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國大選進入最後角逐。正如希拉莉和特朗普兩名候選人不可避免在演講中提到中國一樣;每四年的美國大選,也是中國大陸公眾生活中的熱門話題。從官方媒體到論壇微博,到處是候選人與選舉關鍵詞。而由於信息不暢或扭曲,以及觀念異同,觀察中國大陸輿論對美國大選的態度,頗耐人尋味。
端傳媒陸續推出「美國大選在中國語像分析」系列文章。通過對官方媒體及民間輿論中關鍵詞及數據的解析,透視歷年來大陸輿論中的美國總統選舉。在此,我們選擇了中國普通公眾表達公共意見最頻繁的新浪微博與代表中國官方語態的《人民日報》作為觀察對象,相關數據不包括本次選舉,而是過往歷年。
在中國,沒有哪張報紙像《人民日報》一樣,與國家的政治生活與主流意識形態關係如此密切,觀察《人民日報》刊文成為考量中國政治動向的重要方式。通常《人民日報》寫什麼、怎麼寫都有深意;寫多長、登幾版亦有講究。
有趣的是, 這份「又紅又專」的報紙自1948年創刊以來,,一屆不落地報導了每一次美國總統選舉,甚至在「文革」期間也不曾間斷,選舉新聞更數次登上《人民日報》的頭版位置。
民主黨?共和黨?《人民日報》更愛誰?
在外界看來,外交政策更温和的民主黨可能更容易獲得《人民日報》的好感。然而,在歷屆美國總統選舉的報導中,能夠登上頭版的幾乎都是共和黨總統獲勝的報導。
自《人民日報》創刊以來,美國大選曾6次登上頭版,分別在1952年、1980年、1996年、2000年與2004年。其中,2004年的大選更兩次登上頭版。其中,除1996年獲選者克林頓是民主黨外,其他幾任都是共和黨獲選總統的報導。
實際上,在早期《人民日報》的報導中,對於共和黨的批評火力更強。更倡導自由市場和保護資本家利益的共和黨常被《人民日報》批評為「代表大資本家利益」和「帝國主義」,對民主黨的批評則使用「雖然更看重人民的利益,但在本質上仍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等較温和的說法。
但發生在共和黨人尼克遜總統任上的中美建交改變了這種狀況。共和黨人在《人民日報》上的形象開始從絕對負面走向較為温和與中立的評價。1980年共和黨人列根當選時,《人民日報》還在分析他的勝選原因稱「列根對他自己的非常保守的主張作了某些調整,這樣,他就從那些舉棋不定的人當中贏得了較多的支持者。」 這種態度中立的描述在中美建交前的《人民日報》上很難存在。
兩登《人民日報》頭版 2004年是中美「蜜月期」?
2000年當選美國總統的小布殊或許是《人民日報》最愛的美國總統。在所有關於美國總統選舉的報導中,「布殊」是出現最多的總統候選人人名。這可能歸功於布殊父子都參選過美國總統。但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就文章的篇幅及字數來看,小布殊參選的2000年與2004年,《人民日報》的相關報導達到58篇,這個數字也遠超其他年度的總統選舉報導,也超過老布殊參選的1988年及1992年總統選舉。
小布殊在《人民日報》的高人氣,很可能源於他自9.11事件後發動的反恐戰爭。由於成立反恐同盟的需要,布殊政府對中國釋放出了極大的善意。兩國領導人亦有史無前例的親密互動。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期間,更拜訪了小布殊的私人農場,據媒體報導,兩人一同泛舟河上,進行了一場私人交談。
這一時期的《人民日報》隨之出現了有趣的現象。2004年,在報導布殊與克里的競選辯論時,《人民日報》先是寫道:「布殊在克里的激烈攻擊中,偶有微笑,但不時抿嘴、皺眉、連續眨眼,流露出感到困惑的表情。克里在維持一貫的嚴肅表情之外,不時露出微笑,同時在布殊發表意見時做些筆記,顯得相當自信。」 這一番看似讚賞克里的描述後,文章筆鋒一轉,稱:「事實上,辯論只能增強觀眾的印象,而不能立即改變觀眾的選擇。」
無怪乎小布殊的父親喬治·布殊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小布殊政府時期的中美關係是歷史上最好階段。
而在希拉莉與特朗普之間,中國官方媒體對希拉莉一向惡評較多。
一方面由於她自二十多年前擔任第一夫人期間,就不斷批評中國人權狀況,另一方面也因為她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主要推動者,倡導圍堵中國。2013年她卸任國務卿時,中國官媒稱她為「中國網民最不喜歡的美國政客」,2015年希拉莉在推特上發文,稱「習近平一面迫害女權主義者,一面卻在聯合國主持女權會議?可恥。」對此,《人民日報》下屬民族主義傾向鮮明的《環球時報》發表社論,稱希拉莉這樣講話像「大嘴特朗普」,又批評她「把自己放LOW了」。
這一次,希拉莉或者特朗普當選,《人民日報》將怎樣展現中國官方的喜好呢?
日人民报当然最爱看到美国从地球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