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不是後記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故事,而他們的故事又是何其相似。 後記,是事後記錄的意思。這個記錄,其實是2014年香港雨傘...
七十年代來時路 大陸 香港 政治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故事,而他們的故事又是何其相似。

後記,是事後記錄的意思。這個記錄,其實是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的事後。

七十年代來時路這個系列,本來只是我在雨傘運動後的一個閱讀方向。我無法清楚解釋佔領結束後的精神狀態:萎靡,繃緊,流離……不一而足。那是對往事的後悔與追憶,對現狀的失語及義憤,對未來的困惑與無力。

歷史沒有「如果」,但歷史裏有「人」。有人,就可以重提舊事,為過去提煉經驗。對於雨傘,我沒有話要說,因為我們還離她不夠遠。唯有足夠距離,才可以過讓情緒沉澱,呈現歷史真貌,把該說的話說出來,不該說的話也說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對話的必要,不僅是不同立場的人對話,也是與香港過去歷史的對話。雨傘所要面對的過去,我從七十年代的街頭與社區、弱勢與基層開始尋找。

在這五個人物訪談的過程中,其實我做的更多是一種閒話家常。他們的聲音被排擠得太厲害了,今天人們談抗爭,爭民主,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們當年的故事。

中港政治權力關係;全球化與本土、本土與家國;抗爭、公民抗命與民主;改良與革命。這些是今天的話題,也是七十年代的話題。

七十年代一直被冠以「火紅」之名,然而我們不用視之為神話。所謂火紅,或者都不及今天的香港──無論是來自北方的紅,或者是熾烈的火。

每一個世代都有世代的故事。他們的路交錯糾纏,肌理各異;世代之間有繼承,也有斷裂。

由於前途問題逼近,以及開放選舉,七十年代的街頭火紅轉入八十年代的議會精英較勁、大國之間的周旋與角力。民主派從此成形發展。

時間置換到2015年6月18日。

這一天,香港立法會否決了北京提出的政治改革方案。民主派議員,和那些到立法會場外支持否決的中老年市民,他們幾十年來爭取民主的努力,換來的是對他們心中的「假普選」說不。年輕人已經幾乎不再關心這場已成定局的否決。他們躍躍欲試着下一輪前途未明的街頭抗爭。

在列席與不列席當中,抗爭的火炬再次交替了。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