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中美兩國都不希望戰爭。不過,如果發生的話,那多半會在亞洲,戰場最可能是在台灣海峽。因為中台統一是國家的「核心利益」。其次,台灣海峽的控制會有助亞洲霸權的爭奪。最後,一個強勢的國家主席配上民族主義高漲的民眾會增加武力統一的可能。領導人對統一事業的強硬態度從去年針對香港的《一國兩制白皮書》可見一斑(註一)。同樣強硬的是,縱然在馬英九任內中台關係自2008年以來發展良好,大陸針對台灣的軍事部署,包括1500枚導彈,並沒有移走。不要以為有美國的保護傘,武力統一台灣的可能就不存在。美國的政策本來就不是很清晰的。而針對李登輝可能當選的1995至96年的台海危機和針對陳水扁的台獨傾向言論而產生的《反分裂法(2005年)》都傳達了清晰的警告,中國會甘願冒美國干預的風險而訴諸非和平的方法(註二)。2016年總統選舉,倡議並推動「兩國論」的蔡英文當選,如她選後果真逐步實踐她的理念,中國的軍事反制將無可避免。萬一中國同時也有爭奪亞洲霸權的戰略意圖,戰事會從海軍封鎖逐漸升級到登陸佔據台灣。如果成功,就可以順便切斷美、日、菲的軍事圍堵鏈。同時也控制了東海到南海的貿易與戰略資源運輸航道以及增強中國兵力往遠洋投射的方便。
亞洲霸主爭奪的意圖不言而喻
話說台海戰爭的可能與中國要和美國爭霸有些關聯,去年9月習近平訪美期間重申,中國決不爭霸。不錯,中國目前還沒有足夠能力,尤其是軟實力,去爭奪全球霸主的地位。但是亞洲霸主的地位就難保不爭。中國已經有足夠的經濟與軍事的實力,追求充分的話語權和政治影響力被視為理所當然。再者,亞洲東南海域有中國擁有主權的島嶼,也是戰略資源供應的生命線,更具備國防安全的戰略意義,因此亞洲霸主爭奪的意圖自當不言而喻。難怪中國不斷批評域外國家插手亞洲事務。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峰會」(亞信峰會)演講的主旨(其後被人稱為「亞洲論述」或「亞洲門羅主義」就是責罵美國不應重返亞洲(註三)。
十八大閉幕後的一些「奮發有為」行動已經讓外界感覺到中國的霸氣。例如,2013年11月23日宣布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當然,中國有自由設立識別區。不過目的已經不限於維護釣魚台主權、油氣資源之爭或純粹國防安全的需要,而是習近平所謂的「戰略之爭」。戰略之爭的霸氣在於第一,識別區劃線非常的大,而且和別的國家的防空識別區部分重疊。第二,任何國家的民航飛機飛越此區域,不管目的地是否中國都得事先通知。第三,也是最有戰略性意義的是識別區涵蓋東海第一島鏈的出海口宮古海峽,這海峽是中國遠航至東太平洋和美國進入中國近海的重要海道。一言以蔽之,東海防空識別區似乎是西太平洋爭霸的第一步棋。
另一個霸氣例子是在南海主權有爭議的海礁或淺灘填海造島。中國的手法是迅速製造既成事實,因應情勢變化進兩步退一步。其實,越南與菲律賓早已着手填海造陸。分別在於中國雖然後發,卻大舉動工,在2014年開始一年之內建成七個島嶼。除了規模大的特色之外,大部分可作軍事用途,包括超越捍衛主權的戰略目標──遠洋投射的軍力。工程最大的是在南沙群島中一個珊瑚礁建成的永暑島,面積2.8平方公里、有直升機停機坪、一個300米長軍事碼頭、一條3300米長的飛機跑道和防空火炮設施。如果中國在永暑島部署最先進的戰機,例如轟6K和空對地巡航導彈,那麼它的遠航空中打擊力量可以囊括南沙東、南和西各方向約五千多公里以內的海域,即包括美國的關島。這顯然挑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霸權。
對這兩次事件,美國不但提出了抗議,派軍機飛越中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註四)和派「拉森」號導彈驅逐艦通過渚碧礁附近12海浬。此外,美國也聲明將每個季度重複巡航,並加強和中國的一些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等等。中國則低調處理美國的軍機飛越行為(並沒有派機攔截)和發表永暑島即將完成的聲明(這個「擴展至此為止」的暗示有助中美緊張關係降溫)。雙方的審慎互動令人欣慰。不過,只要主權歸屬這個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南中國海域的衝突難免不時發生。至於台灣海峽的和平問題,則要看總統大選結果與後續發展了。
結語
今天人們在問,崛起的中國會不會跟美國爭霸,並因此引發戰爭。這是合理的推論,因為過去的經驗如此。兩次的世界大戰是歐洲大國爭霸的結果(註五)。戰後的冷戰固然是美蘇爭霸,不過利害關係卻集中於歐洲。如今的中美關係有別於歷史上的大國關係。理由是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使得國際間,甚至人民與人民之間的聯繫變得更頻繁和更緊密。結果是越來越相互依賴(例如經貿),彼此影響(例如社會政策的借鑑)和利害與共(例如氣候變化)。對大國關係而言,不斷壓縮時空的衛星通訊科技的進步可以在危機期間分秒必爭的情景中讓國家領導人及時對話,從而澄清意圖,甚至達成妥協。這些互賴、互變、互利和及時溝通等條件正是以前的大國關係所欠缺的。所以,縱然中美兩國今天還要爭霸,縱然戰爭不可絕對排除,縱然危機情況必然出現,但是戰爭發生的機會應當因為上述條件而減低。我們不妨回顧一下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當年10月的13天,美國發現蘇聯在古巴興建導彈基地,接近完成囊括全美的部署。美國宣布海軍封鎖並要求蘇聯撤走導彈。對峙演變到幾乎核戰的邊緣,白宮收到赫魯曉夫前後兩封語氣決然對立的密電。他到底要戰還是要和?甘乃迪決定不理會語氣強硬的那一封,下令美國軍艦從封鎖線後退少許以讓雙方多些時間迴旋。結果秘密談判繼續及取得突破。冷戰幸好沒有因為古巴飛彈危機演變為核子的世界大戰。這是拜一念之差所賜。回到亞洲,火藥庫遍布東海,台灣海峽和南中國海。可是,萬一危機出現,中美的領導人不必要像甘乃迪那樣依靠揣測來估量對方的真正意圖。雙方的經濟及戰略對話機制和相關的軍事安全(海空相遇行為)守則雖非萬保不失,但總有助於誤判。
總之,中美關係對全球格局至關重要。雙方若能多從全球利益着眼,甚至有限地接受自我利益的犧牲,那便配稱為負責任的大國,贏得世人的尊敬,將更有能力共同發揮領導能力,締造一個公義和平的社會。
(世界格局演變中的中美關係系列下集)
註一:白皮書的由來是憲政方面香港回歸了,可是民心還沒回歸。
註二:解放軍最近進行了攻台模擬演練。台灣國防部也發表報告,提出六種中國攻台的情況。比較軍事實力,總體上美國還是佔據優勢。不過軍備競賽的發展趨勢顯示中國能迎頭趕上。目前,中國的長程導彈可以威脅到美國西岸,它也在加速製造可發射多彈頭的長程導彈潛艇(J2-SLBM),從而可以繞過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而威脅到它的東岸。一旦台海戰爭發生,中國享有軍事地緣的優勢。它所有的短程導彈都部署在台灣海峽。它也有戰術核武,估計已有戰術核子彈頭約150枚。戰術核武能力可以補充常規海空軍力的不足。此外,中國也擁有同歸於盡的核武還擊(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second-strike)能力,可以阻嚇美國的先發制人(preemptive first strike)。
註三:他這樣說:「亞洲的事情,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辦。亞洲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處理。亞洲的安全,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亞洲人民有能力、有智慧通過加強合作,來實現亞洲和平穩定。」
註四:但同時建議美國民航飛機經過該識別區之前知會中方。
註五:中日戰爭既非大戰的主戰場,也談不上是大國爭霸所導致。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