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黃洪:男性求助難啟齒 社區家訪可幫忙

我明白香港中年男性為何會出現這種「自尊自強」的性格。但是,過分強調自尊自強,而拒絕別人的幫助,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圖為一個家庭參觀維多利亞公園的中秋節燈飾展。

馬鞍山錦英苑揭發父子三屍倫常慘案。據報章報導,現年52歲陳姓父親,在大陸經營的生意失敗,又與妻子離婚,最後因中風要留在家中。陳與兩兒子一起居住,10歲大兒子患有自閉症,而8歲小兒子則就讀小學3年級。現懷疑陳因擔心難以再工作及獨力照顧兩子,遂萌生與兩子同歸於盡的念頭。

令人不安不單是慘劇本身,更是事主留下了「死亡日誌」遺書,詳細記錄殺子及自殺經過。可見陳在殺子及自殺的過程中,心中充滿憤慨與不滿,希望將自己的經歷公之於世。

無論如何,由於父母自己感到生無可戀,在自殺的過程中,帶走孩子的生命,這是謀殺。無論在法律上、在道德上,均完全不能接受,應予以譴責。父母為孩子帶來生命,有責任要教養他們,令他們能成長。但當自己感到未能承擔有關責任的時候,首先,應要向親戚及朋友求助。若仍然未能解決,應要向服務機構或政府部門求助。每個人的生命均可能出現困難、低谷,當我們認為山前無路的時候,我們便需要他人的幫助。

可惜,中國人的社教化,及性別角色定型,男性很少對外表露感情,更難啟齒向別人求助。男性,尤其是中年男性面對困難時,很少會向其他人或機構求助。筆者在香港曾接觸及訪問過很多露宿者,差不多九成半以上均是男性。他們很多均經歷了失業、生意失敗、好賭欠債、家庭關係破裂等等一連串的問題;但當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接受政府或機構的幫助重回正常的生活時,他們經常掛在口邊的說話是:「我喺邊度跌倒,我便要喺邊度企番起身」,意即要靠自己,不靠別人、不靠政府。

我明白香港中年男性為何會出現這種「自尊自強」的性格。但是,過分強調自尊自強,而拒絕別人的幫助,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若我們跌倒,有身邊的途人可以扶一把、幫一把,令我們可以盡快脫離隨時會出現危險的路上,這並不是弱者的表現。這是人類社會交往互相關心、互相幫忙的表現。女性往往比男性有較好的救助態度,所以亦能得到較多非正規與正規的支持與幫助。

政府應重新推動「鄰舍層面」社區工作

勞福局局長張建宗回應有關慘劇時表示,該案有關家庭無向社署求助,所以難以作出預防措施,呼籲有需要家庭主動及早聯絡社署。但我剛才的分析說男性與女性的求助心態及行為不盡相同,現時主動接觸或使用家庭服務中心的使用者中,女性的比例高於男性。

張建宗局長的呼籲,希望有需要家庭主動及早聯絡社署,仍略嫌被動,並將責任推回有需要的家庭中,亦未能針對前述中年男性不願求助的實況。其實更有效的方法是加強外展服務,在社區中由社工或義工探訪不同的家庭,留意有否家庭出現失業、經濟困境、分居、家庭關係破裂,身體或精神健康的情況,若發覺有家庭出現多個不同危機情況,其面對的壓力肯定「超標」。要告訴這些家庭單靠個人無法解決,並親身陪同有關家庭向不同的機構及部門鼓勵他們使用有關服務。

香港現時有不同的外展服務,有針對青少年、老年、精神病患康復者以及露宿者的外展探訪,以了解他們的需要,並轉介適當的服務。但這類外展探訪服務比較分割,較多在球場、公園、街頭做探訪。反觀一般的社區如公屋、居屋、私人樓宇中,由於政府取消了在市區中推行「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所以,已經沒有專門的機構,會進行社區家訪,故無法及早辨識有需要的家庭,及動員這些家庭去求助。

筆者建議重新在「鄰舍層面」推動專業的社區工作,鼓勵更多的居民進行互助及自助,整合區內不同的非正規及正規幫助,向有需要的居民主動提供幫助,方能從根本上解決現時家庭出現困難而不向社署求助的問題。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