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能源大單:能源外交、低碳轉型以及中美貿易戰下的彌散

在傳統國際政治經濟裏,石油代表權力和金錢,誰掌握石油,就能成為能源強國。不過,當今能源秩序市場化將削弱這種可行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七月先後訪問中東和非洲,並出席金磚峰會,會見印度、土耳其、阿根廷領導人,商討雙邊合作、多邊貿易、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等議題。圖為2018年7月25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南非第十屆金磚國家峰會的論壇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七月先後訪問中東和非洲,並出席金磚峰會,會見印度、土耳其、阿根廷領導人,商討雙邊合作、多邊貿易、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等議題。一如所料,這次習近平訪問中東和非洲, 與阿聯酋(阿聯)、盧旺達(盧安達)、塞內加爾、南非等國家簽下巨額訂單,其中能源資源繼續是中國的重要投資領域。在這些項目落實之前,筆者嘗試從能源外交、低碳轉型和中美貿易戰三個格局討論中國這次在中東非洲的能源投資 。

新能源格局市場化削弱傳統能源外交

一帶一路推動下,中國加快步伐進入中東非洲能源市場,西方各界關心的是,這會否意味着改變國際能源秩序,或者這會否成為中國的另一場能源外交。在傳統國際政治經濟裏,石油代表權力和金錢,誰掌握石油,就能成為能源強國;而西方各界大多認為中國走出去的能源投資,均附帶外交或者地緣政治效果。

不過,當今能源秩序市場化將削弱這種可行性。

近年世界能源市場的重心向亞洲東移:美國頁岩氣革命提高了美國本土油氣的產量與出口能力,其對中東油氣的依賴降低;中東油氣生產商需尋求新買家,轉向亞洲 ,令能源市場由生產國主導轉為消費國主導。以沙特阿拉伯為例,在美國開始出口油氣後,雙方由供求關係轉變為競爭關係,沙特阿拉伯亦努力開拓亞洲油氣市場,轉向靠攏消費者市場,並利用自身油氣優勢,推行名為「沙特2030」的經濟轉型計劃。中國正好遇上這一波轉變,減低了獲得能源資源的外交成本。

中國從目前的國際能源秩序中受益匪淺,理應亦很難推翻這秩序,可是一帶一路的誕生顯示,中國正在試圖改變這個世界秩序,因此西方各界非常關注中國在中東非洲的能源投資活動。一帶一路倡議在政治、經濟以及外交上有多重目的,一帶一路能源投資跟中國90年代末「走出去」時代的投資不一樣,並非單純為了奪取能源資源或者建立外交關係,同時是為了進口多元化和輸出產能。

以往,中國的能源供應主要依靠傳統能源強國,所以能源外交在當時很重要,也就是說中國曾經需要繞過市場渠道才能獲得能源資源。國際能源署曾經研究過於中國對外如何尋求能源安全,歸納出其五項確保能源安全的「基本戰略」(註):1、盡可能發展國內資源;2、加強戰略能源儲備;3、尋求國外技術和投資;4、建立可靠的能源貿易渠道;5、針對上游資源作戰略投資。這些戰略均依賴國際和外交。

一般來說,「能源外交」可理解為政府參與的對外能源活動,旨在確保能源供應和促進能源業務合作。由於能源市場的特殊性,中國的國際能源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與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包括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經濟協議和直接投資。總的來說,中國能源外交旨在加強與生產方、運輸方和消費方合作,與這幾方面的國家建立關係,為中國企業在能源領域創造有利投資環境,直接獲取或者控制海外能源資產,以保證長期供應。除了幫助商業利益外,能源外交還是實現外部能源安全、管理政治風險、擴大國際影響力和改善州際關係的重要工具。

一帶一路倡議在政治、經濟以及外交上有多重目的,一帶一路能源投資跟中國90年代末「走出去」時代的投資不一樣,並非單純為了奪取能源資源或者建立外交關係,同時是為了進口多元化和輸出產能。

現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市場變得越來越靈活,市場化下供求兩端亦多元化,進口國毋需依靠單一生產國,反之生產國依然。地緣政治因素對市場的影響亦越來越小。,綜觀低油價的這幾年,中東出現緊張局勢,例如伊朗和沙特關係惡化,但對能源市場的衝擊有限。

當然能源貿易關係轉變了反過來會影響地緣政治。美國不需要中東油氣後,後者就向亞洲靠攏;歐洲希望擺脫對俄氣依賴,亦令中俄走得更近。不過生產國和進口國已經不再需要單靠外交手段來維繫供求關係。中國依賴市場確保能源供應,所以目前追求的也是供應多元化。中國不需要以過去的方式繞過國際規範獲取能源資源,至少中國不太願意在目前供應豐富的能源市場中這樣做,因為風險太高。

反過來對中東及非洲國家來說,中國的投資令他們的出口也變得多元化。不過,他們也不只中國一個合作夥伴。因此,中國與中東、非洲的關係,並不必然趨向親密。中國這次在中東非洲的能源投資,當然會拉近雙方關係,但傳統能源外交的理由並不明顯,投資失利或者營運不佳的話,尤其是一些具環保爭議的項目(例如煤電站),反過來會影響雙方關係。

中國低碳轉型

中國近年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在2000年代起就把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等概念納入國家能源白皮書和投資方針。圖為2017年6月12日,安徽淮南,中國工人正在建設大型的太陽能板。
中國近年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在2000年代起就把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等概念納入國家能源白皮書和投資方針。圖為2017年6月12日,安徽淮南,中國工人正在建設大型的太陽能板。

習近平在中東非洲之行簽了一系列能源訂單,當中最矚目的屬與阿聯酋的大型油氣合作,以及與南非電力巨頭Eskom合作的發電站項目。在阿聯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將與阿布扎比(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擴大油氣合作中石油早在三月份已經獲得價值約12億美元的離岸油氣特許經營權裏一成股權,雙方計劃合作進一步拓展下游市場。在南非,中國開發銀行將向南非電力巨頭Eskom公司提供25億美元貸款,投資Kusile燃煤發電站。該煤電廠已有10年歷史,並非新項目,可是因為使用的並非可再生能源,申請不到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一度瀕臨破產。中國投資正好是及時雨。

中國近年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在2000年代起就把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等概念納入國家能源白皮書和投資方針。中國在2016年簽署巴黎協議後,名義上承擔起推動綠色能源、低碳經濟、環境治理等領域的任務,一帶一路的可再生能源曾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中國政府亦把氣候金融、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等概念融入到一帶一路框架裏。

根據官方的願景文件,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需要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利用清潔能源,並聲稱將嚴格控制碳排放。所謂的「綠色」,意思就是一帶一路投資和貸款將包含一些環境保護條款。以亞投行的能源投資為例,該機構就表明只投資清潔的項目,這有利水電、太陽能板、風電、高效電網等方面的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可再生能源應用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對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有一定的投資空間。這些地區經常面臨嚴重的電力短缺和城市停電,特別是在夏季,電力需求高於一年中的其他時間,中國太陽能板、水電站正好可填補這一空白。

這次中國的能源投資主要是石油、天然氣和煤電領域,似乎跟一帶一路鼓勵的綠色投資有所落差。不過筆者認為,首先,一帶一路的能源投資並非只針對可再生能源,而是優先投資大型基建項目,因此各種能源項目其實都符合這倡議。當中,修建煤電廠不複雜,回報週期短,很受中國投資者歡迎,而石油天然氣的項目均包含大型基建,甚至附帶道路、碼頭等交通基建,有利能源供應多元化,亦是一帶一路投資特色之一。

綠色經濟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實中,中國不可能一蹴而就。用可再生資源來代替化石能源,在達到此目標之前,有一個長達二三十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中國需要在煤和可再生能源之間尋找一種替代能源。

的確,中國近年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更於2016年簽署巴黎協議後,名義上承擔起推動綠色能源、低碳經濟、環境治理等領域的任務,一帶一路的可再生能源曾一度成為熱門話題。然而,中國和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一樣,非常依賴化石能源。以中國為例,中國是最大的電力消費國之一,估計僅在2017年就已經使用了大約6.5萬億千瓦時,煤炭在其發電結構的比重超過六成,可再生能源只有約四分之一。不過,中國長久面臨霧霾等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因此致力追求更清潔的發展模式。 為實現這一轉變,中國正在逐步關閉煤電站和改造燃煤工業,計劃到2050年可能把清潔能源的發電比重提升到六成左右

綠色經濟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實中,中國不可能一蹴而就。用可再生資源來代替化石能源,在達到此目標之前,有一個長達二三十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中國需要在煤和可再生能源之間尋找一種替代能源。

這一替代能源將是天然氣,因為它比煤更清潔,同時比可再生能源更容易使用。目前,中國是世界天然氣消費大國,天然氣在中國能源結構里比例佔6.3%。2017年中國大力推行煤改氣政策,旨在通過替代天然氣來降低煤炭使用量,以改善空氣質量。天然氣需缺超預期,所以中國天然氣發展速度很快,2017年天然氣消費增長15%天然氣進口增長28%。由於中國非常依賴進口天然氣,中東非洲天然氣的流入有助於中國滿足能源需求,多元化進口渠道,穩定中國的整體消費結構,同時天然氣又是一種主要的清潔能源,有助中國推進煤改氣,改善霧霾情況。

中美貿易戰下的一帶一路能源戰

中國進口天然氣主要分為管線運送的天然氣和船運的液化天然氣(LNG),前者主要來自俄羅斯和中亞,後者則是卡塔爾、澳洲、印尼等地。 圖為2018年1月15日,運送液化天然氣的澳洲「南十字號」,停泊在中國洋口港。
中國進口天然氣主要分為管線運送的天然氣和船運的液化天然氣(LNG),前者主要來自俄羅斯和中亞,後者則是卡塔爾、澳洲、印尼等地。 圖為2018年1月15日,運送液化天然氣的澳洲「南十字號」,停泊在中國洋口港。

如果視一帶一路的油氣投資為中國分散供應風險的做法,那麼對中美貿易戰也有一定的影響。在能源上,中國和美國是天然的能源貿易夥伴,中國近年天然氣需求大增,而美國則致力成為天然氣出口大國,雙方的天然氣貿易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中國進口天然氣主要分為管線運送的天然氣和船運的液化天然氣(LNG),前者主要來自俄羅斯和中亞,後者則是卡塔爾、澳洲、印尼等地。中國氣源充足,算進口排名的話,美國排在以上供應國之後。但美國天然氣非常有優勢,首先美國氣價加上運輸費用,並不比俄羅斯天然氣貴,LNG亦比管氣靈活,長遠來說非常有競爭力,卡塔爾、澳洲的LNG本身因為亞洲溢價而非常昂貴,亦有本土日益增加的需求壓力,這些都把中美在天然氣貿易上拉得更近。在2017年,根據國際能源貿易中心的數據,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天然氣已占美國所有能源貿易的6%,對中國來說亦是重要供應方之一。

不過,美國中美貿易戰爆發後,中美能源公司很緊張中美天然氣貿易的前景,雙方各有對策。在中美貿易戰裏,中國情況很被動,為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針對中國徵收的關稅,中國政府宣布將對新的美國關稅進行報復,引入相同規模和實力的對策。8月2日,美國繼續向北京施壓,追加總值2,000億美元的關稅,中國隨後用600億美元關稅回敬美國,就數量而言,中國報復性關稅不太可能與美國相匹敵,外交姿態多於實質作用,但值得關注是,中國這次的關稅目標鎖定在美國能源出口上,如煤炭、原油和天然氣,有分析指這可能會對特朗普的油氣大計劃蒙上一道陰影。

能源貿易角度來說,中國針對美國能源出口關稅,並不會帶來中興集團那致命程度的衝擊,可是中國作為消費國,在低碳轉型路上,未來發電供暖都非常依賴天然氣,普通老百姓將為天然氣付出更高價格。

特朗普上任後提出「美國能源優勢」 的新概念,主要是配合「美國優先」的政策,大力發展美國天然氣產業, 減少進口石油,增加出口油氣資源,令美國成為天然氣出口大國。在頁岩氣革命推動下,美國油氣產量和出口能力大幅增長,到2020年甚至可能成為淨能源出口國。長遠來說,有助美國擺脫從不穩定的中東產油地區,轉而跟穩定的進口國建立關係,加強美國的區域影響力。

中美的能源貿易如此緊密,中國如果對美國天然氣徵收關稅,不僅可以打擊美國從天然氣貿易獲得的利潤,更可以打擊美國天然氣長遠發展。目前美國大力發展天然氣產業,未來幾年會作出更多投資來建立液化天然氣出口設施,所以會加大對亞洲消費國的依賴。當然,美國面對關稅,亦可以把天然氣出口到其他地方,美國近年已經大力拉攏日本、南韓、甚至歐洲購買美國LNG,畢竟中國只是其中一個市場。

中國開始進口美國天然氣時,已經考量過會否過份依賴美國天然氣的問題,所以在進口美國天然氣的同時,亦積極從其他生產國進口天然氣,現在阿聯酋的油氣合作正是其中之一。因此,從能源貿易角度來說,中國針對美國能源出口關稅,並不會帶來中興集團那致命程度的衝擊,可是中國作為消費國,在低碳轉型路上,未來發電供暖都非常依賴天然氣,普通老百姓將為天然氣付出更高價格。

能源投資和國際政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帶一路無疑加速了歐亞能源合作。習近平出訪中東非洲,簽下巨額能源大單,具體能有多大影響力,還要看項目的落實進度。能源項目週期一般比較長,由施工到營運可長達數年到甚至十多年,非馬上見效,風險亦很多。再者,這些項目並非單向投資或者「送禮」,而是多方參與的合作,各國各自有所盤算。 一帶一路能源投資有助我們了解中國乃至歐亞大陸各國在大環境中經濟發展的思路,但不宜過份吹捧當中機遇。

(余家豪,哈佛肯尼迪學院能源地緣政治項目研究員)

註:參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China’s Worldwide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5) 74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使用天然气取代煤炭只能称为低污染转型,不能算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