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鄺健銘:星洲人口政策爭議與對香港啟示

在人口政策的方向上,工人黨與人民行動黨的分野,不如外界想像中大──兩者皆認同維持「核心新加坡人」的重要性。
2015年9月1日,反對黨新加坡工人黨支持者為該黨的大選候選人歡呼。

競選期間,新加坡最大反對黨工人黨新星、社會學教授吳佩松(Daniel Goh)回應為現行國家寬鬆人口政策護航的總理李顯龍,指新加坡當下人口政策的重點,應以本地人為基礎──如鼓勵他們生育、提升他們的技能等,但重申這不等於反移民;換句話說,按其觀點,人口移入必須在重視本土的某些條件下進行。

按日前新加坡報章Today的報導,近年愈來愈多的外來人口,是繼樓價與生活成本不斷高漲之後,新加坡人的三大生活焦慮來源之一,這正是雙方聚焦人口議題的背景。閱讀工人黨的人口政策建議,不單能夠進一步了解普遍新加坡人對外地人口太多的焦慮與不滿,更能為關心香港人口政策的論者,提供更多經驗實踐借鏡,令各種討論變得有意義、不只流於空想空談。

新加坡現在關於人口政策的種種爭議,主要是圍繞於新加坡政府發表於2013年1月的人口政策白皮書。白皮書指出,新加坡長期出生率低,令人口老化問題惡化,人口萎縮將會危及國家經濟發展。為保持人口增長與競爭力,白皮書建議:未來17年內增加30%人口,目標在2020年將國家人口提升至600萬,並於2030年達到650萬至690萬水平。其間每年將輸入1.5萬至2.5萬名新公民(New Citizens)、3萬名「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s, PR),令外來人口比例在2030年增至近五成,本地人口則由目前62%降至55%。

這份人口白皮書,觸發了當時新加坡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示威,有數千人在芳林公園集會,形同社會對「國家應往何處去」史無前例的大型公開辯論會。

國會內外、精英圈中,對白皮書的議論同樣激烈。幾位經濟學家撰文,指出白皮書裏政府依賴廉價勞力以推動經濟發展的迷思。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的議員殷吉星(Inderjit Singh),也質疑政策的必要,其國會發言被形容「比反對黨更反對黨」。最後國會表決白皮書時,殷吉星缺席投票。

對外地人口太多的兩大質疑

質疑的聲音,主要聚焦兩點:一是外地人口太多,會令「新加坡人」身份認同不鮮明,破壞國家凝聚力。當時國會議員許優美(Janice Koh)正是以外來人口已令新加坡社會分成三塊(住在工人宿舍的廉價外勞,各區平民與居住中心地區的外地有錢人)、令國家建立共同價值觀與身份認同變得艱難這個理據,來反對白皮書;二是外地勞工會加劇新加坡的在職貧窮問題。直到大選期間的這幾天,這個觀點仍然被提起──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前經濟師楊南強(音譯, Yeoh Lam Keong)受訪時說,大量廉價外勞壓低了工資,令新加坡基層的就業選擇減少,加上生活成本高漲、生活壓力明顯加重,因此認為政府現時的寬鬆人口政策必須逆轉。

吳佩松述說的人口政策立場,細節見於工人黨在2013年2月發表的政策建議書A Dynamic Population for a Sustainable Singapore。整份建議書的要點,是以本地人口(Singaporean Core)作為國家發展重心、外來人口為次要手段,方法包括鼓勵本地生育、減慢外地人口增速以促進融合、令國民的非新加坡配偶更易成為新公民、重整經濟結構以減少對外勞的依賴等。

如何維持「核心新加坡人」?

在人口政策的方向上,工人黨與人民行動黨的分野,不如外界想像中大──兩者皆認同維持「核心新加坡人」的重要性。執政黨政府的人口白皮書,第一頁便說,「新加坡人」是社會的核心、國家的靈魂(Singaporeans form the core of our society and the heart of our nation),因此,要維繫一個強大與具凝聚力的社會,有必要維持強大的「核心新加坡人」(To be a strong and cohesive society, we must have a strong Singaporean core.),這亦是政府人口白皮書的主要目標之一。大選前,官員還再次保證,在中至長期,新加坡經濟體內工作人口的三分之二,會是新加坡本地人。可以說,至少在言辭上,新加坡政府極着重「新加坡人」與「外地人」的身份邊界維持;其一大原因,是國民歸屬感,屬國家之靈魂所在;但如李光耀2011年所說,新加坡還未算是「真正國家」,而該年《海峽時報》隨即進行的調查,發現只有近三成人「願意為保護同胞而死」。如何成為「真正國家」,也是新加坡人口政策的一大挑戰。

工人黨反對白皮書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執政黨的人口政策主張,無法維繫「新加坡核心」;他們在建議書引用數據,指過去25年,新加坡有約25萬新公民;而政府的建議,是至2030年前,會新增27至45萬名新公民,增長速度比過去還高。現時新加坡每年約有三萬個嬰兒出生,只是略高於白皮書建議的每年最高增幅、約25000個新公民。

工人黨指要維繫「新加坡核心」、國家身份認同清晰與否,人口數字是關鍵。因此他們認為,首要重策,是從幾方面着手,專注推高本地出生率、作為減少依賴外來人口的長遠政策:其一,縮減新加坡工時、促進民眾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其二,減低住屋成本;其三,解決貧富差距日益嚴重的問題(註);其四,增加父親產假,以分擔母親的家庭職責;其五,減低學童讀書壓力;其六,取消歧視單親媽媽的政策,如35歲以前不能購買組屋、享有較少福利等;其七,鼓勵生育政策不能傾向富戶。內文亦引用韓國在2005年至2012年的7年內,透過政策,將總和生育率(TFR)從1.08增至1.3的成功例子。

工人黨還有三個建議:第一,增加企業的生產力、令他們減少依賴廉價外勞;第二,增加本地勞動力的參與率(Labour participation rate)、以在短期內消減對外來工作人口的需求。建議書列出數字,指2012年,待業的本地人達16萬多,當中有51%為25至59歲人士、64%為女性。此外,工人黨認為退休老人並非社會包袱,政府應致力消除僱主歧視,令老人仍然能夠在社會貢獻、生活得到更多支持。工人黨的目標,是本地勞動人口每年能有1%增長;第三,促進融合。工人黨指現存新加坡新公民融入社會的三個平台,主要問題在於協調的基層組織人民協會(People’s Association),與執政黨關係太密切,其政治意識形態會阻礙國民之間的凝聚,因此需要改善這個組織問題。

工人黨亦有探討空間與人口的問題,甚至指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其實比香港還高,且提到香港有大量綠化帶供休憩之用。建議書指過去新加坡政府規劃的空間人口容量,飽和速度遠比預期快。例如2001年政府規劃未來40至50年的土地運用與交通,所假設的人口基數是550萬人;但到了2010年,新加坡的人口便已接近此水平。

控制外地人口增速也是道德舉措

近日閒聊,新加坡學者朋友提出了一個觀點,解釋何以工人黨的立場並非反移民,相當具啟發性──控制外地人口增速,其實也是照顧外勞的道德舉措。例如,人數減少,空間上更容易改善他們現於新加坡的惡劣待遇。的確,2013年小印度爆發騷亂之前,新加坡媒體已曾報導過,外勞的居住環境如何擠擁不堪(見Hidden Slums of Singapore revealed)。

對香港的三點啟示

新加坡的人口政策討論,對香港起碼有三點啟示:

新加坡不論是執政還是在野黨,都能有共識,認同維持鮮明的「本土身份認同」,是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來源、國家未來健全發展之基石。每日都有人憂慮社會變得撕裂、呼籲團結的香港,卻連這點認知與共識都缺乏,終日停留在「本土意識」等於「狹隘排外」的理念空想空談之中;

工人黨的思維,表現出人口政策的一大關鍵,在於地方資源有限、吸納新成員時,分清優次之必要,例如,其建議書帶出了新加坡人的外地人配偶、與其他外地人口移居新加坡的優次問題。香港的人口政策爭論,多只聚焦是否「排外」、應吸納多少新成員這類議題,卻少從不同實例探討如何篩選外來人口的問題。例如在香港脈絡、外地人口之中,論遷移資格,因各種原因在世界漂泊無家可歸的國際難民,其實不乏道德條件在港居留,且也一直有難民來港,而2014年港媒亦曾報導過,有多哥難民在港艱苦生活9年、形容「在港生活比地獄更差」,但過去香港爭論有關居港、「社會大愛」議題之時,卻少有人認真注視過這些國際難民、思考應當如何處理他們的個案;

新加坡的人口政策議題之一,是有何政策與平台,能令新成員更快融入本地社會,香港卻不重視相關討論與政策。2012年,香港學者沈旭暉曾撰文〈致煲呔書:我們需要符合核心價值的本土人口政策〉,內有不少值得深思的觀點;直到今天,香港民間與政府不時議論人口政策的種種,卻甚少見到有建基於那些觀點的延伸討論。

歸根究柢,香港公共討論的一大問題,在於「主義」談得太多,問題細節卻研究不多。

:2012年,前國家工資理事會(National Wage Council)主席林崇椰(Lim Chong Yah)就曾提出「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建議,主張「低薪者加薪三年,高薪者凍薪」,改善基層人士處境;在今次大選,工人黨亦建議增設最低工資。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