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時,40來歲的Neeraj Punhani在他位於中國浙江省紹興市的辦公室大廳裏面玩了一局桌球。和他一起打桌球的是一位和他年紀相仿的中國男人。兩個人話不多、繞着桌球桌慢慢地轉圈。「我們已經認識14年了,」 Punhani說,他是印度人,在紹興做紡織貿易。
走過一排排陳放着閃閃發光紡織材料的貨架,Punhani來到辦公桌前,桌上放着一尊中國「財神像」,還有幾尊印度神像。「紹興是我的家。在這裏有我的朋友,也有我的對手,」他一邊坐在桌前,一邊說道。
Punhani是紹興數以萬計的外商之一。據稱,從紹興的柯橋市區出口全球的印花紡織品,佔了全球生產總量的三成。上世紀90年代末,距離上海僅幾個小時車程的浙江,成為了廉價商品交易中心,吸引大批來自印度、非洲和中東的商人湧入,Punhani就是在這波浪潮中,從迪拜來到了紹興。
和中國其他同樣規模的城市不同,紹興當地人看到外國人並不會大驚小怪。但這並不意味着在紹興的外國人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生活。
即便是像Punhani這樣的「老柯橋」,每年還要重新申請一次工作簽證。作為外國商人,他們能拿到政府發放的「服務卡」,這讓獲取駕照、醫療服務等更加便捷。然而因為申請門檻很高,所以到現在為止,能拿到這種服務卡的在華外國人仍然很少。
「我在中國居住十五年了。我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開了一所學校,投資不動產。即使這樣,你還需要不斷地證明自己屬於這個城市,感覺有點不對,」 Punhani的熟人Sanjay Sukhnani 說,「這不是抱怨,而是我的向中國政府的一個請求。」
拓寬國門:人口紅利殆盡下的政策轉向
「2013年以來,我的員工越來越難拿到工作簽證了,」現年36歲的Andrew(化名)說,他在中國開了一家外語學校,要聘用不少外教,受訪時他也正在申請簽證的過程中,為免影響申請結果,他要求使用化名。
目前中國的移民政策,仍然受到社會主義的傳統孤立主義和對外界的懷疑影響,比如,中國至今未建立「移民局」,外國人申請中國「綠卡」,首先要由本地公安局受理,然後需經省級公安廳(局)的審核,最後由公安部通過審批簽發,前後需要大約半年時間。
對高門檻相對應的是,中國是外國居民比例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只有0.06%左右,世界平均水平是它的大約50倍。即便是在發展中人口大國印度,該比例也是中國的10倍。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統計,從2004到2014年的10年間,只有7300名外籍人士獲得了中國綠卡。但2000到2013年,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的中國大陸人口,就超過了90萬。
在華外國居民少,正式變成中國公民的更少。中國不接受雙重國籍。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11月,近59萬4000名外籍人士居住在中國,但其中僅有1448人加入了中國國籍。
但隨着全球化和中國自身的快速現代化、國際化,加上勞動力短缺和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外國人進入中國、中國引入外國人才的需求都在上升。2016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不管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只要是優秀人才,都可以為我所用。」
兩個月後,中國正式加入國際移民組織(IO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主要希望通過制定頂級科學家和管理人才的吸引政策,提升中國企業的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未來,這些政策也可能更多地用於填補中國不同領域的人才缺口。又一個月後,2016年7月,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報導,中國將成立首個移民局。
「剛開始的時候在這裏工作很容易,沒人管。現在政府想加強控制。」
也是在2016年,公安部先後批准北京、廣東、上海實施總計多達46項的出入境新政,為一線城市和自貿區吸引「高層次」的創業和專業人才。整體而言,這些新政策更加市場化,只要年薪夠高就可以申請綠卡。2016年3月初,北京中關村設立對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窗口,到8月已有超過300人在這拿到了中國綠卡,相當於以前中國一整年的綠卡發放量。
2016年9月,「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試點工作座談會」在天津召開,決定從10月開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個省市區啟動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試點,簡化許可證類別和申請流程,2017年4月1日開始,該制度將在全國範圍內實施。
致力於移民領域相關研究的「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認為,成立專業移民機構「主要目的是吸引外國人才。大的潮流是:我們從貨物和貿易的流動開始,再到資本的流動,現在轉到人才上來。」
精細篩選:分類引進、嚴格管理、國家安全
中國面向外國人的大門似乎敞得更開了,但要真正邁過門檻,並在門內長久居留,仍然不容易,甚至越來越不容易。
中國對外國語言教師簽證的規定不斷變化,給Andrew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其他很多外國人一樣,Andrew對中國的官僚主義感到傷腦筋,「我因此很沒有安全感,」 Andrew說,「但是剛開始的時候在這裏工作很容易,沒人管。現在政府想加強控制。」
即將在全國實施的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在簡化許可的同時,也對來華工作的外國人實施分類管理。A類是「高端人才」,B類是「專業人才」,C類是「臨時性、季節性、非技術性或服務性工作的外國人」——類似「外國臨時工」。對A類人才來華,中國政府會「專門保障」,對B類要實施「比例限制」,對C類則要「嚴格限制」。
Andrew和他學校裏的外國老師,就屬於B類人才。官方媒體報導指,分類的目的是「既做到吸引外國高層次人才,又兼顧保障國內就業市場」。
「 關於移民對國家安全威脅的擔憂,比如恐怖主義相關的,經常是很抽象的。當地政府需要貫徹北京的意願,但是沒人知道如何去做到。最後的結果並不一定利於當地經濟的發展。」
同時,對於已經進入中國的外國人——比如外籍英語老師和在南方城市廣州迅速增長的非洲群體,過去幾年,政府以國家安全的名義進行了更嚴格的管理,對外籍人士非法居留的處理也更加嚴厲。據中國公安部的數據,2015年處理違反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規人員的案件有6.20萬人次,是 2011年的三倍,其中籤證過期佔多數。
「老柯橋」Punhani所在紹興及周邊地區,商人們拿到簽證上,允許居留的時間越來越短,警察還會定期檢查外國人的身份證件,政府擔心來自中東的外國人與當地的穆斯林社群接觸。
「習近平上台之後,國家安全明顯是首要任務,」萊頓大學社會學研究者卓嘉健(Ka-Kin Cheuk)解釋。他也是歐盟研究中國作為移民國家的未來研究組的一員。「然而,關於移民對國家安全威脅的擔憂,比如恐怖主義相關的,經常是很抽象的。當地政府需要貫徹北京的意願,但是沒人知道如何去做到。最後的結果並不一定利於當地經濟的發展。」
內地關於外國人的輿論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媒體把外國人和擾亂公共秩序或犯罪率聯繫起來,有關不懷好意的「外國勢力」的報導也不少見。有的外國群體開始被看做是來中國「淘金」的一個例子是,官方英文媒體China Daily(《中國日報》)最近提到了,有外國年輕人利用學生簽證來中國「冒充專家和學者」。
招才矛盾:誰是國家最需要的人?
一方面,中國在移民體制上開始嘗試與世界接軌,鼓勵「天下」人才來華貢獻,另一方面,中國也小心拒絕不符合國家需要的外國人。而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中國最需要的是誰?比如,代表中國過去以出口牽頭的經濟增長模式的「老柯橋」們,他們的貢獻要怎麼評估?還有越來越多的來自東南亞的服行業人員呢?
國家專家局代表邱旭生解釋說,雖然中國以後可能會變成移民國家,按官方的說法,中國目前還是一個勞動力大國,主要想引進本地缺乏的人才,比如高層管理人員或者高級的外餐廚師。
「ABC是說分類,這樣管理更加科學,美國等國家也這麼做。沒有分高低的意思。不過我們主要還是一個人口大國,不可能無限制地讓人進來。而且中國國內就業情況還那麼複雜。目前那些不太受歡迎的領域,可以先採取鼓勵國內青年人去做它的措施。實在沒有人想幹的話,可以考慮招外國人。」
「我們到底要不要進行配額度,限制某一些群體到中國就業的計劃還在研究階段。」
「這個過程有多快發生,取決於二胎政策的效果。」
王輝耀認為,中國政府從2013年末開始逐步放鬆計劃生育政策,從2016年開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但孕育生養需要時間,如遠水難救近火。王輝耀預計,未來5到10年,中國將開始吸引東南亞的護理人員和建築工人,「這個過程有多快發生,取決於二胎政策的效果。」
比起「老柯橋」們和Andrew,在北京工作的26歲平面設計師Elke則沒有那麼憂心忡忡。之前的簽證申請讓她憔悴不堪:「我差點被驅逐出境。我不會中文,這個超級繁瑣的流程裏也沒有人幫我。」新許可制度讓她輕鬆不少,即便要被分類管理,但自視為「新經濟」一員的Elke看法相當樂觀:「我聽說新的政策對從事創造行業的人非常有利。中國的創造業還很年輕,需要有創造力的人才,應該會被列入A類。」
在新許可制度中,分類的基本依據是積分。
據國家專家局的代表的介紹,影響分數的因素有收入、工作經驗、還有就業地點(在西部和東北地區是加分項)。學過中文的外國人也會更受歡迎,他們的語言能力會讓他們在新評分標準中拿到分數。「去年對外投資金額首次超過了吸引外資金額,對於既了解中國,又懂海外市場的外國人的需求日益增加,」王輝耀這麼認為。
比簽證還難:「你不懂,因為你是外國人」
荷蘭人Luuk就是王輝耀所形容的那種外國人。在南方城市廈門拿到中國文化的碩士學位後,他加入了當地的一家燈泡生廠商。現在他是這家公司的銷售經理,在美國進行業務拓展。白天他和美國客戶打交道;晚上他用流利的普通話和中國團隊溝通。「關鍵還是我也可以解釋其背後的思維。為什麼客戶需要這個,而不是其他的。」他同時能給美國客戶注入信心。「他們對和中國人做生意所知甚少。」
26歲的Luuk 認為自己的工作能給中美工作夥伴的關係帶來改變。自從他在公司內部開始禮儀培訓之後,中美雙方的商務晚宴局面改善了很多:吃飯時不要發出聲音,也不要一直看智能手機,談話不要老是談公事。
但Luuk認為,「我的同事們還經常缺乏文化意識。」他在工作中經常遇到文化和認同的障礙,這也是除簽證政策外,讓外國人難以融入中國的一個重要因素。「不管你語言多好,對文化了解多深,你依舊被視作外國人。如果持有不同的觀點,回答永遠是:『你不懂,因為你是外國人』。」
22歲來自法國的留學生Florence面臨的問題卻正好相反。她是華裔,身邊的中國人一般都認為她就是個百分百的中國人,這種文化上的期待有時讓她不舒服。「無論你在國外呆了多久,如果你長得像中國人、你的祖先是中國人,你就是中國人。不過其實我對我作為中國人的身份感覺很複雜。小時候還會因為長得不一樣被人欺負。」
在中國政府吸引外國人才的戰略中,海外華人很重要。不管他們在哪裏長大,中國都視其為「中國大家庭的一份子」。習近平今年號召所有有中國背景的華人回到祖國,或是在外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中國為他們制定了特別的人才計劃,居留證也比較容易獲得。確實,過去20年裏很多注入中國的國外投資來自海外華人,比如美國華人。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回家」了:自1978年起出國留學的400萬人員裏面,只有不到一半回國了。
「這種政治輿論還蠻多的,」目前在北京讀國際關係碩士的Florence說,「大家認為我『回來了』,不過我更是因為好奇,過來體驗下在中國的生活。」 她對於未來的計劃還不確定,「可能會在上海留下工作幾年,不過長期來看應該還是會回去。我大概還是更像一個歐洲人。」
第二故鄉:不是威脅,不當外賓,就想要點歸屬感
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創造一個外國高技術移民和精英願意留下來的社會。國際搬家服務UniGroup Relocation2015年一項基於客戶數據的研究顯示,2014年,離開中國的外國人數量是進入的兩倍。
來華的留學生人口增長率這幾年也有所放緩。《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顯示,2004年來華留學生人數增幅為11.1萬,2010年為26.5萬,翻了一番有多。2010年「留學中國計劃」提出,之後3年,來華留學生人數保持兩位數的增速,2012年更達到近6年內的頂峰,但最近3年,增速有所下滑,2015年,新增的來華留學生有39.8萬人,比2010年增長50%左右。
「如果有這種保障的話,我也沒有必要像現在那樣把錢搞到國外去。」
留,還是不留,生活環境的影響很大。「日本和韓國的生活標準更高,那裏的污染也較少,」Andrew說,「對於外國人來說,那裏更適宜居住。」 在就業諮詢公司Mercer在對外國專業人士群體中的調查裏,世界上最宜居城市的前一百位當中,沒有上海,這個「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排在第101位,首都北京排第118位。Luuk也覺得在美國待着更好,「我樂於面對眼前的各種挑戰,但是我認為大部分人都和我想法一致,在中國工作有時的確太累了。」
對於大部分選擇中國作為「第二故鄉」的外國人而言,他們還是希望能找到歸屬感,希望能被本地人當成一個正常的群體對待,盡應盡的義務,享應有的權利,而不是被當成需要特殊待遇的外賓,或者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
「如果我有機會拿到永久居留權,我還是會很開心的,」Andrew說中國已經有9年了,但一直沒有定居的感覺,假如能拿到綠卡的話他會很樂意留下來,「如果有這種保障的話,我也沒有必要像現在那樣把錢搞到國外去。」
對於來自印度的「老柯橋」Punhani來說,嚴重的空氣污染並沒有影響他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期望。「想想非洲的饑荒,或是印度基礎設施的缺乏。現代化進程給這裏剛好造成了一些污染,那又怎樣呢?」
看了一會兒,這個app,立場很有趣呀(手動滑稽
有一个事实很清楚,那就是中国有着十几亿人口,人均资源很匮乏
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反对中国成为移民国家,计划生育也不是为外国人腾地方的。除了高端人才和对中国有重大贡献的我们欢迎,其他人别一边抱怨一边死皮赖脸地呆在中国。
作者只是批評大陸與其他國家不同的作法,並沒有旨意要大陸完全開放移民
選擇性報導不是造謠。但往往選擇性報導就是不中立媒體的象徵,所以不會成為最有公信力的媒體。但媒體要選擇去選擇性報導仍是受法律保護的。
@xhgej
我說你GDP的數據錯了,你又說不應該只看GDP。我也覺得不應該只看GDP呀,但跟我指出你的數據說錯有關聯嗎
不說太多,只說幾點:
1. PPP:購買力平價,GNP:國民生產總值,GDP:國內生產總值
2. 你說2014匯豐的數據說中國內地排第三,你怎麼不說2015匯豐的數據中國內地排行榜上都沒有呢。你批評端選擇性報導,你這樣不也是選擇性報導嗎
3. 我上面的評論已經說過了,在香港媒體有新聞自由,可以自由表達觀點,自行選擇立場。端媒體選擇對內地報導負面更多於正面,也就是你說的選擇性報導,是受到香港法例保護的。選擇性報導,但並沒有偽造證據。你說作者用增長率下滑失當,雖然下滑,但仍是增長,那你怎麼能說歐美經濟下滑呢,歐盟近幾年gdp增長率在1.5%-2.0%,美國近幾年增長率也都高於2%,低於中國,但也在增長。若你能說歐美經濟下滑,那作者用增長率下滑來論證也無可厚非吧?
4. 你說中國普查的外國人08年35W,13年86W,5年就增長145.7%,而聯合國的數據是10年年均增長3.9%,也就是10年增長46.6%,那是否說明聯合國或者中國的普查的數據造假呢,或者調查方法失當呢
@chenduori 謝謝你的回復,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
唉,為了辯論這個用盡精力得不出確切結果,我真夠無聊的
其實現在還沒有任何關於2016年世界各國實際增長速率的統計
最新的只有IMF在2016年10月發布的2016全年預測,其中的數據就是我剛才列出的
還有2017.1.16 IMF發布的一個世界經濟展望中,把印度的增長率調至6.6%,但展望的文章中只列出了美國,歐盟,中國和印度的數據,所以也不能得出世界增速最高的是哪個國家
但有一點很奇怪的是印度前三季度增長都大約在7.6,為什麼最後會變成6.6
相關文章可以到IMF官網查閱
好累,毫無意義的辯論
“而且”改成”而是”
2016世界GDP增長速率
Iraq 10.30% 伊拉克
Myanmar 8.07% 緬甸
Cote D Ivoire 8.0% 科特迪瓦
India 7.62% 印度
Lao P.D.R 7.48% 老挝
Tanzania 7.2% 坦桑尼亚
Cambodia 7.0% 柬埔寨
Bangladesh 6.9% 孟加拉国
China 6.7% 中国
中国增长速率并非世界第一,而且主要经济体第一
@xhgej
先撇开文章的观点是不是这个
你所说的来华留学生增长,两位数的增长说的是2010后的前三年,而后三年下滑,增长速率分别是8.6%,5.8%,5.5%,并不是两位数。举这个例的重点应该是在增长速率下滑上吧
加上离开中国的外国人的速率是进入的两倍,以上两个论据正好支持了你所认为的观点
而且一篇文章观点肯定不只一个
有外国人想留下却办不到绿卡,论述的是移民中国难
@xhgej
不同聲音理性探討指在評論區
端傳媒自己的傾向可以自己決定
他傾向於大陸負面與大陸媒體傾向於大陸正面相似,所以我才舉他和大陸媒體比較的例子。
他可以自己選擇傾向不代表他可以造謠,如果他有造謠請你明確指出
端傳媒這篇文章的觀點是:外國人移民大陸難以及隱性的觀點:大陸各種監管繁多怪異,需要批評
那麼他舉出有外國人因為霧霾想離開中國並不會與已有觀點衝突
如果可以,我希望討論在下一條評論終止,不要再在評論區無窮無盡下去
我所說的新聞自由是傳媒可以自由發表觀點,可以自由決定正負面評判,但不是可以寫假證據。請x先生不要混淆。
我是覺得@xhgej不夠理性,老覺得端傳媒造謠
要真要看假新聞就去看大紀元呀
端傳媒發並沒有發假新聞,只是對大陸不平衡報導,報導了更多負面新聞,更少正面新聞。但每篇文章不至於為假新聞。要說這也錯的話,大陸對自己發更多正面新聞,更多讚許自己的口氣,更少負面新聞,是不是也覺得他錯了
而且什麼時候端傳媒有權利造謠了,任何人在互聯網網發放惡意虛假消息,可能觸犯
<<刑事罪刑條例>>第161條,可被判處最高5監禁年
<<誹謗條例>>第五條,可被判處兩年監禁,以及罰款
以及<<公安條例>>
确实如文中所言。原来一直是灰色地带。据悉上海市政府已经在拟定新的外国人分类管理政策,除了高端人才都要加强管理。
另外,几乎每篇文章都见到某些人的洗版,真是大煞风景!应该是不同声音的理性探讨,不要观点不同就人身攻击。谢谢!
@xhgej
如果你觉得端传媒胡编乱造,无理无据,夹杂情绪。那你最好去考究一下大陆的新闻报道是否有理有据,是否夹带情绪,是否信息平衡
@xhgej
1,『他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對』你裡面說的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些外國人,一些外國人覺得正,一些外國人覺得反,有什麼奇怪的嗎
2,沒看懂你這點再說什麼,如果你的意思是我說你高高在上不好是妨礙你發表評論,那請你再思考這句話
3,你的意思是你自己做到了把觀點和證據表述清楚了
4,自相矛盾的問題你自己再好好思考
5,『造謠』可是官話,你考慮換個說法咯。雖然端傳媒對於大陸的文章不平衡報導,但也是有理有據吧?
6,如果這一點我說錯了,那我誠懇道歉,不好意思,亂批評你了
最後,請問藏著小心思是什麼意思,你覺得我是專門針對大陸人?
另有,我上個評論問到@xhgej 先生到底想表達怎樣的觀點,批判端傳媒哪裡出問題,我至今未見先生正面回答。
您再不回我就腦補您沒的回了喔?
@xhgej
端傳媒相當明確地提到「在中國外國人」也有分ABC等,何來外國人有分歧文章就不成立?
求解釋
人家是共產黨,當看世界奇觀,平衡下觀點就算了,何苦動氣,反正端也不會就因為他幾句就改變,正如他也不會因為你們幾句就放棄他的「使命」。
@xhgej
还有有并没有反对你发意见,我是在对你评论里我认为不正确的地方说出我的批评。
还有你说:”我反对红色资本不是正合你意?”
我不知你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千万人有千万人的观点,你随便抓住一个人就觉得”反对红色资本”正是这个人的观点,难道你自己不该反省一下吗
你说:”那你反对啥?”,我评论的是你的评论,一定要反对啥吗?
我也不知道评论文章和评论另一个评论为什么有高低之分
我想@xhgej是想批评端传媒无论对于外国人想离开或想留下都说是中共的错
但我认为端传媒也算是没有胡编乱造吧,至少这些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认为对于这些中共有正确的地方那你在评论区列出来也无妨。但是端传媒在香港享有新闻自由,它怎样写新闻都是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错误的,与其他报社的区别只在于看的人有多少而已。
好吧,就當@xhgej 先生健忘症末期,評論發了就忘,我還是幫助重述一遍吧。
「(端傳媒)一邊說外國人呼籲開放移民,一邊說外國人漸漸離開中國,精神分裂?」
我們來分析一下:
外國人呼籲開放移民,在x先生的思維中可能是(當然不排除我一廂情願先入為主)會把這個連結到「外國人願移民中國」一條;外國人離開中國連結到「外國人不願移民中國」一條,繼而根據自己「外國人觀點一定相似」得出「端傳媒精神分裂」這一分析結果。
可是我打著您可能認為的還被您批判,您到底想表達什麼呢?您說的莫零兩可,我們看評論的也沒那麼多時間揣測您呀?
@xhgej
我什么时候反对你发表意见了,我不是说你想怎么说都可以吗?难道我不是在批评你的意见吗?你的意思是我在反对你发表意见,不是批评你的意见?
还有你说这篇文章说有的人说希望开放移民,有的人希望离开有问题
我说你说这句话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然后你刚才又说有的人可以不反对,有的人可以反对,难道不是前后矛盾?刚才才说端传媒说这些人有的人想留在中国有的人希望离开有问题,自己又说出相反的观点
你想想你潜意识里难道不是想要统一这里所有人的观点?
我想言论自由是允许一个人发任何观点且允许其他人批评或支持这个点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吧,我有哪点不遵从吗?我有反对你发评论?
@xhgej
我只是對先生的論調進行合理的推測和延伸呀,何來我「反對您發表觀點」呢?這句話怎麼更像是您上個評論試圖表達的呢?
可能樓下的x先生自認一個群體只可有一種聲音,有旁的可能是非主流。
那麼敢問,先生和其餘各位都是人,為何未發出同樣聲音呢?
@xhgej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finance/20151123/54459459
@xhgej
你是有问题吗?这篇文章有说不客观的话吗?
有些人希望开放移民有些人希望离开不是挺正常吗?难道要全部人都统一意见?
不要装做一副智商高的样子高高在上,端传媒的金主曾被披露中国大陆背景还被质疑过。
当然这里评论不会审查,你想怎么说都好
有的選擇的話,誰會想留在中國
總覺得沒有將發言者母國的移民規範納進去比較的,感覺上就是不完整。
而且 各國通常還是有兵役等相關義務
http://law.npc.gov.cn/FLFG/
http://law.npc.gov.cn/FLFG/flfgByID.action?flfgID=31316552&keyword=%E5%85%B5%E5%BD%B9%E6%B3%95&zlsxid=01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義務依照本法的規定服兵役。有嚴重生理缺陷或者嚴重殘疾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免服兵役。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得服兵役。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組成。
第五條 兵役分為現役和預備役。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服現役的稱現役軍人;經過登記,預編到現役部隊、編入預備役部隊、編入民兵組織服預備役的或者以其他形式服預備役的,稱預備役人員。
第十二條 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滿十八週歲的男性公民,應當被徵集服現役。當年未被徵集的,在二十二週歲以前仍可以被徵集服現役,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徵集年齡可以放寬至二十四週歲。根據軍隊需要,可以按照前款規定徵集女性公民服現役。根據軍隊需要和本人自願,可以徵集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滿十七週歲未滿十八週歲的公民服現役。
第十三條 國家實行兵役登記制度。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滿十八週歲的男性公民,都應當在當年六月三十日以前,按照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兵役機關的安排,進行兵役登記。經兵役登記並初步審查合格的,稱應徵公民。
第十四條 在徵集期間,應徵公民應當按照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兵役機關的通知,按時到指定的體格檢查站進行體格檢查。應徵公民符合服現役條件,並經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兵役機關批准的,被徵集服現役。
楼下是脑残吗 这不是网易
鬼子们,不想待就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