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是全球代孕產業系列的第五篇,繼上一篇討論孕母的報導後,我們繼續從公衛、社會學和法律角度討論代孕與身體自主權、商品化、立法等問題的關係。兩位對談學者中,一位有豐富的田野研究經驗,能帶來中國地下孕母的群像,一位有醫學與法律角度的省思,在商業和利他代孕的比對中看如何保護孕母。對談的落腳點是如何保護孕母的脆弱與自由。
自1976年美國出現第一份代孕合同至今,不足50年間,商業代孕已成為一個橫跨全球不同地區的規模化產業(參見系列第一篇:代孕:一條橫跨全球的生命產業鏈)。在靈活性和逐利的驅使下,這條產業鏈又隨著戰爭、地域代孕政策變化等,不斷發生著跨國流動,流向那些政策更寬鬆或灰色、醫療費用更低廉的地區。
起初,我們設想組織一次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學科背景的交談,但在對談中,我們逐漸意識到,縱然「代孕」作為一種產業,可以隨資本和需求的流動迅速擴張轉移,但拆解代孕卻需要放入每一個本地的制度與文化背景之中——人們對於「孕育」的理解不同,女性的處境不同,人的處境不同。
研究者接觸到的中國大陸地下代理孕母們有著怎樣的故事?法理與倫理如何定義「身體自主權」?金錢出現在哪一環,又與產業鏈上的元素如何交織?有「完美的」代孕合約嗎?理想中的「生殖正義(reproductive justice)」可以如何實現?
兩位對談學者是雷文玫和李在洲。雷文玫是台灣陽明交大的醫學系醫學人文暨教育學科及公衛所政策法律組副教授,主要教學對象是醫學生。李在洲是劍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是生育和性別社會學。
對談時,雷文玫不斷提到「要放入具體的文化脈絡中」,李在洲也強調看到個體故事中交織的紋理。在討論是否應該禁止的同時,我們也希望能留一個空間給已經發生,給那些個人情況複雜的代孕媽媽們。對於她們來說,污名和憐憫,或許都不是答案。
以下為對談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