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的閆呼和沒有想到,他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製作的視頻「說出我的名字」(Say My Name)會一夜間成為海外華人圈的輿論焦點。除了在臉書(Facebook)收穫數十萬點擊之外,他的視頻更被多家媒體轉載, 甚至登上了大陸的中央電視台。
最初,他的目標只是獲得三萬點擊量——那差不多是哥大的學生人數。
2017年農曆春節期間,哥大學生宿舍發生了一系列騷擾事件,不少學生掛在房門上的名牌被莫名撕去。被撕走的名牌多帶有中文拼音——不論學生來自大陸、台灣或香港,還是移民後代,都有可能成為目標。事發後,被波及的學生集體上報學校。哥大的「校內偏見回應組」(Bias Response Team for CC and SEAS)也立即開展調查,並初步認定這是一起針對東亞裔學生的行動。
閆呼和是哥大為數不多來自中國的本科生(哥大本科每年錄取不超過20名中國學生),今年讀大二,因為換了新宿舍而倖免「被撕」,但這種公開針對某一族裔的騷擾行為,發生在以自由著稱的常青藤校園,仍不免令他震驚。
閆呼和迅速在臉書上發了一條狀態,邀請挑釁者來撕他的名牌:「抱歉,我的名牌寫着『Jack Yan』,顯然這給你們定點騷擾亞裔學生造成了諸多不便。」
不日,他把宿舍「Jack Yan」的名牌,換成了拼音「Yán Hū Hé」。
哥大:排外主義高漲 閆呼和:我們的聲音還不夠響
哥大反應迅速。收到投訴後一天,2月1日,校園生活與多元文化辦公室副主任Melinda Aquino給亞裔學生團體發來一封措辭嚴謹的郵件,寫道,「正如你可想像的,越發高漲的排外主義使這一事件的影響力變得更大了,許多同學都感到焦慮。」(As you can imagine, the growing climate of xenophobia furthers the impact of this action and the anxiety felt by many of our students.)
Aquino同時表示將開放投訴渠道,受影響的學生可通過多種方式舉報騷擾。
然而,以往對類似仇恨事件,哥大採取的措施更為嚴厲。2015年,閆呼和住在Carmen宿舍樓,在LGBTQ權益宣傳活動中,他參與製作的跨性別宣傳展板被人撕毀了三次。校方當時很快發郵件給全校同學,表示該行為是「極其惡劣(egregious)」的仇恨犯罪(Hate Crime)。宿舍負責人Aaron Hukari也隨即在宿舍樓發起了「安全空間」集會活動,讓受到威脅同學分享自己的感想。
但對這次撕名牌事件,閆呼和認為校方沒有給予同等的關注,存在區別待遇,「我們的聲音還不夠響,」閆呼和說,「(通知)應該給全校警示」。
既然學校並沒有把這個事件推送給所有學生,閆呼和決定自己來。
「我的名字,被你們解碼出種族和國籍來攻擊」
2月3日,他和盧依然——一個在北京長大的美籍華人——在校報《哥倫比亞觀察者》(Columbia Inspector)上發了兩篇評論,探討撕名牌事件背後的身份政治,然而反響並不大。
事件發生前,閆呼和本來對中文或英文名並無所謂。他的中文名「呼和」取自出生地內蒙古呼和浩特,而英文名「Jack」則像許多同齡中國學生一樣,來自英語老師在課上派發的一張英文名列表。
「Bob被人挑走了,」他說,「幸虧沒叫Bob。」
進入哥大社會學系近兩年,除了一位學過中文的電影老師堅持稱他「呼和」之外,周圍的人都稱他作「Jack」。畢竟更順口,也更方便些。但針對東亞裔名字的騷擾事件,突然令閆意識到名字背後的身份政治。
「我的名字,對我來說這麼親密的東西,被你們拿來解碼出我的種族和國籍來進行攻擊,這是令我很不舒服的地方,」他說。
文字評述影響力有限,閆呼和便轉而製作短視頻,採訪來自中國的本科同學,讓他們分享中文名的優美含義。
「放眼望去都是中國人,哪有什麼歧視?」
2月6日正午,題為「Say My Name」的2分30秒短片在閆呼和的臉書頁面上發布,第一天便超過了三萬的點擊率的既定目標,第二天便呈指數增長。不但歐美媒體如BBC和Buzzfeed迅速跟進,一週後更是被中國大陸各大媒體和公眾號瘋傳。
「環球時報特別流氓地下載下來,強行貼了字幕,」閆呼和說,「我也很意外。」
大陸媒體把視頻放進國族主義的框架裏,解讀出的訊息與和閆呼和所想表達的相去甚遠。「看我們中國學生大國風範、不卑不亢、理智對待騷擾……」閆有些哭笑不得,「你知道那種語氣」。
缺乏事件背景的情況下,觀眾們從2分30秒的視頻裏找出了各自想要的信息:國家尊嚴,文化自信,富二代,排華浪潮……公眾意見可大概分為三派:支持留學生的,支持「入鄉隨俗」的,以及針對留學生本身。
「你不是愛國嗎?那你怎麼還說鳥語?」有網友評論道。
「現在反歧視,將來還不是投靠你們美爹啊。」另一名網友說。
一位旅居中國的外國人,專門從臉書發來信息,質問閆呼和為什麼不敢在中國抗議維權,只敢在美國做這件事。他不知道,過去兩年,閆為中國大陸NGO志願服務,幫助宣傳女權以及性小眾議題。
「中國是個高度同質化的社會,」閆說道,「國內網友對歧視、排外這些概念,還是蠻疑惑的。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學生,會在美國這個環境下發出這樣的聲音。」
他對這種質疑表示理解,但仍感到無力:「國內大環境下,關於性取向和女權運動,稍微有一些討論的聲音就被打壓下去了。這無助於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討論環境,」他說,「想像一個評論區的網友,他走在街上,放眼望去都是中國人啊,哪有什麼歧視?男女平等,女性尊嚴可高了,也沒有同性戀——他不會考慮這些,因為他看不到。」
說到底,就《說出我的名字》這視頻本身,閆並不認為這是來自身份政治的抵抗或是抗議。
「這就是一封邀請函,」他說,「一封邀請你參與這場對話的信。」
当事人不喜欢环球时报下载视频贴字幕加评论很正常啊 谁都不愿被别人拿着当枪使
中国这一代的年轻人,只有一件事很精通:做表面功夫。
你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全世界都知道。
把在中国大陆学会的表面功夫带到国外,你会有苦头吃的。
祝你们好运。
“他走在街上,放眼望去都是中國人啊,哪有什麼歧視?”
这是明显的逆歧视!
歧视是不可触碰的禁忌,这关乎政治正确。
但是,很遗憾的告诉你:禁忌反映的,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
如果美国社会的民意,觉得到了需要讨论这种逆歧视的地步了。那么,把歧视的受害者标签搬出来,反而证明这种现状(逆歧视)的不合理。
这是美国,是美国人的地方。
美国社会对逆歧视已经深恶痛绝了。
懂吗?
中国人就走这种模样:在自己家里扮演乖孩子,在外国的地方扮演受害者。
反过来就不行了,你可以试一试:在北京你抗议歧视,在美国扮演乖孩子。
这就是爱国?
笑一笑好了。
他走在街上,放眼望去都是中國人啊,哪有什麼歧視?你连歧视的概念都不清楚,你在美国留什么学?
@xhgej
我想滴水的意思是打算用明亡清存,但朝鮮卻懷念明朝的事實,來駁斥你前面『有錢就有文化』的論述。不過這個涉及朝鮮人的華夷觀,還有儒學的正統論,所以不是很好的舉例。
其實我覺得你的論點沒錯,一個社會中,最有素質的往往是從有錢人開始,畢竟衣食足方知榮辱。
只是不知何故,中國人走這條歷程特別特別長。作為一個曾在上海陸家嘴生活過多年的人,我只能說各階級各行業都有無禮的人,但中國的富人似乎特別多極端值,您如果在國外待過,應該很明白我說的。
川粉们最痛恨的政治正确来了
@xhgej 笑死我了,合着朝鲜在明亡后三百年还尊大明正朔是因为大明很有钱啊hhhhh不对嘛,我大清富有四海怎么没见朝鲜人穿旗装马褂说满语?坏球时报下面的SB评论还用得着选择报道?您这熊样就应该老老实实呆在深度谣棍坏球时报义和团中央的评论区,少出来蹦跶秀下限。
很好的設計。共匪宣傳部門善於異化各種信息,自不必管它,跟它們嚼舌就像在跟川普辯論,拉低智商,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就好啊。
環球時報那個太真實
一個國家崛起,不是靠錢,靠的是文化,看看美國,日本,以至今天的韓國,所以請環球日報。。。背後的政府好好讓國內百花齊放,而不是禁完了警匪槍戰戲,禁穿越,只知道到處找朝陽大媽,有屁用!
閆最后一句话講的很好.”一封邀請你參與這場對話的信”. 至於對話的對象和主题 閆沒有很直接講出來. 如果對話的對象也包含中國國内民眾, 那添加中文字幕,和環球時報有它自己看法, 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不過視頻放在臉書, 我想主要對象應該是美國社會吧 ……
“大陸媒體…解讀出的訊息與和閆呼和所想表達的相去甚遠”.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問題 : 當我們引用別人時 如果我們解釋的訊息和原作作者不同可以嗎? 我想大家多會說不妥吧. 的確 ,一般來說, 原作作者的立義是最權威的. 其它別人的解讀是次要的,不能違反作者原義. 不過有趣的是,當代十分有名的作家 T. S. Eliot 在文學上和這觀點持相反意見 , 他們認為作者的定意是一回事, 你怎麼解釋是另一回事 ……..
被環球時報誇 “有大國風範、不卑不亢、理智對待騷擾” 不好嗎 ?這個我想要看個人的取向, 我覺得在這件事上沒啥問題. (作者不同意除外). 比如如果紐時提我我會覺的很光榮. (當然不是殺人放火上新聞頭條的那種) 但是萬一北韓朝鮮人民軍報誇我,用我的論文, 我想我可能會嚇的屁滾尿流吧.哈哈.
当事人的本意如果果真被曲解,的确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环球时报还是不要如此的乱贴标签吧。
以及路过提醒大家一下楼下某个xhegj用户多次在多个主题下发表莫名的嘲讽言论,不排除是拿钱发帖的,还望诸位ignore这种东西,别被带到坑里去影响了自己的好心情。
咦。
闫呼和曾经是上海骄傲节(Shanghai Pride)的志愿者,论性别和平权意识不知道把国内键盘侠们吊打到几个次元以外去了。
Hats off to 端, for their marvelous capacity of finding the negative angle whatever the story is.
恩,文中的说环球时报的那一趴,还是十分环球时报的,读者评论基本也是这种风格
Get l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