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香港政府施政報告可否改名叫「簡樸報告」?

香港本應但沒有在這份施政報告妥善處理的問題是什麼?
2024年10月16日,《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記者會,特首李家超手持報告進場。攝:林振東/端傳媒
香港 政治 公共政策

【編按】:本文為香港民間研究團體、「本土研究社」所撰,原文發於該團體Facebook,端傳媒獲授權轉載。

近年社會對施政報告的注意力急劇減低,這與施政質素下降和施政重點改變不無關係。過往市民會關注施政報告「有咩益到我」(對我有什麼好處),現在大多會反問施政報告「仲有咩關我事」(還關我什麼事?)。會討論報告內容的人,不少則將施政報告建議當笑話討論,如鼓勵的士車隊提供阿拉伯文資訊以吸引中東遊客,將劏房改名「簡樸房」當處理了劏房問題,這些建議旋即獲各大報章報道和論壇討論,網民亦製作惡搞圖片訕笑。

這種轉變其中一個原因,是近年的施政報告已經失去了以香港為本展望將來的功能,令市民已失去期待。以往市民最關心的發展經濟措施,今天亦覺得難以進入討論。以今次施政報告為例,幾乎所有經濟措施都是以不明所以的「概念」包裝:低空經濟、留學經濟、賽馬經濟、發展大量數不清的XXYY中心等,對整體經濟得益仍留於紙上,與十多二十年前的施政報告的相關部份,有天淵之別。經濟政策論述已將近完全脫離發展本土經濟改善民生,對最嚴峻的零售業處境幾乎零著墨,難怪市民失去興趣。

回歸基本步,施政報告本身應可發揮為政府檢討過去工作、為來年整體策略定位、給予市民前景和希望、改革社會問題的作用。香港現正面對近數十年最艱難的困境,亦因而產生了很多急需處理的關鍵社會/經濟問題,本應但沒有在這份施政報告妥善處理:

2024年5月2日,內地旅客在旺角品賞街頭美食。攝:林振東/端傳媒

消費「降級」 零售「轉營」 路徑依賴 如何改革?

零售業、飲食業凋零,政府和業界的思維是「搞活人流」,其取態與「開關後市況會改善」的思維同出一轍——假設人流=錢流。消費降級和區域融合的大趨勢,路人皆見,唯獨是不見政府有遠見的變陣;業界對應方法亦缺乏鴻圖偉略,例如只懂施壓政府減烈酒稅等,或者提出「孫女帶阿爺落老蘭劈酒」、在柏麗大道加燈飾等無聊的建議。

香港商界已偏安多年,不少商人已失去提出具說服力和顛覆性的遠見的能力,轉型的實際行動欠奉,有實力的可能亦已遠走高飛,留下的部份人則在等運到,或要求政府放寬這個鬆綁那個,期待還能盡享政策紅利。這種心態與2年前等(疫情)開關沒有分別,好聽一點就叫守株待兔,難聽一點就是坐以待斃。

振興旅遊業亦只都是「搞活人流」,旅客源嚴重偏側向內地市場,市面已難見歐美旅客。將大量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同時對中國整體消費降級、小紅書打卡窮遊的旅客心理不甚了解,亦只懂得向中央爭取更多二三線城市旅客來港而無有效對策;大舉開發南大嶼自然資源興建豪華住宿,打算吸引大灣區遊客,卻忘了為吸引他們而開鑿的新隧道更加方便了即日來回窮遊,打完卡返回更便宜的深圳住酒店。

物流業的斷崖式下跌,事緣地緣政治格局、區域經濟角色改變之故,這並非推出高端物流設施、增加航運稅務寬減、發展電子商貿就能突圍而出(政府真的以為夠與國內的電商競爭?)。

2024年6月7日,香港街頭上的一個空置商舖。攝:林振東/端傳媒

地產業更是嚴重的路徑依賴--流標、流拍已經多到不是新聞,發展商自己已放棄在北部都會區囤積多年的土地,不睇好未來數十年的土地發展,但官員還在期待減息後,賣地賣樓會財源滾滾來。

政府最有「遠見」的經濟政策就是將未來全盤押注在北部都會區和創科上,但這似乎只會加深現有問題——北都只會進一步加速區域融合,香港優勢何在?香港在創科上與深圳究竟是合作還是競爭關係?再者我們有何實力競爭?讓創科產業成經濟新支柱需時多久?等得及傳統四大支柱崩潰前做到嗎?關於創科發展,業界外的市民普遍不關心,關心的亦會對政策走向滿頭問號。北都規劃文件內連創科產業研究和規劃數據也欠奉,何以令人有信心?

公共財政無底深潭 公眾亦愈知愈少

未來公共工程額每年會近千億水平,但今年賣地收入只有寥寥數十億,中短期內看不見曙光,長期展望亦不容樂觀。過往庫房及基建依賴土地收入多年,經濟一逆轉而沒有準備後路,庫房及眾多公營機構財政立刻出問題:房委會、市建局、機管局、西九管理局等等,已是名副其實的結構性財赤,但政府開出的藥方是借債度日,還列舉歐美國家負債例子指香港債務水平安全,無視香港屬細小開放經濟體而難以比較的事實,另外,借貸亦要講回報,借錢做回報不明的大白象基建,屆時可能連利息也還不起。

近年公共財政紀律亦邁向崩潰:公帑點洗、值唔值、洗幾多、給了誰,變得日漸不透明,關鍵資料欠奉,公眾亦無從討論自己交的稅金值不值回票價(亦開始懶得問這個問題),「令全城開心是值得」,搞盛事夜繽紛成本多少不主動奉告、大型工程的總預算因「敏感」不再公佈;公帑不夠出資,就指地產商會融資而強推明日大嶼,後來地產商「計唔掂數」不肯參與,就有人倡議透過青年人透過置業儲蓄幫人工島填氹。

2023年12月12日,即將重建的彩虹邨。攝:林振東/端傳媒

現時公共財政的狀況,就像一場末日前的盛會,多年來謹守的財政紀律視如無物;花費急升,但財源又不穩:人口老化、移民潮加劇,引入專才但無法保證能留住人才,稅基縮窄下,朝中亦似乎無人敢問「將來點算」,亦無人深入探討這種猶如玩槓桿、成本大風險大且成果不明的借貸遊戲一旦失敗,日後債留轉移後代怎麼辦。

土地房屋政策邁向更形傾斜

李家超提出土地和房屋供應「提速、提量」後,大量的鬆綁政策推陳出新,有些甚至罔顧法例的基本原則和立例原意,或將過往20多年民間爭取得來的成果「倒帶」,造成更多的分配不公,埋下更多社會的計時炸彈。

只舉過去幾年,已經有下列鬆綁/改變:建築安全標準可以因建築成本「太貴」而調低;《保護海港條例》因為過往難以令地產商在維港填海而鬆綁,將「維港為公共資產」的多年共識抹走;為加速私人發展商在舊區圈地,將強制拍賣門檻降至亞洲最低;嫌受發展計劃影響的民眾「濫用」城規程序「阻礙發展」,削弱他們在申述環節發表意見的權利;為氹發展商在新發展區補地價起私樓,不惜改變半世紀以來的估價準則,為補地價引入「雙軌制」,地價收入減少;即使不切合基層居民需要,亦不惜向發展商借用新界偏遠土儲建簡約公屋,動用公帑鋪好「三通一平」,發展商或坐享其成;至於真正的公營房屋,雖全速興建,但出售比例日增,令真正的出租公屋單位數目多年無相應增長,與消滅劏房的目標自相矛盾。

2024年10月16日,香港社區組織協會集合基層觀看行政長官宣讀施政報告。攝:林振東/端傳媒

貧窮問題零著墨 眾多措施繼續加劇房屋問題

至於真正要解決的房屋問題,卻捉不到痛處:解決劣質劏房的關鍵不在於單位面積多大,而在有否訂立人均最低居住面積;劏房以前統一叫不適切居所(sub-standard dwellings),現在改名做「簡樸房」(basic housing unit),將劏房由sub-standard 變成basic,就當解決劏房問題,但「簡樸房」並沒有解決擠迫問題;年輕人不願置業是因看不通前景和房屋根本仍然難以負擔,而政府只顧繼續搭建「房屋階梯」,繼續迫人買樓。

10月初樂施會發表研究報告香港貧窮人口達139萬,貧窮差距急升至81.9倍,顯示疫情後基層處境急劇惡化,但今屆施政報告並沒出現「貧窮」一詞,事關今年中政府已取消貧窮線,政府已不會客觀量度貧窮狀況。而人口老化會進一步加劇貧窮問題,但就人口老化,安老政策無做好之際,政府就將其視為「發展銀髮經濟」機遇,而忘了更多的銀髮族正在為生活而每天掙扎。

大量傾斜企業的「新經濟」忽視本土社區經濟、輸入專才直接拉高租金負責、放寬按揭成數托樓市令房屋繼續不可負擔、輸入外勞與基層「搶飯食」、重啟投資移民計劃引入熱錢炒高資產價格等措施,正是在進一步壓縮基層和一般市民收入和生存空間,香港的貧窮和住屋問題,幾近肯定會繼續惡化下去。

管治水平每況越下

去年李家超施政報告指要「著力提高治理水平」,林鄭則有「好打得」的稱號,曾蔭權當年強調「強政勵治」,但這麼多年下來,管治水平變成如何有目共睹。大家如何評論政府釐定政策需要、擬定政策細節、執行政策及量度成效的表現?數個月前的垃圾徵費胎死腹一事,相信毋須多加解釋亦知答案。

2024年10月16日,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立法會發表施政報告。攝:林振東/端傳媒

去年李家超為提升治理能力,在日常決策上引入「紅隊」概念,但數個月前中學性教育教材醜事衝出香港,其後被爆紅隊無發揮功效,更令市民不知道所謂「紅隊」在更重要的政策制定過程中又發揮了什麼作用。

另外,李家超指由他引入並引以自豪的KPI(績效指標),事實上並非新猷,董建華年代的施政報告亦有。當年的KPI 亦寫得比李家超具體、能量度和好(當然不代表實質政策效果)。KPI是指完成政策工作後量度成果的指標,而李家超的KPI,不少其實不是KPI,僅是交代了工作過程,例如成立委員會之類,連具體工作也沒有開展,是不可量度的,亦無從交代政府施政成果。

今次施政報告亦再新成立了至少十幾個新的委員會,例如「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盛事統籌協調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等,至於去年施政報告已成立的另外十多個XX小組YY專班,工作進度如何?公眾並不太清楚。

現時整體政府的施政方針,提出的大多是市民無法或沒興趣理解的虛無措施。官員很忙地開會,但近乎無人知道開會的具體成果是什麼,遑論要市民期待政府提出突破性的建議,帶領香港走出目前的深淵。如此簡樸,未來施政報告是否也可以改稱「簡樸報告」?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