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長篇現場:跨國代孕的代價,在她們身上

是「明買明賣」,還是人口販賣?當一切崩解,第一個被拋棄的,就是為中國人生孩子的「天使媽媽」們。

長篇現場:跨國代孕的代價,在她們身上
🏝️
歡迎來到對話之島系列文章!本篇文章的編輯或記者將在評論區留言互動,與讀者交流新聞背後故事。歡迎在評論區提出提問與回饋,開啟與記者、編輯的對話。
編者按:讀者好,我是這篇文章的編輯,端傳媒總編輯陳婉容。

2022年烏克蘭戰爭後,跨國代孕產業鏈從烏克蘭遷移至位於高加索的格魯吉亞。對無法在本國合法代孕的中國委託父母而言,格魯吉亞成了「可操作」的選項;對來自烏克蘭﹑俄羅斯與中亞的單親﹑低薪女性而言,代孕報酬則像是一條穿越貧困與負債的「捷徑」。

在上一篇格魯吉亞代孕報道中,一名中國「奶爸」對端傳媒資深記者龔玨說,跨國代孕可能有剝削的成分,但並沒有任何強迫因素在其中,因為代孕母親自覺決定把自己的身體給誰使用、如何使用,本質上和上班換取報酬沒有區別。但這種看似中性的市場語言,往往遮蔽了風險如何沿着階級與性別被外包,也忽略了代孕隨產業化而來的黑暗面。

今年春天,龔玨在格魯吉亞,追訪記錄數十名孕母在冬天斷炊、術後感染、被迫流離失所的經歷;也拆解流水般的產業鏈如何讓孕母在關鍵節點失去保障:合同沒有保護她們的權益,公證與醫療環節馬虎隨便,權力牢牢握在中介與委託方手中。一位人權律師據此推動以「人口販運」框架立案,個別負責人其後被捕,但更大的責任鏈條——中介、診所、跨境辦證、各國領事政策與監管真空——仍然以弱勢國家女性為成本運作著。

在這篇長篇現場中,我們把代孕報道的焦點,重新放到這些女性身上。在操控產業語言的人口中,她們貪財﹑無知,懶惰﹑消極,但正如龔玨在上篇報道裡寫的:「她們中的許多恰恰是這種刻板印象的反面。」生存的壓力與對家庭的責任感,逼著她們離鄉別井,到異鄉懷上俄羅斯人﹑中國人的孩子;但貧窮與不幸,卻也無法抹殺她們的夢想﹑智慧,對生活的抱負,和對抗不公的勇氣。

本文是全球代孕產業的第四篇,歡迎閱讀已刊發的報道。未來我們還會刊出一篇格魯吉亞代孕產業的解釋性報道,一篇公衛/法律學者和社會學者的對談,以及龔玨在格魯吉亞的採訪手記。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