鬱症狀,台灣則有近1/3的孩子有情緒困擾。
近年社會不斷見證學生自殺,而此前,一款名叫藍鯨的自殘遊戲也曾在大陸青少年學生間流行並傳至香港,其後漸漸消散,但仍有學生在此過程中走向了這款遊戲的終極任務——自殺。由於熱點的不斷湧現,學生情緒及心理問題似乎從未消失於公眾關注的視野,然而,為何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卻總是無解?在圓桌話題中,端的讀者們也分享了一些他們的個人經歷及看法。
他們曾這樣走過:「當我因學業而尋求心理諮商師幫助時,導師居然勸退我」
不久前,以學童自殺為主題的電影《考試‧社會》在香港本地電影人自發舉行的首屆「坎坷影展」中獲「最勇氣可嘉獎」,剛剛考完DSE的導演姚景曦根據自身經歷與感受,將其小學時因考試壓力撰寫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希望以此喚起社會對學童自殺議題的關注,並讓那些和曾經的他一樣有情緒困擾的學生明白他們不是在獨自面對。在圓桌評論區,也有許多讀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JEREMY8:我在上初高中的時候身邊有好多同學因為課業升學壓力都出現心理問題,作為唯一負責人的班主任都是充耳不聞,只看分數。
泡沫:我的感受:死亡(極端的絕望下的選擇)也是完全無奈之時對成人獨裁霸權(對,就是這樣)的終極抗議。
joannagao:大學讀的是文組冷門科系,許多人都是指考分發,為了進這所學校先,再轉系。有個同學的媽媽在放榜的那天直接對女兒說,讀文組就是要讀法或商。
父母對子女一定有期待,但「一定要當醫生」、「一定要考上台大」、「最好考公務員」,聽起來都蠻煩的。
也有同學不給爸媽看志願卡,他覺得爸媽付錢就好管那麼多幹麻XD
Hayleyto2:最讓人苦惱的莫過於不能坦誠地向親近的人展露自己的內心,隱忍內心洶湧的悲傷,在人前強顏歡笑,無人理解。
一般的人,比如父母,很容易將「抑鬱」的情緒歸咎於個人的選擇,比如他們會對你說,你為什麼這麼想不開?想通就好啦。在他們眼裏,不開心、抑鬱是你自己「選擇」的生活狀態。因此他們的安慰常常流於表面,或者更加戳中你的痛點。
相比起向父母尋求安慰,我自己的解決方法是通過寫日誌和自己聊天,希望通過更了解我自己,接受我自己真實的情緒來幫助自己。其實我真的很希望心理健康能夠受到更多人的重視,不要再污名化「抑鬱症」,不要抵觸、抗拒心理治療。
烈陽:我曾經在一個香港名校就讀,校內設有心理諮商師,然而就在我因為學業而尋求諮商師幫助的時候,導師居然勸退我。據她所說校內諮商師一切都會跟校長及學校高層分享我們商談的一切,我會將「小事情搞大」,她會被學校找麻煩。看到老師關心自己的「官運」甚於學生的身心靈健康,我毅然決定轉學,回台自行就醫。
說實在的我們校內心理諮商師除了沒天穿著jimmy choo 美美的婀娜多姿的上班也不知道請來幹嘛的。有這資源還不讓用也是很好笑。
一卓:我想大概但凡這個世界讓人覺得值得留戀的比想要逃避的多一分,靈魂就不會輕易和肉體告別。
以前交往的一位姑娘會有輕生的念頭,我只是一味針對生活有沒有意思與她討論,卻一點明亮的結果都沒有。
現在我覺得有時不必特別勸導情緒不好的人,或許陪伴着去度過輕鬆愉快的一天,讓ta知道有你在乎ta,情緒和力量就會回到ta身上,這時你就可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了。
非常遺憾姑娘已經覺得自己這樣的狀態不適合過有伴侶的生活了,我希望她的心還沒有完全閉合,希望自己還可以去陪伴她,給她生活帶來一些值得留戀的意思。
抱歉說了許多不那麼關聯的事,我想如果老師或是父母,甚至是同學朋友能夠去理解想要離去的靈魂,能夠讓其感受到值得留戀的美好——而不是忽視了日常裏ta發出的消極資訊——的話,想來ta應該會重新露出快活的微笑,和我們一起度過這短暫且單向的人生吧。
時間就是代碼:我作為一個學生的感受就是:
×學生壓力大 來自父母的關於學習的壓力是最主要的。
×沒有人可以述說 大部分學生不願意相信任家長和老師,但是同齡人對很多東西都沒有經驗,很多心理上的問題沒有人來解決。
×青春期情緒不穩定 人生經歷少,在面對一些困難的時候會有一些極端的想法。
海豚花:因為在我們無助時,沒有人可以靠近我們的心靈。我們不被允許發出求救聲,求救在舊社會眼裡是羞恥的,是自己的錯誤才需要求救。
長輩教我們成為社會標準應有的樣子,不允許我們悲傷,不允許我們追尋自己,從淺的課業問題到霸凌、家庭暴力、性侵害甚至其他問題時,社會沒有人會向我們伸出手,甚至譴責我們是我們的不對。
我們已經喪失了求救的能力,已經無法信任,不覺得活著能看見希望,最後選擇一了百了。
最讓人苦惱的莫過於不能坦誠地向親近的人展露自己的內心,隱忍內心洶湧的悲傷,在人前強顏歡笑,無人理解。
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死也許是他們認為自己唯一可以控制的事」
據台灣媒體報導,前文中提到北一女新生,在出事前一直是父母的驕傲。吳母曾常將兩個女兒的文章分享至臉書,獲得不少親友讚賞。然而,在一張蚊子和兔子的素描本上,這個出身菁英家庭的女孩卻寫下:「蚊子的世界裡沒有分數,沒有考試,蚊子媽媽會罵蚊子小孩嗎?」
Max8:往往外界的評論是,ta怎麼不想想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有多傷心,而忽視這個孩子本身可能遭受了很大的困境或者心結,但是父母卻沒有去嘗試了解。哎。
yuan0:因為大人們長大了,就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孩子了。我所認識的大部分的大人溝通都溝通不了,何以進入孩子的內心?
牆奴:「教育」並不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就算關心,也是一種無知的關心,所以面對這種事只能無能為力。
Kitbearis:教師和家長太過於關注「升學」,好的文聘是就業的敲門磚。要求大部分人按部就班,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選擇有用的,而不是興趣。家長不能尊重孩子的選擇,更不要說去聆聽你內心的聲音。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自己是否要誕生,但希望當我選擇死亡而不要受到譴責。
Michele:華人世界的家長喜歡把小孩變成他們期望的樣子,而不是小孩想要的樣子。當這兩者出現衝突時,孩子和父母在很多方面是不對等的。因此很多時候孩子只能無奈接受父母的選擇而非自己想要的選擇。可是這終究不是一種平衡的關係,壓力只會慢慢累積。當壓力超過臨界點,那爆發出來的結果是很可怕的。
9_9OOps: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那死也許是唯一可以讓自己控制的事。
以我的觀察,香港的父母和家庭對子女的控制簡直令人髮指。看到那些假借愛和「值得自豪的華人家庭價值」剝削子女的父母,簡直都覺得他們不如立刻去死。這世上沒有哪個子女是求父母把他們生下來的,從生產時經歷的痛苦和危險到養育子女,全部都是父母爲自己的行爲負責(或者說收拾自己搞出來的爛攤子)罷了。都說家庭可以爲其成員提供最後的避風港,有時候家裏和養着活人的棺材也沒區別吧。
zwjer:@9_9OOps:我認同你的觀點,我記得奧地利作家伯恩哈德在《原因》中說到,我們的生育者把我們生下來之後,就以及其愚蠢的方式對待我們。現在也是這樣,以愛之名,以為你好之名,有多少人被殘害阿,毀滅了他們的一生。
Ernie:別再說什麼「大人們都無能為力」、「該怎樣走進這些封閉起來的年輕靈魂」了。這些大人總是手持著利刃抵著學生喉嚨,逼著學生將自己夢想關入心中牢籠深處,而不自知。將各種恐怕連自己都無法承受的壓力,包裝成「這都是為你好」的美麗糖衣,強迫孩子接受。
Earthwalker:現在的小學、中學教育,是不是在把孩子當「豬」養?
這個問題在利用教育洗腦的大陸,幾乎可以肯定。香港、台灣的教育也有這樣的問題嗎?假如在教育裏用高分和低分比較兩個學生,且認為高分就高等;假如教育認為科學家、管理人才這些職業比農民要高等,或認為有能力的人都要爭取做科學家、醫生、管理人才等而不是農民,那麼這個教育就是在把人當豬養。教育在為現行的低級的、醜陋的社會架構服務,而非真正重視單個的人。每個自殺都有特殊的原因,但當自殺成為現象,可能要到更大的環境去找原因,可能不是自殺錯了、不是教育錯了,而是更大的環境本身有問題。在錯誤的土壤無法長出完全「正確」的生命。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節奏,社會如果強行要求個人的生命為社會的固定程序服務,摩擦衝突在所難免。
mint:”為什麼你不能好好面對?”
“你怎麼連這一點小挫折也不能忍受?”
“你的負面情緒只會讓別人不快樂。”
當這些話說出口時,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是社會上的負擔,進一步的讓他們想離開這個世界。讓他們陷入憂鬱情緒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只有學業壓力,或是被霸凌,倒不如說是導火線,長年累月導致的結果。當然也有因為重大打擊致使他們陷入絕望。
如果他們身邊有家人朋友理解,或許不會走上絕路。讓他們感到”這個世界不需要你”的悲傷情緒,恰恰是有些網友的刻薄言語,同情他們的人很多,可是,對一個心靈受創的人而言,汙名化的標籤正好刺痛了他們,加上身邊的人不理解,再怎麼解釋都沒有用。於是他們從”不快樂”走向”輕生”,可知他們有多麼絕望。
我記得奧地利作家伯恩哈德在《原因》中說到,我們的生育者把我們生下來之後,就以及其愚蠢的方式對待我們。現在也是這樣,以愛之名,以為你好之名,有多少人被殘害阿,毀滅了他們的一生。
kevinshencm10:「我們該怎樣走進這些封閉起來的年輕靈魂?」當你在這樣說的時候,他們所在的環境正時時刻刻的逼迫著他們。
老師並不知道要怎麽處理學生情緒,因為他們沒有經驗;「有經驗」的人當上老師也不太常見。若老師不理解到自己並沒有經驗,就只會冒出「傷心也是一天開心也是一天不如開心過」這類的「建議」而已。
小學、中學、高校的學生隨時都被當作是沒有能力的人,這就開始是種壓迫了。
ravings:先停止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這種鬼話吧,會走到自殺這一步,就是已經沒辦法解決問題了,或是已經放棄解決問題了。所以不要再說這種像是在責備「你只是不想解決問題」,徒增壓力的話了。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可是可以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啊。
日本的青少年自殺問題也相當嚴重,2016年就有300位18歲以下的孩子自殺。大致原因有「跟父母關係不好」「家裡的管教、責罵」「罷凌」「跟同學相處不好」「課業壓力」「對未來的煩惱」而9月1日是日本青少年自殺率最高的一天。9月1日是日本第二學期的第一天,因為罷凌或其他問題不想去學校的孩子會在這天自殺,這天的自殺率比其他天多出3倍。
而對此日本各團體的應對是「不去學校也沒關係。逃走也沒關係」
先逃吧,而身邊的親友們,告訴他們逃跑也沒關係,陪著他們一起逃吧。從壓力源旁邊逃走,就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路。先活下比什麼都重要。
如何驅散這些年輕人心頭的陰影?
有調查稱,逾九成的香港中小學教師在面對學生情緒問題時出現困難,如沒有空閒與學生交談、欠缺相關知識技巧等。一面是社會對教育系統內部給學生壓力過大、心理教育缺乏的指摘,另一面又是為人師與為人父母的無奈和困惑。面對這些年輕卻鬱鬱寡歡的心,我們該如何幫他們揮去心中陰霾?
Rennechon:癥結究竟在哪裏?我們不懂、不清楚,事發之後找不到原因,只知道這個孩子很好,那個孩子很好……好好的怎麼就自殺了呢?只在腦子裏想,是想不出答案來的,不如嘗試看見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的感受,並帶着善意接近。
kevinshencm10:我花了不少時間思考我到底幹嘛活著,也想過如果某些事情就是這樣的話我乾脆死死算了,最後我的結論是說死亡是錯誤的,因此任何說沒有資格活下去什麼的都是錯誤的;這大概只說服的了我自己。
想清楚生死觀大概肯定是有幫助的,因此從不再忌諱談論死亡開始大概會有幫助。
rjplanet:我覺得大部分人都迷失了,才會選擇放棄。為什麼會迷失?簡單地想吧,每個人都本來有著尊貴的靈魂,但當生處在世,當自己的思想得到打壓或是得不到關注,思想靈魂站不住腳,就會出現「我為什麼會出世?這世上何必有我…的念頭」;做不了自己,做誰呢?幹嘛呢?很多人幫不了忙因為「解鈴還須繫鈴人」。有些人我們幫不上,但學會尊重,關心及包容,起碼可以令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也不覺得被忽略,或是看輕。社會上或是家里,校園里,多了愛便少了恨怨。
FunPi:作為一個學生和一個孩子,從我的角度看,我覺得首先學生必須要學會如何deal自己的路,接受它;其次才能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因為生活有時候不是會我們想要的那樣的,無論是家長和背景都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但是我們可以去接受它。
第二是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自己選擇的事情我會更在意、有更多的積極性,而不會被推着往前走,失敗的時候也不會有怨。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無論如何我看到自己想看的這條路上的風景。
第三其實有時候,野心是個好東西。對生活有野望、有願景和期待,對自身的好感度越來越高,才能越來越珍惜自己。說的白一點就是自戀,學會珍惜自己的人,也就不那麼容易想輕生了。
第四的話,還是老生常談的,學校的心理老師,學校真的需要有這麼個專業的地方可以梳理和引導學生的情緒,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頂住壓力的,每個人的際遇都不一樣,有的人需要成長的時間。
Earthwalker:改變社會的架構可能難而且慢,有沒有可能從個人或教育着手改善問題?教育為社會服務這個目的目前無法改變;讓每個學生都享受的專業、高水平的教育,受限於教師的水平、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學生及其家庭自身的情況。
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走出來,給他們更多的道路更多的選擇。自殺常常是因為無路可走,只好走這條不歸路。常常遇到一個問題是,家長和老師讓孩子不要做什麼或少做什麼,他們是對的,但他們沒有指明做什麼更好,導致孩子無路可走。所有參與教育的人,都要思考有沒有提供儘可能多的選擇,並給予選擇的自由。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2222
台灣: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中國大陸:防自殺熱線400-161-9995
高中是本地著名的「考試工廠」,每幾年都會發生學生自殺事件。最近的一次,一個女孩因為父母拒絕了她在高考前夕「去北京參加寫作比賽」的請求,在無人的夜晚,在教學樓跳下。後來,閉路電視片段流出,小小的身影爬過欄杆,坐在欄杆邊,停留了五秒,然後永遠地消失在黑暗中。我永遠無法想像,在那五秒中,她在想什麼。
抗议?无效
准备挂掉的时候应该带些人走
咱们换个地儿继续扯皮
希望端傳媒可以將這篇文章開放給非付費讀者閱讀,這樣的內容應該給更多的「家長們」看到
感謝讀者的喜歡,「廣場」欄目的文章均為非付費,歡迎讀者轉發支持,當然也希望能多多支持我們的深度文章^_^
很高興端傳媒在首頁上引用了我的評論。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Albert Camus說:「真正值得討論的哲學話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每當出現了一起自殺事件時,我們都應該反思。社會的撕裂,世界的不公或許要比我們想像得要嚴重得多,而我們自身也可能不知不覺地參與到這一過程之中。對於中國大陸的教育問題,人們也有很多反思,但很多都侷限於教學方式是否過於僵化、以至於扼殺而不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個角度。這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但另一個同樣重要的話題卻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成人(包括父母和老師)的態度。在成人中心主義氾濫的世界中,學生的尊嚴和自由又有多少人關注呢?中國大陸有相當多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可以通過讀書而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但是他們真的有權利以自己的意志而強行左右他們的孩子的生活嗎?世界不是只有一個維度,成功也不是只有一種定義,那麼只要他們的孩子選擇的不是危害社會的道路,為什麼不放手讓他們選擇,實現他們自我定義的人生的意義(而不是父母所強行定義的人生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