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先生的想法或許是對的,世界上很多電車,的確隨着路面交通越來越繁忙而被淘汰。當道路充斥汽車,佔據道路空間但又行駛緩慢的電車彷彿已趕不上城市的急速節奏,但還是要問,為什麼時至今天,很多大都市仍存留電車的身影?
東京同樣是大都市,面對的交通問題不比香港小,卻仍然保留着一條12公里,俗稱「都電」的都電荒川線在路面行走,或許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歷史找到答案。
都電荒川線的歷史
都電荒川線已經有過百年的歷史,由馬車沿革至幾家公司營運路面電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成為日本人的代步工具。1942年,配合國策,東京市把民營的電車事業收購,翌年隨推行都制改稱「都電」,雖然經歷戰爭的破壞,但在戰後五六十年代卻發展成東京主要的交通支柱,以1955年為例,其龐大的網絡足以一天服務175萬人。
然而偌大的交通網絡,很快便受到時代的挑戰。當時不但私家車、巴士逐漸普及,地下鐵路也在1960年代逐漸落成,使電車客源急降。有人亦質疑電車佔用路面,成為交通擠塞的來源,運貨、載客也比巴士、地鐵遜色,應該由後兩者取締。丸之內線、三田線地下鐵的開通促使杉並、41號線電車停駛,直至1967年,政府便有有計劃分階段停駛電車。
停駛計劃下,1972年的東京只剩下27和32號線的電車,他們把兩線交會的王子站前接駁,也就是今天都電荒川線運行的路線。要求停駛的社會壓力持續,然而遭到沿線居民強烈反對,為其他廢棄路線所沒有,當時的東京都知事美濃部亮吉下了艱難的決定,保留了這條東京唯一的路線,一直營運至今。
為什麼得以保留?
路線得到保留,並非純粹得到民意支持,更是考慮電車的獨特性。與當時大部分電車不同的是,該線所經之處多設有專用軌道,較少與其他車輛爭路,而且電車所經的明治通亦不見得交通暢順,在繁忙的擠塞時間,電車可能比巴士更能環保、有效運送乘客到達目的地。
何況今天營運公共交通者,均依靠其他附帶業務如廣告收益才能獲利,純粹營運大多虧蝕,翻查收支報告,雖然去年因客源漸減、成本上漲出現赤字,但電車反而在以往很長的一段時間能夠基於充足的客源賺取純利,可說是較為經濟的交通選擇。
尋找電車的獨特性
反觀香港電車,雖然西港島線開通難免會減少電車乘客,問題是其他交通工具是否真的可以完全取代電車角色?若運輸署不檢討車輛登記數目以及調整隧道收費,怎樣取消電車路換取路面空間,也對解決交通擠塞毫無幫助。反之,電車一直在擠塞的港島北岸扮演穩定的短途上落功能,相比需在地鐵站上落,亦無疑對長者而言方便得多。
不單是荒川線,日本在京都、廣島、長崎等大城市,仍在部分地區保留類近香港電車、輕鐵之類的路面電車運行,反而成為當地的旅遊象徵。不少評論認為,當年沒有廢除荒川線是正確決定,這種既有歷史,能服務當地居民,又有旅遊價值的交通工具,價值比僅僅由車輛佔用馬路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當然,若電車再沒有需求,撤銷是無可厚非,但筆者暫時看不見撤去中環一段,對不同使用者有多大益處。
(區諾軒,南區區議員、民主黨中常委。主持網台日本動漫文化節目《火燒萬世橋》)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