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釗《午睡》:發一場清醒大夢

當社會運動告一段路,人從街頭張力中鬆弛下來,回到日常生活,身心疲憊。一段休整後,有人像拋卻前塵往事一樣,割斷記...
風物

當社會運動告一段路,人從街頭張力中鬆弛下來,回到日常生活,身心疲憊。一段休整後,有人像拋卻前塵往事一樣,割斷記憶;有人載浮載沉,投入新的夢境;有人困在原地失語;有人願意分享些什麼,啟示後來人……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藝術總監陳炳釗,帶來新作品《午睡》。七八十年代的社會運動是背景,核心是每個人的混沌與清醒,真實與夢境。

夢境從來不是思維真空,它反而能反映更深層的焦慮、心理機制,連接記憶與現實。故事發生在1984年,經歷過學運的兩兄弟久別重逢,不同的人生軌跡交錯,兩人在記憶和展望裏角力。兄長昊,投身電影業做編劇,他總是忙碌、清醒地工作;弟弟曦從歐洲回到香港,認不出這個紙醉金迷快速發展的城市,常常蜷縮在沙發上午睡,在夢境中反芻過去的理想主義。

從七十年代的火紅學運,八十年代的失語斷層,走到雨傘運動過後的當下,每一次抗爭好像都由頭來過,歷史總是面目模糊。陳炳釗三十年前已經寫下《午睡》的劇本初稿,「當時更多是抒發個人情緒,但寫完覺得很多東西沒講出來。」陳炳釗說。雨傘運動之後,他打算重新拿出這個故事。如果三十年前創作這個劇本,關心的是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如何不被時代吞噬,以創作造夢,那三十年後的今天,想表達的更多是如何從睡眠中醒過來,放棄一個夢,投入更清醒的狀態。

「我不是講懷舊。」陳炳釗說。陳炳釗是八十年代社會運動的親歷者,如何面對過去的經歷,感受發生過的矛盾與斷裂,對他來說更為重要。「雨傘運動讓我覺得年輕一代必須做自己,找自己的方法。」陳炳釗說。他也明白回應當下,把過去和現在對照、扣連,是必須面對的創作焦慮。但他覺得不必刻意如此。每個個體,每一代人的成長、獨立都是漫長的過程。他希望這部戲能帶觀眾慢慢進入八十年代的氛圍,也許大家發過同樣的夢。至於舞台布景、人物對白是不是完全和八十年代一樣,並不是重點。

《午睡》當中的人物,有藝術家、作家。與七十年代,組織「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保釣運動」、「反貪污運動」的學運大佬比起來,他們雖然也經歷社會運動,但從來不是核心人物。而面對核心人物的不同陣營(愛國主義的「國粹派」、強調香港本土的「社會派」、托洛茨基派等等),如何做自己,才是更重要的。弟弟曦代表了這種尋找自己的狀態,最後兩兄弟如何和解,也是陳炳釗想表達的重點。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新文本戲劇節2015-16:《午睡》」

日期:2016年1月08-10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中環愛丁堡廣場5號

票價:HK$200,HK$240

網址:www.onandon.org.hk/newwriting2015/nap.html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