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龔克:中國法官捍衛美國法治?各說各話的「司法獨立」

紐約時報、何帆法官、最高法院,說的都是司法獨立,但實際又不是同一回事。

無論政治觀察家們在1月20日之前對特朗普(川普)執政方略做過多少次沙盤推演,大概很少人預料到,後者幾乎準備「逐字逐句」地兌現競選承諾。從美墨邊境築牆,到七國穆斯林禁令,看不出特朗普有軟化身段、尋求共識的任何考量。

同樣,如果說當初在選戰中攻擊「特朗普大學案」主審法官,還可以視為一介平民的意氣用事,那麼在角色轉換之後,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公開藐視司法權威,攻擊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則可以視為一場憲政危機的開端。

這場憲政危機的影子,迅速擴展到大洋彼岸的中國。

批判特朗普的中國法官

以譯介美國司法制度而著名的最高法院法官何帆,通過微信文章發聲,激烈批評「在一個號稱最民主最法治的國家,總統帶頭罵法官,從副總統到所屬黨派,都一窩蜂替他辯解,哪怕你掌控三軍腳踩核彈,也是尊嚴掃地,與惡棍無異!」

對於行內人來說,何帆法官這一表態不難理解。畢竟自2010年以來,他先後翻譯了《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批評官員的尺度》和《法官能為民主做什麼》等一系列著作,介紹美國司法制度,尤其是最高法院運作,成為相關領域的扛鼎人選。無論從個人旨趣,還是從職業上的同氣連枝,甚或從法律公理來說,何帆法官的憤怒都合乎邏輯。

不過,《紐約時報》以一種局外人視角,迅速找到了這一表態中的反諷意味。曾經起底萬達帝國與權貴關係的資深記者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以「中國法官譴責特朗普破壞司法獨立」為題,報導了這一插曲。文中強調「一名中國法學家就他所認為的特朗普對權力分立帶來的危險發表看法的做法,粗看起來似乎有點虛偽。在中國,法院被牢牢地控制在共產黨的指揮之下。」雖然該文也提及何帆在譯著方面的貢獻,但當「中國法官」身份凸顯,其引發的荒謬聯想,和此前FT中文網「朝鮮情報機構主管因侵犯人權被解職」幾乎不相上下。

《紐約時報》這一報導,可謂同時向中美兩國提出某種反諷抗議。然而從最初催生的荒謬感跳脱出來,仔細分析相關文本,卻讓人聯想到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中國京劇著名曲目《三岔口》。

《三岔口》取材於宋代楊家將演義故事,當中最著名的選段,是兩位角色出於誤會、摸黑夜戰。二人都知道對手近在咫尺,但一片漆黑中無法定位,只能憑感覺出招。雙方招式或徐或急,但往往陰差陽錯地失之毫釐。一番交手之後,最終盡釋前嫌、皆大歡喜。

借用這一參照系反觀政治現實,不難發現某種類似心態格局。

何帆與《紐時》的各說各話

首先,《紐約時報》先入為主地,把何帆法官的表態聚焦在「司法獨立」上,並且順理成章地,引出中國最高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周強,此前對司法獨立的拒斥表態(該報導也由傅才德撰寫)。今年1月中旬,周強聲稱「要堅決抵制西方『憲政民主』、『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旗幟鮮明,敢於亮劍。」

對美國媒體,尤其是其英語讀者來說,這更像是一種「出口轉內銷」的黑色幽默:我們的司法獨立已經淪落到需要中國法官發聲的地步了——雖然他們的也不怎麼樣。

然而,何帆法官卻並非意在探討嚴格意義上的「司法獨立」。正如標題所示——「罵法官的總統與殺法官的暴徒都是法治公敵」,何文的關鍵詞是「法治」。文章事實上有兩個出發點,特朗普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個則是剛剛發生在廣西陸川的,退休法官傅明生遇刺身亡事件。因為23年前離婚案積怨未消,67歲的兇嫌手刃64歲的退休法官。

如果說美國總統對法官的攻擊,還可以被解讀為事關「司法獨立」的話,何文在長篇論述之後,結尾則堪稱「神轉折」——一步跳轉到中國語境中的暴力傷害法官事件上,呼籲「必須在司法人員履職保障上出大招、出實招」。

事實上,「司法獨立」就其本身而言,既是法治議題,也是憲政議題,處於二者的交叉點上,但更側重於其後者。因此,罵法官的總統不僅是法治公敵,也是憲政公敵。對比之下,殺法官的暴徒,顯然擔不起後一種指控。但正是在這個岔口上,何帆法官最終轉向了「法治」,具體落在司法人員履職保障上,並且給出了「未來幾周內請大家拭目以待」的樂觀願景。

中國式的「政治正確」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中國式的「政治正確」。 何帆並非清流書生,他在基層公安和法院系統都有過履職經驗,目前擔任最高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規劃處處長。當「憲政」在中國已成敏感詞,而「法治」暫時尚有憲法文本和黨的文件加持時,談論後者顯然更加明智。於是在何帆筆下,美國語境中行政司法兩大分支之齟齬,遂與中國語境中基層法官人身安全等量齊觀。

何帆作為專業領域內臻於極致的法律人,在不經意間,卻也同官方正統宣傳話語相接榫。「一個號稱最民主最法治的國家」本身恰恰是個虛假前提。事實上,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公布的「民主指數」,2016年前三名分別為挪威、冰島和瑞典,美國整體得分為7.98(十分制),位居第21,甚至沒有躋身 「完全民主」方陣,僅被歸為「部分民主」國家。(與此相對照的是,中國大陸得分3.14,排名第136,名列「專制政權」。)

此外,根據美國NGO「世界正義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公布的2016年全球法治指數,美國排名第18,中國第80,而三甲依然來自北歐,分別為丹麥、挪威和芬蘭。由此可見,即便按照歐美標準,美國都既非「最民主」,也非「最法治」的國家,只不過由於其作為西方世界盟主,在價值觀領域擁有強勢話語權,更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之所以說這場表態看上去像一出《三岔口》夜戰,是因為看上去,紐約時報、何帆法官、中國最高法院三方說的都是司法獨立,但實際又不是同一回事。幾方各取所需,在不引發對抗性矛盾的情況下,各自實現了自己的目的。

荒謬時代的正經人

《紐約時報》的報導,戲謔地展示了中美兩國各自的荒謬處境。何帆法官對特朗普的批評,恐怕不會得到英文讀者群體的任何嚴肅對待,卻會反過來以其獨特身份,凸顯中國體制的缺陷。在何帆筆下,特朗普對司法獨立的侵害,最終被引導到中國式履職保障之上,從而免於讓自己、讓領導,以及讓領導的領導尷尬。

對於首席大法官周強及其所代表的體制來說,反對司法獨立,並非當真鼓勵「葫蘆僧判葫蘆案」,更不會反對加強法官履職保障,而毋寧說是防止法律界萌生共同體意識,尤其避免律師群體「推波助瀾」,進而產生反叛意識,危及黨的領導。用美劇《西部世界》(Westworld,西方極樂園)來比擬,這是系統輸入給人工智能的一種底層代碼,首要任務是防止「司法接待員」的覺醒。

和美國大選之後硬碰硬的政治衝突相比,這種「三岔口」式格局,顯出更多的「中國式智慧」。在美國三權分立格局之下,行政、立法和司法分支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只不過這一次被特朗普用Twitter「五連發」的粗暴方式,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而在黨權至上的中國體制中,行政、立法和司法分支之間的衝突無從真正產生,或者很快消弭於無形,因為政治博弈的焦點本來就不在此處;而內部管理體制中,高級法院普通法官無權、也無力針對首席大法官發表異議——即便後者代表整個群體,聲稱不需要獨立性。

何帆法官近年來致力譯介的美國最高法院的歷史沿革與現實運作,不失為一種域外經驗,但對於中國而言,恐怕現實意義相當有限。問題是,縱然有這種「中國式智慧」,縱然對手遠不完美,但在法治程度上,這依然是第80與第18的區別。

「中國法官譴責特朗普破壞司法獨立」,雖然乍一看荒謬得無以復加,但仔細想想,人是正經人,話也是正經話,卻不幸趕上了一個不那麼正經的時代。

(龔克,法學博士、旅法媒體人)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或許各州也是可以有相關禁令,畢竟連死刑都可以有的州有,有的州沒有。 而且實際上,如果沒有相關的內容沒有跨州,應該都是各州自己解決。

  2. @zzzlllzzz 中国不是铁板一块

  3. 党管法,法管人,这就是法治。别告诉我你把共产党当人看了~

  4. 忘了說,"您"是指文中的中國大法官周強。

  5. 很抱歉....任何國家都可以批,就您所在的中國沒資格批

  6. 在我看来,韩国检方调查朴槿惠以及美国最高法叫停特普朗的入境限制令都是司法独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