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羅世宏:這些年,台灣人怎麼看馬雲?

相對於外媒和陸媒,除了立場鮮明的《自由時報》之外,台媒通常對馬雲和阿里巴巴的報導基調是揄揚多於貶抑,負面的批評報導更是相當少見。
2015年3月16日,德國漢諾威,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馬雲參與交易展。

毫無疑問地,隨着阿里巴巴集團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以及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天貓、支付寶和螞蟻金服等業務逐漸深入台灣,馬雲在台灣已是知名度和辨識度最高的大陸企業家

大約從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開始,台灣媒體圍繞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集團的相關報導大幅增加。《聯合報》2014年的相關報導比前一年增加了两倍,《自由時報》更驚人,2014年第4季的相關報導數量達到246則,與前一年同期的44則相比,增加了有將近5倍之多。

報紙之外,台灣主要財經雜誌以馬雲和阿里巴巴為對象的報導也不少,近年來把馬雲和阿里巴巴做成封面故事的也所在多有,個個都搭配了吸睛的斗大標題:「鯰魚馬雲顛覆中國」、「狂人馬雲 綁架阿里巴巴的圖謀」、「有他,才有阿里巴巴」、「淘寶襲台 接管台灣地攤」,以及「6億窮人兵團打敗富人帝國」。

而在台灣圖書出版市場,也有大量以馬雲為主角的書籍,例如《馬雲語錄》、《馬雲獨家創業課》、《馬雲的人生哲學》、《跟馬雲學口才》、《馬雲給年輕人的12堂求生課》之類的,幾乎到了汗牛充棟的地步。英語補教老師出身的馬雲可以教你的東西都多了,不只可以教你創業,教你口才,而且是可以教你人生的導師,是全中國大陸財富數一數二的企業鉅子,甚至可以當成人氣魅力指數爆表的明星來追,一言一行往往成為台灣媒體的聚焦所在。

不誇張地說,大概少有大陸企業家能夠像馬雲那樣受到台灣媒體這麼多的注目。然而,台灣媒體報導下的馬雲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阿里巴巴集團又是怎麼樣的一家企業?再者,雖然有這麼多的報導,被台灣媒體有意無意遺漏掉的又是什麼?

據估計,淘寶每天越過台灣海峽的空運包裹至少有一萬件之多,而最近剛剛刷新單日交易金額紀錄的「雙十一購物節」,台灣更高居海外「剁手族」排行榜第四名,僅次於俄羅斯、香港和美國。支付寶在台灣的業務拓展也大有斬獲,支付金額和支付筆數年年大幅增長。

支付寶和台灣的玉山銀行於2012年3月合作推出「兩岸支付通」,被台灣金管會委員葉銀華比喻為「園林借景」,通過支付寶平台台灣企業可以將產品賣到大陸市場,降低到大陸展店的成本和風險。今年12月,支付寶更將正式進入台灣,搭配跨境O2O服務,到台灣旅遊的大陸旅客未來可以直接用手機支付,免去換匯的麻煩。

在淘寶「襲台」,來台「淘米」、「淘茶葉」之外,今年3月份馬雲來台演講時宣布要幫助台灣年輕人創業,本月稍早也已經正式在港台同步啟動了規模分別達10億港元和100億台幣的「創業者基金」。馬雲的副手、台灣出生的蔡崇信在基金成立的發布會上強調,此基金屬於非營利性質,投資獲利將回到永續經營的基金本身。至於申請基金投資的評選標準,則是創業者和多數員工必須是台灣人,並且必須加入到阿里巴巴集團的「生態系」,與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阿里雲等平台資源進行合作。

今年3月,在鎂光燈聚焦下,在台灣大學體育館面對台下坐滿的年輕聽眾,馬雲說了傳誦一時的順口溜:「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他要台灣的年輕人勇於夢想和創業,因為「現在是創業最好的時代!」

在台灣,馬雲除了慷慨分享他的勵志心靈雞湯和百億基金,也長期蓄積了他在台灣的雄厚人脈。

首先,規模上百億元的「台灣創業者基金」啟動,除了有蔡崇信居中奔走溝通,背後還有台灣國泰蔡家的斧鑿痕跡。國泰蔡家除了早年即與曾經兩度創業失敗的馬雲有所往來,今年10月更在產險和金流業務上密切合作,因此國泰蔡家第三代、年僅39歲的蔡宗翰也位列該基金的董事,顯示兩個集團之間千絲萬縷的親密關係。而被日本媒體形容為「新三兄弟」的馬雲、郭台銘(和日本企業家孫正義),彼此合作關係之深厚亦不難想像。

其次,在教育界出身的立法院長、被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視為恩師的王金平牽線下,今年5月馬雲再度來台,風光接受台灣師範大學(台師大)頒發的名譽博士學位。部分質疑台師大拿名譽博士學位「做公關」的學生為此提出抗議,但校方不為所動,執意頒發教育學名譽博士學位給曾經是杭州師範學院畢業的馬雲。

馬雲和台灣的深厚淵源不只如此而已,甚至還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台灣媒體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發生在2004年前後,當時阿里巴巴面臨資金週轉的崩潰邊緣,時任財務長的蔡崇信銜命為阿里巴巴找「救命錢」,「第一個想到的地方,當然就是他從小長大的台灣。」據報導,台灣的中信辜家和富邦蔡家等企業當時都掏了錢,幫助阿里巴巴度過那次難關。另外,台灣媒體也喜歡暗示,若一開始沒有現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的「台灣囝仔」蔡崇信從旁協助,阿里巴巴不可能有今天的榮景。這些,一定程度地滿足了台灣人不想當「魯蛇」、甚至還感到與有榮焉的意淫心理。

馬雲在台灣織就了綿密的政商人脈關係,今年卻遇上了一個不無意外的「狀況」。今年2月和5月,來台耕耘已有多年的阿里巴巴和淘寶的台灣分公司,突遭台灣經濟部投審會認定是「名為外資、實為陸資」的身份,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陸資許可辦法》,繼而被要求必須在明年2月底前撤資。

此前,它們是以分別新加坡商和香港商的名義合法進入台灣,由於事涉刻意隱瞞陸資身份,加上未經台灣官方事先審核許可,因此面臨罰款和被要求撤資的處分。對此,馬雲維持一貫的立場表示,「阿里不是輕易放棄的公司,所以不會輕易撤資,加上台灣對阿里巴巴來說很重要,同根同源所以希望能在台灣做生意。」

投審會的決定並非一錘定音,阿里巴巴集團也正就此事與台灣政府主管機關溝通,並且尋求行政救濟手段,希望挽回台灣政府要求撤資處分的決定,此事後續發展與結局或許尚有懸念。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儘管存在法規的技術性障礙,但要阻止已經深入台灣、而且已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繼續在台灣發揮影響力,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

相對於外媒和陸媒對馬雲和阿里巴巴時有批評和負面報導,除了立場鮮明的《自由時報》之外,台灣媒體通常的報導基調是揄揚多於貶抑,負面的批評報導更是相當少見。台灣可能熱衷於提及馬雲兩次考大學失敗、兩次創業失敗,甚至說他其貌不揚有如「外星人」,說他不懂電腦、不懂技術,但無礙於他最後的成功(所以更值得敬佩)。

就算是負面報導,也不過就是輕輕碰觸陸媒已經報導很多的假貨問題,至於陸媒少報的或根本不敢碰的問題,台媒同樣也很少或幾乎沒有觸及。更多的時候,台媒的報導基調是如何以馬雲為師,如何善用阿里巴巴集團的「生態系」把台灣產品賣到大陸市場,一廂情願地讚許阿里巴巴帶來的美麗新世界,強調中小企業的機會、農民或窮人可能因為淘寶改變命運,甚至把看得到、但不一定吃得到的大陸市場大餅畫得比實際情況還大。

台灣媒體也特別喜歡拿馬雲和阿里巴巴的成功經驗,追悔台灣失落的「先行者」優勢。以馬雲和阿里巴巴創造出來的網購和電商奇蹟背後的第三方支付服務為例,台灣媒體不時提醒:「台灣早在2000年就有類似服務的興起」。

馬雲的話倒是很貼切地傳達了台灣的遺憾:「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直到如今,台灣政府對第三方支付的管理規範仍然顯得過度保守,無怪乎PChome與PayEasy董事長詹宏志說出「有政府如此,何須敵人?」的重話。

若是同時咀嚼馬雲和詹宏志說的這些話,除了令台灣人感到「時不我與」而悔上加悔,更會因為前景黯淡而越發感到「此恨綿綿無絕期」了,最終只能「無法打敗它,只好選擇加入它」。然而,很少有人細想,就算台灣起跑領先,後續發展不一定能保持領先,而且拿台灣電商發展與大陸電商發展做比較並不現實,也缺乏相提並論的基礎,不僅忽略了兩岸市場規模和潛力的差距本來就大的事實,也忽略了阿里巴巴集團的迅猛壯大,其實是在大陸特殊壟斷特權體制和政商關係脈絡下才成為可能的。

2015年9月29日,美國紐約,馬雲在克林頓基金會中擔任致辭的嘉賓。攝:Andrew Burton/GETTY
2015年9月29日,美國紐約,馬雲在克林頓基金會中擔任致辭的嘉賓。

呼應大陸黨國的反腐政策,馬雲上個月在第三屆世界浙商大會上力倡「永不行賄」。馬雲說道:「習大大說過,我們國家反腐是下了『壯士斷腕』的決心,在這種決心下,企業如果還去行賄,這個市場、社會就沒希望了。」不知道馬雲自己是不是行賄過,但他與大陸黨政高層的關係,恐怕早已不需要用行賄這麼low的手段來打通關節、拿到稀缺的特許權利或官方批文了。《新京報》本月17日的報導即指出,「馬雲跟10位領導人有過交流,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王岐山以及汪洋等現任領導人,還有國務院前總理朱鎔基、溫家寶等。習近平今年9月訪美、10月訪英時,兩次跟隨出訪的中國企業家中就有馬雲。」

去年七月,《紐約時報中文網》亦曾報導阿里巴巴在2012年引進多位「紅二代」主導或參與的私募基金,江澤民、溫家寶和劉雲山等黨政高層的兒子或孫子赫然在列,其間可能涉及的權力和資本之間的合謀互利,引發無限的想像空間。阿里巴巴隨即在官方微博帳號發表聲明反駁《紐時》報導:「對於外界強加於公司的各種『背景』,我們以前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需要!」《紐時》的報導錯了嗎?阿里巴巴的聲明又該信嗎?做是做了,說是說了,但馬雲就是不認,笑罵由人。

就像2013年《南華早報》專訪馬雲後發生雙方互槓的爭議,南早報導指出馬雲說鄧小平在六四做的殘酷決定「不是個完美的決定,但這是一個最正確的決定」,報導引起人們對馬雲的不滿聲浪,事後阿里巴巴公布錄音卻硬拗說「最正確的決定」其實是另有所指,並非針對六四。

隨着馬雲事業版圖的擴大,他開始在事業投資和收購行動上展現出廣泛興趣,包括買下廣州恆大足球隊。近年來,他也積極布局媒體版圖,他所投資收購的每一家媒體若都是一名球員的話,他擁有的各類傳統和網路媒體要組成一支足球隊也已是綽綽有餘了。

隨便清點一下,他投資或收購的各類媒體至少已有十多家,包括合一集團(優酷、土豆網的合體)、阿里影業、華誼兄弟、《淘寶天下》、《商業評論》、虎嗅網、天下網商、華數傳媒、光線傳媒、第一財經傳媒、36氪、無界新聞、博雅天下、封面傳媒、《北青社區報》以及傳聞已逼近成交階段的香港《南華早報》,甚至可能全資入主新浪微博。別說他的阿里雲,他的阿里集團,他的支付寶、天貓、淘寶和螞蟻金服,光是以媒體大亨的姿態現身,就足以把人嚇傻了!

就在幾天前,有位大陸投資行業專家蔡偉指出,浙報傳媒、新華傳媒和華媒控股三家上市公司營收和利潤加起來,還比不上BAT(指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三大網絡行業巨頭)的零頭。蔡偉的意思很清楚,大陸黨國傳媒集團真正可敬的對手,不是別人,正是BAT。黨國媒體過去躺着就能賺到的乳酪,已經一大塊一大塊剝離、落入BAT的嘴裏了。

為什麼黨國會默許這種狀況發生呢?現任「徽投資本」董事長的蔡偉在中國品牌媒體高峰論壇的主題演講裡,直指官方已將BAT視為「執政拱衛力量」。在這個定性上,蔡偉進一步指出,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夠毫無阻礙地參股大陸新聞媒體(如第一財經、無界新聞等),主要是官方已認可阿里巴巴「扮演執政協防角色,幫執政者處理媒體資產麻煩,以此換取官方隱性紅利讓渡。」

蔡偉說得相當直白:「對於官方來說,BAT不僅是執政協防者,也是國家網路資訊和經濟安全的壓艙石、創新基礎設施外包商。馬雲、馬化騰和李彥宏其實都是黨員,只是不交黨費而已。」這不是否定這些企業家的才華和努力,他在演講時還補了幾句說,「馬雲也不是一天長大的,如果沒有資本和技術,馬雲現在可能還在杭州辦英語補習班」。

蔡偉說的情況,大概距離真實情況不會太遠。進一步說,若沒有中國大陸這樣特殊的錢權恩寵體系當作靠山,沒有政治權力幫忙開道,馬雲和阿里巴巴不可能有今天,而馬雲已經如何、未來又將如何知恩圖報呢?可惜的是,關於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集團,台灣媒體或許不會太熱衷於揭露或探討更多像這樣的真實狀況。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