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堅持自由放任主義的新首相卓慧思,能否帶領英國走出困境?

專業知識從來不是成爲黨魁的必要條件,路線選擇、時機把握和政治手腕才是。在這方面,卓慧思的實力不容小覷。
2022年6月14日,英國倫敦,時任英國外相卓慧思在內閣會議後步離唐寧街10號首相府。

「我有信心與大家一同挺過這場風暴」——這是英國新任首相卓慧思(Liz Truss)在9月6日的就職講話中對英國人民的鄭重表態。一天前,她剛剛在保守黨的黨內角逐中贏得黨魁一職,隨後獲得女王任命,成爲英國歷史上第三位女性首相。多年來,她挺過了一場接一場的黨內風暴,最終攀上政治生涯的頂峰。但面對脫歐、疫情的持續影響和生活成本危機帶來的巨大挑戰,卓慧思能否阻止英國經濟陷入衰退並帶領英國人「一同挺過風暴」,則仍未可知。

至少,面對2025年1月的大選最後期限,留給她施展拳腳的時間已然不多。

柳暗花明的從政之路

卓慧思1975年出生於牛津,父親是數學教授,父母皆爲「左翼」人士。1993年,她考入牛津大學,攻讀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PPE)專業,期間先是加入了中偏左的自由民主黨,公開呼籲廢除君主制,後來立場逐漸右傾,改投保守黨。

2001年,卓慧思首次參選下議院議員,因所在選區的工黨佔據絕對優勢而敗選。2005年,她再次參選,這次的選區相對搖擺,難度略低,但她仍以微弱劣勢敗北。沒有靠山的政治素人經歷大都如此,他們只能選擇艱苦選區,若能實現逆轉便有機會獲得中央的青睞,若無法打出一片天地,就只能自生自滅。卓慧思這兩次的表現無功無過,但一時也無法讓她突破瓶頸。

2005年保守黨大選失利後,卡梅倫成爲新黨魁,他旋即啓動了「A名單」(A-List)計劃,旨在從女性、少數族裔、殘疾人和其他弱勢群體中選拔年輕力量,備戰2010年大選。這一方面是爲了改革保守黨,讓它跟上時代節奏,一方面也是爲了堵住批評者的嘴:既然都嘲諷保守黨是老白男的政黨,那我就專挑「出身不佳」的候選人。

這次改革奠定了當下保守黨高層人物的「成色」。同二十年前相比,黨內的少數族裔議員從0上升到了22位,其中不成比例地有6位進入了新內閣,四大要職(首相、財政大臣、內政大臣、外交大臣)更是史無前例地沒有白人男性擔任。但這屆內閣也是二十年來私立學校畢業生比例最高(70%,布萊爾時代爲30%,而全英國僅有7%的人畢業於私立學校)、立場最偏向自由放任主義的。閣員的面孔是多元化了,但這能否帶來利益代表的多元化?來自弱勢群體的政治人物能否真正爲弱勢群體發聲?保守黨自家這套「身份政治」牌恐有表裏不一之嫌。

藉着卡梅倫的東風,卓慧思入選了「A名單」,但2006年有媒體爆料她與黨部派來的「導師」發生婚外情,使她的聲譽大受打擊。直到2009年,她才重新冒頭,獲得諾福克西南選區(South West Norfolk)的保守黨候選人資格。這裏是保守黨最安全的選區之一,只要成爲候選人,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躺贏」。

然而,中央改革派大規模空降候選人的做法引起了地方守舊派的強烈反對,右翼媒體甚至把「A名單」裏的女性貶低爲「卡梅倫的小可愛們」(Cameron’s cuties)。基層的第一槍就打向了卓慧思。當地黨部再次翻出她的婚外情醜聞,要求取消她的參選資格。卡梅倫也很清楚,卓慧思一旦倒下,接下來的目標就是「A名單」上的其他候選人,一旦形成骨牌效應,他苦心謀劃的保守黨改革計劃就會受到重挫。爲此,保守黨高層出動多位大佬輪番遊說,卡梅倫甚至親自向基層致歉並懇請他們接受卓慧思,最終保住了她的候選人資格。卓慧思也順利在2010年的大選中「躺贏」成爲議員,並於2014年晉升內閣成員。

正是因爲這段經歷,卓慧思的個人能力常常受到質疑。批評者笑稱她的議員和內閣席位全靠學長保薦(卡梅倫比卓慧思年長9歲,同樣畢業於牛津大學PPE專業)。卓慧思的公共形象確實不出衆,演說能力尤其堪憂。她在2014年黨代會上發言時一本正經地說「英國三分之二的芝士要靠進口,這是個恥辱」以及「12月,我要去北京爲豬肉市場剪綵」然後咧嘴憨笑,等待聽衆鼓掌的「名場面」時不時就被人拿出來調侃。今年初她以外交大臣身份訪俄,將俄羅斯的拉斯托夫州和沃羅涅日州當成烏克蘭領土,更是令人詬病她的專業知識。

2022年8月5日,英國伊斯特本,競逐保守黨黨魁一職的卓慧思在一場競選活動中回答現場人士提問。
2022年8月5日,英國伊斯特本,競逐保守黨黨魁一職的卓慧思在一場競選活動中回答現場人士提問。

不過,專業知識從來不是成爲黨魁的必要條件,路線選擇、時機把握和政治手腕才是。在這方面,卓慧思的實力不容小覷。媒體常常把她和「鐵娘子」之類的描述聯繫在一起,她自己也樂於cosplay戴卓爾夫人,但其實她更像「鐵風雞」(weathercock,歐洲建築上常見的公雞形狀的風向標),在原則問題上擅長見風使舵。

卓慧思曾是堅定的「留歐派」,脫歐公投後,她立刻180度大轉彎,轉爲脫歐搖旗吶喊,並積極倒向約翰遜。過去六年中,保守黨三次換相,內閣成員的來去如走馬燈一般,卓慧思是唯一一位始終在內閣任職,並至今留任的議員,堪稱最強生存者。2021年9月,她被任命爲外交大臣,並開始廣泛聯絡黨內議員。此時不僅是她,所有政治嗅覺靈敏的人都察覺到,一場新的黨魁之爭正在醞釀之中。

成也約翰遜,敗也約翰遜

在2019年的大選中,約翰遜領導保守黨取得了30年來最好的成績,這使他能夠力壓黨內反對派,快速推進脫歐進程。但2021年末「派對門」醜聞曝光後,約翰遜因知法犯法、縱容下屬並屢次撒謊,支持率跌入谷底,連帶保守黨的支持率也大幅下跌,被工黨反超。

在最近幾場議員補選和地方選舉中,保守黨均告失利。儘管在俄烏戰爭中的強硬立場爲他挽回了些許民意,但已於事無補。更要命的是,約翰遜在英格蘭北部「紅牆」區的支持率也出現了崩塌。這些地區原本是工黨的重要票倉,因脫歐情緒高漲,工黨對此問題又態度曖昧,引得大量選民在2019年倒戈保守黨。可以說,是他們把約翰遜抬進了首相府。失掉「紅牆」,下屆大選的難度將大大增加。

不過,民調顯示選民的主要怨氣是針對約翰遜個人,因此保守黨內形成了一股強烈的聲音,那就是約翰遜不能領導他們進入2024年的大選,他成爲棄子只是時間問題,且宜早不宜遲,否則繼任者沒有足夠的時間挽回民意。2022年6月,黨內反對派掀起了對他的不信任投票,約翰遜雖涉險過關,但已奄奄一息。到了月底,副黨鞭平徹(Chris Pincher)的性騷擾醜聞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這件事上,約翰遜確有失察之過,但嚴重程度遠不及「派對門」,無怪乎他在辭職演說中感慨:「在威斯敏斯特(即英國議會),群體的力量是強大的,他們一旦動起來,就勢不可擋。」約翰遜再強硬,也無法與大勢抗衡。

後來居上入主唐寧街10號

機會就在眼前,只要當選黨魁,就能依照慣例成爲下屆首相。但卓慧思並非一開始就衆望所歸。根據7月初的民調,她在保守黨黨員中的支持率僅居第四,落後於防務大臣華萊士(Ben Wallace)、印度裔的財政大臣蘇納克(Rishi Sunak)和貿易政策大臣莫當特(Penny Mordaunt)。這三人中,華萊士「機智」地選擇了不參選,蘇納克則在議員內部的五輪初選中始終領跑,最終獲得137名議員支持。莫當特票數一開始高於卓慧思,但因其支持「變性」群體的權益,被右翼媒體口誅筆伐,在最後一輪投票中被卓慧思以113票比105票反超。

贏得議員初選的蘇納克似乎志在必得,但很多評論家當時就指出,無論是莫當特還是卓慧思,都能在最終的黨員投票環節中獲勝,原因有二:一是蘇納克作爲約翰遜內閣的核心成員,卻反過來大力批評甚至背叛約翰遜。正是他以內閣二把手的身份發難辭職,才引發了保守黨議員的逼宮浪潮。他又是所有人裏第一個宣布參選黨魁的。其他人還沒動作,他已經迅速發布了製作精良的競選視頻,這一切做得太刻意了。在不少基層黨員,特別是約翰遜的支持者眼中,蘇納克成了那個蓄謀已久、背刺領袖的野心家。

相比之下,逼宮大戲上演時,卓慧思遠在印尼開會,沒有參與跡象,她的競選團隊最晚成立,她一開始的表現甚至有些笨拙,這種笨拙反倒成了「老實」的表現,加上卓慧思雖然也是核心閣員,但自始至終拒絕批評約翰遜,爲她贏得了約翰遜支持者的青睞。蘇納克千算萬算,偏偏忘了要「借刀殺人」,而不是成爲別人手中的刀。

2019年10月22日,英國倫敦,時任國際貿易大臣卓慧思(左)與時任財政部首席秘書蘇納克(中)在內閣會議後步離唐寧街10號首相府。
2019年10月22日,英國倫敦,時任國際貿易大臣卓慧思(左)與時任財政部首席秘書蘇納克(中)在內閣會議後步離唐寧街10號首相府。

第二個原因是政策取向。所有候選人都支持經濟自由化和去監管,但只有蘇納克主張加稅。他擔任財政大臣已有兩年,最出名的政策是在疫情期間向受影響的個人和企業大派補貼。2021年生活成本危機爆發後,他又力主推進加稅和對能源開採企業開徵「暴利稅」。既然這些全是自己任內提出的方針政策,現在也只能一條路走到底。他強調,相比減稅,這是一條更艱難但正確的道路。若是在大選中,這套方案其實很有機會獲得民衆支持,可惜這次是黨內選舉,蘇納克面對的不是全國選民,甚至不是保守黨的支持者,而是人數不到20萬的保守黨註冊黨員。他們大多是生活在英格蘭東南部小城鎮裏的中老年白人高收入人士,對生活成本危機的感知較小。對他們而言,卓慧思口中的減稅才是悅耳的天籟之聲。

這樣看來,卓慧思最終勝選確實不令人意外。令人意外的是她本該贏得更多。在保守黨過去四屆的黨魁選舉中,獲勝者要麼票數達到三分之二多數,要麼在競爭者退出的情況下直接當選。卓慧思57%的得票率未免有些難看,這反映出基層對她的能力始終存有疑慮。YouGov的民調更是顯示,67%的受訪者對卓慧思處理生活成本危機的能力缺乏信心。在沒有大選民意授權的情況下,卓慧思無疑是近年來黨內黨外民意基礎最弱的首相,政策掣肘更多,容錯空間更小。

不過,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任命卓慧思爲首相後的9月8日就與世長辭,英國進入爲期十天的國喪期,議會休會,這爲卓慧思贏得了更多時間來敲定新政的具體內容。國喪轉移了民衆的注意力,「旗杆效應」意味着民衆短期內可能會對卓慧思更加寬容。約翰遜的看守內閣在過去兩個月裏也「盡職盡責」地沒有推出任何紓困計劃,畢竟所有的鍋都要前朝來背,大禮包要交給新首相派發。

三位首相,三套路線

卓慧思與前兩位首相明顯的不同之處在於她(至少現在)更堅持純粹的自由放任主義。文翠珊也曾是留歐派,但她把脫歐公投的結果理解爲被全球化進程拋棄的底層民衆的憤怒抗議,承諾遵循「一國保守主義」(one-nation conservatism)路線,在承認現有階層分化和既得利益的基礎上,繼續通過福利國家等形式幫助弱勢群體,以緩解社會中的不公正和貧富分化。

約翰遜也有類似的表態。他深知「紅牆」區工黨選民的選票是「借來」的,總要有所表示,因此上台後推出「拉平」(levelling-up)計劃,大談振興英格蘭北部經濟,減少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差異,雖然始終是口惠而實不至,但至少表面功夫做到了。在整體經濟政策上,他和蘇納克沒有束縛於教條,而是秉承靈活實用的原則,無論是疫情期間的大補貼還是加稅或者開徵「暴利稅」,都不是傳統的保守黨政策,反而更接近工黨的主張。

相比之下,卓慧思的口號就相當簡單粗暴了,用三個關鍵詞就可以概括:減稅、自由市場、個人責任(換言之就是國家不負責兜底)。在她看來,保守黨2019年之所以勝選,不過是因爲選民回歸了保守主義傳統,英國近年來的經濟困難,也和社會不平等的加劇沒有關係,反而是因爲政府的政策太過偏重財富再分配,追求平等,不注重增長造成的。刺激經濟增長的最佳手段是減稅。新政的大方向自然是以減稅促增長。

新政大禮包發給誰?

英國當前的頭號難題是高通脹引發的生活成本危機。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能源價格飆升,這很大程度上是俄烏衝突造成的。儘管英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度很低,但對天然氣的總體依賴度卻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

英國有40%的電力來自天然氣,85%的家庭使用天然氣供暖。在德國,只有15%的電力來自天然氣,使用天然氣取暖的家庭低於50%。因此,英國居民面臨的能源價格上漲也遠高於其他歐洲國家。根據能源監管部門Ofgem的估算,2021年底一個典型英國家庭一年的電費和氣費合計約1,277英鎊,今年4月後上升到1,971英鎊。如果政府不進行干預,10月後這個數字將攀升到令人咂舌的3,549英鎊,不僅會有很多低收入家庭難以過冬,高額的能源成本還會導致大量企業停產倒閉。

2022年1月6日,英國倫敦,水蒸氣從排屋的中央暖氣系統的煙囪排出。英國當前的頭號難題是高通脹引發的生活成本危機。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能源價格飆升。
2022年1月6日,英國倫敦,水蒸氣從排屋的中央暖氣系統的煙囪排出。英國當前的頭號難題是高通脹引發的生活成本危機。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能源價格飆升。

卓慧思新政的具體細節尚未公布,但預計其核心內容是降低個人所得稅,降低企業稅,取消五月通過的向能源開採企業徵收的「暴利稅」以及凍結能源價格上限。限價後,典型英國家庭的能源賬單將維持在2,500英鎊上下。限價其實是效仿工黨的方案,但「作業」只抄了一半。工黨主張再向能源開採企業徵收更多的「暴利稅」以填補價格缺口,卓慧思的方案則是由政府舉債買單,花費從1,000億英鎊起跳。

這到底是誰補貼誰呢?能源開採的成本並沒有增加,只是戰爭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暫時短缺讓能源企業有機會大發橫財,預計這些企業將因此獲得1,700億英鎊的超額利潤。工黨要求對這部分利潤徵收「暴利稅」,貼補給普通英國家庭,並以此遏制投機。自由放任主義者則說:漲價是自由市場中供求關係變化的正常結果,一個願買,一個願賣。他們當然也明白,這樣下去經濟勢必崩潰,但政府即使出手干預,也不能影響企業「正常」獲利。價格缺口只能由英國消費者和政府債務共同承擔。政府債務又會在未來幾十年中以賦稅的形式轉嫁給所有納稅人。能源企業1,700億英鎊的超額利潤是1便士都不能少的。不僅如此,還要取消以前的「暴利稅」,再額外給企業減稅,讓他們賺取更多的利潤,這樣它們才會加大投資,經濟才會增長。

「鐵風雞」會再次調頭嗎?

卓慧思減稅、限價和舉債的方案多少有點對賭的成分,也就是賭天然氣價格會在不久的未來回歸正常水平。賭贏了,政府的新增債務就是一次性的,和疫情大補帖花費的600億到700億英鎊一樣,可以在未來的任期裏慢慢償還;賭輸了,爛攤子可以丟給反對黨,保守黨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至少已經落袋爲安,拿到了短期利益。

無論哪種情況,這套方案能否實施下去仍是未知。同2008年的金融危機前相比,英國國債與GDP的比值已經從35%左右上升到100%左右,雖然在發達經濟體中並不算離譜,還有增加空間,但新政所需的1,000億英鎊只是起跳數字。刨去能源補貼,國家財政收入會隨着減稅而減少。在超過10%的高通脹率下,財政支出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首先,承諾的軍費增加不能改;其次,養老金有「三重保險」機制,每年增幅不低於CPI指數,也不能改;最後,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部門在保守黨歷年的緊縮政策下早已捉襟見肘,接近負載極限,如果這些部門的預算增長不跟上通脹速度,就會出現實質性的支出下降和工資下降,公共服務質量也會隨之下滑,引發選民不滿。公共部門最近已經出現了多次罷工,繼續減少公共開支,年底全國可能會上演大規模罷工潮。但增加開支,又是一筆不菲的費用,所有這些加起來,所需的資金可能會遠遠高於1,000億英鎊,以至於突破保守黨傳統上可靠、謹慎的財政政策紅線。

9月6日卓慧思當選後,市場已經釋出一些不太樂觀的信號:英鎊對美元貶值至37年來的最低點,英國國債收益率暴漲,繼續推高英國的舉債成本。畢竟,高評級的國債很多,投資者不一定非要購買英國國債。

卓慧思的競爭對手蘇納克曾經質疑減稅看似簡單,實際上並不一定能帶來增長,因爲英國的營商環境、投資准入等因素對投資的影響更大。相反,若不注意減稅帶來的弊端,很可能會加重通貨膨脹,使問題更難解決。一種可能的場景是:卓慧思面對保守黨黨員時可以大談特談減稅,但執政後,她很快會發現減稅這條路走不通。這時,她是會不顧2025年的大選前景將黨內右派青睞的自由放任主義政策堅持到底呢,還是會再次扮演「鐵風雞」的角色,轉而擁抱加稅和增加公共開支的路線呢?

下一顆定時炸彈

無論是卓慧思還是蘇納克,在爭論減稅加稅哪個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時都刻意迴避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最近五年英國的經濟頹勢主要是脫歐造成的。投資需要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貿易需要儘可能少的壁壘和儘可能的低交易成本,脫歐進程對這兩點的破壞極大。

脫歐後,英國的出口總額和貿易總量出現了大規模下滑,投資額從脫歐公投後就停滯不前,增幅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只談減稅加稅,不談脫歐,如同討論一位垂危病人是該喝水還是吃該糖才能滿血復活。

早在2016年,卓慧思本人就提出過警告:脫歐將把英國經濟拖入「失去的十年」。但她現在不講這話了。不光是她,整個保守黨面對脫歐問題時擺出的都是「鴕鳥」姿態,不承認脫歐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不願意去觸碰這些議題。然而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並不會因此消失,它還在持續發酵,甚至有可能暴雷。這顆定時炸彈就是北愛爾蘭。

2022年9月8日,英國倫敦,一名女子在西敏橋上走過。
2022年9月8日,英國倫敦,一名女子在西敏橋上走過。

根據脫歐協議中的「北愛爾蘭議定書」,北愛地區留在歐洲單一市場內。爲防止破壞脆弱的北愛和平進程,需要避免在與愛爾蘭共和國的邊境線上設置哨所,因此所有從英國本島運往北愛的商品必須在上岸港口接受歐盟的邊檢。這引起了英國國內「統派」,特別是北愛民主統一黨(DUP)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爲這一安排會弱化北愛和英國本島的聯繫,助長分裂主義勢力。

果不其然,在今年五月的北愛地方選舉中,親愛爾蘭的新芬黨獲得多數,北愛一個世紀以來首次由非統派執政。DUP藉此機會大做文章,表示「北愛議定書」不改,就抵制新議會,導致北愛地方議會至今無法運作。

重重壓力下,英方提出,所有經北愛發往歐盟的商品走紅色通道,接受歐盟檢查,所有最終目的地爲北愛的商品走綠色通道,取消檢查。但英歐雙方多輪談判仍未達成協議。六月,時任外交大臣的卓慧思向下議院提交《北愛議定書法案》,內容包括允許英國單方面修改「北愛議定書」,並在這個問題賦予政府閣員更大的專斷權。法案很快在下議院通過。歐盟則表示,若英國單方面撕毀「北愛議定書」,就是公開違反國際條約,將採取法律手段並進行其他報復,如增加關稅乃至經濟制裁。衝突還會嚴重影響英國與愛爾蘭共和國的關係,造成的政治衝擊會進一步激化北愛內部矛盾,危及脆弱的北愛和平進程。

不僅是歐盟,英國上議院的多名議員也對這一公然允許英國違反國際條約的法案提出異議。十月議會復會後,勢必對這個問題展開激烈攻防。在歐盟、愛爾蘭、北愛和上議院的反對聲音中找到一條折衷路線,將是卓慧思在生活成本危機以外最大的政治挑戰之一。若一味強推自己提出的法案,甚至單方面撕毀「北愛議定書」,勢必引發連鎖反應,加劇貿易衝突,倒時再怎麼減稅,恐怕也難保經濟增長了。

妥善處理所有這些問題,需要的不僅是「鐵娘子」般的意志和「鐵風雞」般的靈活身段,更需要「女超人」一般的行動力和政治智慧。卓慧思能否做到,我們拭目以待。

讀者評論 4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很优秀的文章,感谢作者。端上现在有这个水平的文章很少了,希望端重振雄风……

  2. 想問支持脫歐的人,你們預期的益處有實現嗎?

  3. 北爱DUP选输和他们自己的烂政策有更大关系 不想着帮助生活成本危机和nhs 天天就是炒作英爱主权议题 很多的票都跑到中间派的Alliance party或者是更极端的小党了 新芬其实没有大赢 但是新芬的领导人顺民意 讲的都是生活成本危机

  4. 一天前,她剛剛在保守黨的黨內角逐中贏得黨魁一職,隨後獲得女王任命,成爲英國*曆史上*第三位女性首相。
    應該是歷史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