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開箱私藏 3】每天自我懷疑的編輯-李慧筠的新聞地圖

一起開箱編輯的私藏報導與專題,探索背後的故事!

【開箱私藏 3】每天自我懷疑的編輯-李慧筠的新聞地圖
📚
歡迎來到「端編輯部的私人收藏 Show」!在這裡,編輯與記者將分享他們的「私人收藏」——那些在創作路上啟發思考、觸動情感或改變觀點的報導與專題。本篇為編輯李慧筠的收藏,邀請你一起探索、在評論區留言,與編輯討論報導背後的脈絡與判斷。

關於編輯-李慧筠

讀者們好,我是關注香港議題的記者和編輯李慧筠。

舊讀者可能發現,近年我從記者轉為編輯,退後一步,不太常出現。位置不同了,不變的是我每天仍然在自我懷疑。仍然被各種深刻的人間敘事所吸引和觸動。

 

本次活動分享的「新聞地圖」主題-歷變之後

小時候晚上,電視台會播放一套生態紀錄片《變變變生命力》。前面三個變字,後面搭配生命力,以前只覺得讀起來很好玩,現在想來有其命名的道理。如果只看見變,卻看不見其中的適應和生長,我們是無法書寫那源遠流長的人心和故事的。

這張新聞地圖是我在編輯工作中自我懷疑時,經常重讀的一些關於變化、劫難和韌性的報導。它們描繪了綿長時間蘊釀的圖景,或是一趟沒有盡頭的內心旅程,刻錄了人如何消化、如何敘述、如何重生。歷變無法逆轉,但之後仍然有自定義的可能。


香港的變化,於我而言是最為切身。「香港十年」的專題系列以七篇報導、評論和互動專頁,重訪了這十年來的起伏。系列想要了解的不只是過去,而是這些變化,將會對個體的現在和未來衍生怎樣的影響?

變與不變 香港十年」的特製頁面,用影像和文字帶讀者走過十年的時間,交出一則對香港社會變化的總結。不同於日常新聞的暴烈,大事微觀,閱讀這個頁面,你可以看見年輕面容下的隱藏氣息,以及其時仍然未揭示的種種結果。

有時讀到網上的人在討論放下與 move on。有些人認為做到前者才能做到後者,有人認為兩者並不關聯。能不能不時回望,一邊前進?我覺得當駐足躊躇、在每天的工作中自我懷疑的時候,回到過去漫遊,也可以是一個重新發現的過程。

2021年,我訪問了在傳媒動盪中集體請辭的有線中國組,寫過一篇「專訪有線中國組:三代記者,十九載悲喜,一種失落的情懷」。失去了最珍惜的工作崗位,當時的他們雄心壯志,仍有話要說,所以最後段落的標題命為「開端」。儘管五年過去,這些嘗試又一再被衝擊,但那些屬於當刻的掙扎和堅韌,現在讀來仍然擲地有聲。

記得在那寒冷天寫有線中國組專訪時,我經常重讀的是另一篇記錄中國調查記者的報導:「刺耳的聲音不見了?中國調查報導的冬天」。那些調查記者的黃金年代,遭逢變天,有些人在愈發收緊的空間選擇離開,有些決定投奔香港——這些故事,寫於有線中國組請辭的六年前。

報導的結尾段落標題是「救贖」,講述有人繼續專注做調查報導。「這是一個很小的人群,就像是電影《泰坦尼克號》裏的樂團演奏家,在即將傾覆的甲板上專注演奏。」

好像總是在述說風暴中心的故事,不如把鏡頭拉遠一點,去香港的無人島。風物文章「香港「無人島」與唯一的人:一整夜,島該是吹得鬼哭狼嚎」寫的是周公島,也是82歲島主林志毅的命。從大陸偷渡到香港,辦報工作使他病痛纏身,最終隱居島上,成了島的唯一說書人。島看著歷史的轉變,見證幾代人的野心與失落,靜默不語,而島上前人留給他的遺言,是「低調。可能保得住就保住,可以守得幾耐就幾耐(守得多久就多久)。」

最後一篇,我想分享「大雪過後,歸來的人」。兩名台灣青年相伴尼泊爾登山遭遇山難,19歲的劉宸君身故,報導採訪倖存者梁聖岳及親友、救援人士,還原這47天的故事。

故事分為三章:歷劫、進山、重生。屏著氣息讀完前面沉重的內容,直到最後一章「重生」的最後一節,梁聖岳跟記者說找到了一份在森林保護區的樹木調查員工作,每天要走來回一小時的山路,量68棵樹,住在研究中心宿舍。記者回說,聽起來不錯。

所有報導總得需要一個結尾。有無可逆轉的,但那之後的,仍在行進的,人的韌性或發想,卻從不會劃上句號。


以上是編輯的新聞地圖私藏開箱Show,如果你也對編輯分享的主題產生共鳴,歡迎按下收藏鍵,開始建立專屬你的新聞地圖!

💡還有什麼想問編輯的嗎?
歡迎在本篇評論區留言交流,與編輯一起討論報導背後的脈絡與判斷!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