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美擴大對中芯片業限制;陸生團訪台稱「中國台北」惹議;減塑談判未達共識

德國外長訪中,批北京支持俄國;港府2023財政赤字超1000億港元;德國總理訪問基輔
2024年11月30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群眾在真主黨前領袖納斯魯拉的喪生處聚集悼念儀式。攝:Hussein Malla/AP/達志影像

成為端傳媒會員,支持華語世界優質、可信的的獨立新聞媒體:暢讀會員首月5折($3美金,可隨時取消),尊享會員85折(領《華爾街日報》全語種會籍,美國地區還可領限時福利)。

讀者你好!你現在讀到是端傳媒每日新聞速讀「日報」。每逢週一到週五的東亞時間晚間,我們會在整理和篩選之後,將近期值得一讀的幾條新聞以簡短的方式呈現到你眼前。

端傳媒圖片編輯每天會為日報精選一張全球新聞攝影作品。今天的題圖來自美聯社攝影記者Hussein Malla:2024年11月30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群衆在真主黨前領袖納斯魯拉的喪生處聚集進行悼念儀式。

今天是2024年12月3日,以下是我們為你篩選的6條新聞:

美國擴大對中國芯片產業限制,中國業界稱美國芯片「不再安全」

美國12月2日宣布對中國芯片(晶片)產業實施新的出口管制,包括限制包含北方華創(Naura Technology Group)、拓荊科技(Piotech)等140家中國企業的出口,並新增限制24種芯片製造設備和3種軟件(軟體),也將高頻寬記憶體(HBM)納入管制。

路透社報導指出,這是拜登卸任前為阻止中國取得AI先進芯片的最後一次大規模行動,特朗普(川普)上任後預計將保留拜登對中國的強硬措施。

美國商務部稱,此舉是為了阻止中國推進半導體製造系統,並將先進芯片用在軍事用途。

中國商務部則回應稱美方的限制是典型的經濟脅迫行為和非市場做法,「美方說一套做一套,不斷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實施單邊霸凌行徑,」強調中方將採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12月3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汽車工業協會等產業協會同時聲明表示,鑑於美國「隨意修改貿易規則」,「美國芯片產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並建議相關行業「謹慎採購美國芯片」。

陸生團訪台稱「中國台北」惹爭議,台大學生舉牌抗議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中國大陸的陸生團於11月27日來台交流,有陸生受訪時稱「中國台北」,3日到台灣大學參訪時遭台灣學生舉牌抗議

該團在1日下午到台中洲際棒球場體驗棒球,一名復旦大學的女學生受訪時說,代表師生訪問團向「中國台北隊」獲得世界冠軍表示祝賀,並稱「希望大陸和台灣同胞像brothers一樣,一起為祖國在棒球領域更上一層樓。」

言論隨即引發爭議。12月3日,該團到台灣大學參訪時,現場有學生手持看板對著訪問團喊:「這裡不是中國台北」、「中國同學來交流」、「台大學生愛自由」等抗議口號。

台灣陸委會2日表示,曾在11月14日要求中國大陸參訪團體來台不要發表政治性言論。陸委會指,對陸生的不妥言論「深感遺憾」,主辦單位馬英九基金會應適時說明,陸委會強調主辦方事前已書面聲明切結訪團不發表與活動無關政治性言論與宣傳。

全球塑膠公約釜山談判未有結果,各國會後呼籲設立減產約束

《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第五次談判會議(INC-5)在南韓釜山舉行,經過七天的談判未能達成共識,以失敗作結。

為了解決塑膠污染問題,200多個代表參與此會議,但會議沒有達成協議。參與會議的國家都同意要結束塑膠污染,但在諸如哪些是危險化學品、相關資金來源及限制多少全球塑膠的生產量等議題上均難以達成共識。

下次談判會談的時間與地點仍未決定。

本次參與的代表中也有塑膠業者,且人數創下新高,甚至是本次談判中規模最大的團體。

儘管談判失敗,主張減產的國家仍呼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產措施。包括英國、西班牙、德國、墨西哥在內的85個國家和政治集團簽署了一份聲明,承諾減少塑膠污染的決心。

數據顯示,70年來全球塑膠產量每年增加200倍,一次性塑膠更是總量的一半,回收難以跟上產量,2015年只處理了所有塑膠廢物的9%。有鑒於不斷增加的塑膠產量及污染問題,數十個國家同意在2022年制定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以達到減少塑膠污染,因而開始啟動塑膠條約的起草會議。

有關塑膠公約談判的相關內容,請參閱Whatsnew欄目此後的報導。

德國外長訪問中國,批北京支持俄國損害歐洲利益

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12月2日在中國北京舉行,到訪的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表示,此行聚焦在俄烏戰爭以及貿易議題,她指北京支持俄羅斯損害德國與歐洲核心利益,影響中德關係。
貝爾伯克對中國外長王毅說,「來自中國工廠和北韓軍隊的無人機襲擊了歐洲中部的和平,侵犯了我們歐洲的核心安全利益。」

中方通稿則對俄烏議題著墨不多,並指雙方對話時,王毅提及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額反補貼稅一事。王毅指,競爭應是公平的,而不是零和博弈,並批評歐盟此舉違反公平競爭和自由貿易原則,成為當前中歐之間的突出問題。報導還引述貝爾伯克表示,德方支持歐盟和中國繼續就電動汽車反補貼問題談判,爭取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港府指2023年度財政赤字超過1000億港元大於預期

港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日在香港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上表示,初步估算2024/25財政年度的綜合赤字約1000億港元,但有信心未來三年能收支平衡。

陳茂波指出,2024/25財政年度的綜合赤字約1000億港元,高於今年2月公布《財政預算案》時預計的481億港元,這是受地緣政局、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

他指這些因素影響了港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包括政府賣地、樓市印花稅和利得稅等。

在回應議員關於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未來的政策或會影響美元走勢,進而影響香港金融環境時,陳茂波表示,這或會增加通脹壓力,導致利率下調步伐減慢,打擊全球經濟信心並引發金融市場波動,將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

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基輔承諾繼續援烏

德國總理朔爾茨12月2日訪問烏克蘭,這是他兩年半以來首次訪烏。他表示,「德國仍是烏克蘭在歐洲最強而有力的支持者」,並宣布將於12月交付6.5億歐元的軍備。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軍事援助包括IRIS-T防空系統、豹1型坦克和武裝無人機。但朔爾茨強調會防止戰爭升級,聲稱不會對烏克蘭提供「金牛座」巡弋飛彈。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澤倫斯基)對朔爾茨訪烏表達感謝,他稱烏德進行會談的內容聚焦在空中防禦。

不過,澤連斯基批評朔爾茨在11月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普丁)通話,他認為這給予俄羅斯更多的談判空間。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