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浮城︰15則香港人在台灣的生活札記》
作者:李雨夢
出版社:南十字星文化(台北)
出版時間:2015年8月
一場反課綱運動又再挑動台港兩地青年的神經:香港憶起反國教科運動裏各中學生與家長在政總的經歷,台灣因林冠華殉道而令高中生組織重新團結再與政府對話。台港從來都這麼近那麼遠,一點一點逐漸逐漸便發現兩座島嶼都被彼岸龐然大物的陰影所籠罩,在網絡以億計的水軍嘴砲中,我們都不外是被寵壞的小香港、不那麼小確幸的小台灣而已,間中被政府忽悠(唬弄)就生事,賤人就是矯情,統統都是受外部勢力資助的無知暴徒。在這喧鬧聲中讀到李雨夢寫香港人在台灣的種種故事,尤其以她這世代之眼看穿交織數十年的台灣幻象,與當前局勢並讀,讀來更是沉重。
我們確是找不到出路了。香港人也不是第一次半睡半醒的狀態懷着那麼的一個心情籌備移民,八九如是,九七如是,○三如是,傘後如是。在《島嶼.浮城》讀過16個故事──15個受訪者故事,以及作者組成的一個大故事,就知道台港命運只是倒楣與不那麼倒楣的分別而已。台灣這世代的抗爭運動,凸顯執政者在民主化後惰性畢露的專權橫蠻,更凸顯反對黨在政治操作裏的共犯角色。不管你躲到台灣還是香港,紅色資本還是四方八面而來的,政策還是靠向高牆大餅的,在位者不外是個掛了社會使命這名堂的生意人罷了。而李雨夢在這語境中尋得非常明亮的寫作方式:以書帶人,以人帶事,最後以事帶書,是個環狀結構、近乎文學實踐的嘗試。每個採訪,都是她要說的故事,同時是閱讀筆記,又同時是歷史回顧,這都能在混沌時局裏帶來更清楚更清脆的新聲。她有寫太陽花學運,在一些場口都有參與;在訪問片段中稍述運動時,竟已有了宏觀角度,實在讀不出她原來也曾在現場。那些台灣大時代的香港小人物,在台灣生活,有部分未必感受政治與自己的關係,李雨夢就在故事中灌注背景、遠因,以及種種一時說不清楚卻又十分重要的概念,總能回到她要談的書。
如何求生 破除夢幻
與其說受訪者跑到台灣尋找理想生活,不如形容他們其實是在絕境求生。數年前,台灣旅遊文化雜誌《走台步》開了「香港人在台北」一欄,打開兩地對生活處境的想像;李雨夢寫作路徑沒有生活想像,談得更多的是──如何求生,以及破除幻象。但凡關乎生活的,都無法擺脫政治!這就是一個會書寫的公民使命,就是要人不止於覺醒,還得用自己的方式參與,並且付出代價。李雨夢在序文寫她對「今日╳╳,明日╳╳」口號的不滿,讀到她寫「十三座牛雜」店主在傳媒話語外的真實心聲,讀到摘自不同書籍的引文與訪問相關內容詳析,讀到一些人物在另一雜誌受訪的精闢看法,幾乎可以肯定,《島嶼.浮城》從取材到寫作思考上的野心,比起許多訪問集都大,尤其近年香港訪談著作之豐碩,獨立記者出書之佳績,傳媒人風格的文筆套路漸現;讀者所見,受訪者予訪問者的刺激以至救贖再清楚也不過了。而李雨夢在寫的字、在走的路,自是沒有資深作者熟練,也太多過於謹慎的行文,如要從文字風格認識,甚至喜愛作者本人,這本書是未達到的。可是,她不就是在寫必須謹慎而嚴肅的書嗎?習慣暢讀雜誌式人訪的讀者,未必讀到作者同時是參與社運的青年──社運文青一般都有個腔,作者似乎沒多花氣力就甩掉那種腔調,在記者與作者之間尋得新的書寫方式。
既要求生,要證明自己在社會的價值,人,在哪裏達成理想,不也一樣。
這是一部不獵奇、不提供生活資訊、看來是移民指南,實則是社運藥引的奇書;在我看來,它是傘運書──並非跟你談理想講感受的「勿忘初衷」,而是殘酷地宣告香港人逃不掉的唯一命運。此話並非批評其餘,想說的只是一個現實:既要求生,要證明自己在社會的價值,人,在哪裏達成理想,不也一樣。
我們都逃不掉的。盡早讀完它,跟台灣說聲再見吧。
(袁兆昌,香港人,有時寫字,有時出書)
想逃?
不永敢面對,你以為能逃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