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總編周記:新聞人才孵化器

能證明新聞不新,是做新聞﹑挖新聞令人最爽,最滿足的一件事。

總編周記:新聞人才孵化器
美國大選活動期間,記者在會場採訪。攝:Mark Wilson/Getty Images.
總編周記是一封由端寫給讀者的私人信。端的總編輯會在欄目裡分享編輯點滴、新聞背後的思考,以及日常遇到的挑戰與靈感。

在我們內部的記者圓桌裡(是記者們互相報題﹑評稿﹑交流的會議,氣氛很好,是個人最喜歡開的會),我經常跟記者們說:當記者的責任就是要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問題的專家。這句很契合我一直以來的想法,但原創者並不是我,我應該是從我們的副總編那裡聽來的,而他好像也是聽別的媒體前輩說的。但無論如何,我很喜歡這句話,基本已把它據為己有,甚至我覺得記者應該已聽得耳朵長繭:「她怎麼又說了,沒完沒了」。

這句話的operative words有兩個,一個是「短時間」,一個是「專家」。做新聞當然要快,雖然長線深入的題目是可以規劃,每一篇都可以力臻完美,但本香港人堅持認為「快有快做慢有慢做」──短時間內能盡快切中新聞熱點是重要的,首先要滿足讀者好奇心,其次SEO能帶來新讀者啊!經營一家媒體當然一點不簡單,從靈魂的編輯部到不可或缺的會員受眾運營社媒HR全部都是學問,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端也沒那麼複雜,是讀者在支撐我們,the math is simple。

至於「專家」就需要用一點篇幅解釋了。我們是做深度報道和評論的新聞機構,開端十年來文章以長聞名(個人並不喜歡這個名聲,但重點還是寫得好的話根本沒人在意文章多長),「深度」自然就代表了我們比其他媒體更深入事件的肌理,問比表面事實更深入的問題,探索更多的維度──人的﹑結構的﹑社會的,甚至道德與哲學的。這自然代表我們比絕大部分媒體更接近「專家」。

但我覺得很多人沒搞懂的一點是,「專家」是一種技能,但同時也是一種態度。要做一個能用緊密邏輯解釋世界的storyteller,你要能夠準確地判斷自己知道甚麼,能夠自信地寫甚麼,有哪一些話能說,哪一些話你現在還不敢說。你不需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但知了三分就說三分話,不要說到五分,但也不能只說一分。自信的寫作者才會有願意跟隨你的讀者,而自信不能來自無知(那就叫自大了),必須要來自良好的態度與準確的判斷。

說到短時間內成為專家,應該要介紹一家我很喜歡的美國媒體:Vox。Vox在2014年由三個記者:Ezra Klein﹑Melissa Bell和Matt Yglesias創立,跟端幾乎同期面世,但對比我們,他們的守備範圍也許比較狹窄:他們只做解釋性報道(explanatory journalism),不做專題也不做評論。但Vox厲害的是甚麼?除了三個本來就是著名記者的創辦人(現在Klein在我眼中有點變味了,但不是重點),現在在美國媒體界叫得出名字且正值三﹑四十幾歲「當打」時期的頂尖媒體人,就幾乎都是Vox出身的記者。

為甚麼Vox能成為新聞人才孵化器?我覺得跟他們對記者的要求不無關係。傳統新聞訓練教你找消息源、核實、寫倒金字塔結構,但 Vox 訓練記者理解複雜系統、建構知識結構、用最清晰的邏輯講世界怎樣運作。也就是說,記者在Vox學會的不是報導事件,而是解釋世界(他們的口號就是 Our world, explained)。所以當這些人離開 Vox,去到 《大西洋》、《紐時》﹑《紐約客》、《華郵》,他們往往比同儕更擅長連結技術、政策和文化脈絡,在同一篇故事裡整合敘事與分析,以及在最短篇幅裡寫出最大知識密度──即是,在短時間內成為專家。

這絕不是我一人的意見,有blog主指Vox記者每天和數據編輯、設計師、短片製作人討論表達方式,所以他們比傳統報社出身的記者更懂產品與視覺語言,更懂得把碎片整合成完整故事。在這個世代,信息真的一點都不缺,每天打開手機滿滿的push,你夠無聊的話Instagram或Threads足夠你滑三天三夜不下床。但整理可靠﹑有用﹑對我們的人生有意義(甚至是令我們的人生有意義)的信息,卻是這個世界,尤其是華文世界非常稀缺的技能。新聞記者的悖論,是要不斷挖新聞,但又要不斷證明挖出來的新聞一點不新:看似偶爾的單一事件,問題可能早在十年前或百年前種下,或者和之前報道過的另一件事有一樣的發展脈絡。對於我這種每天都在挖不同東西的狐狸系(參考哲學家Isaiah Berlin的狐狸與刺蝟:「狐狸懂得很多事情,但刺蝟只懂得一個大事情」)來說,能證明新聞不新,是做新聞﹑挖新聞令人最爽,最滿足的一件事。

記者們聚集在以色列邊境附近的一棟建築物屋頂上採訪。攝:Mohammed Abed/AFP via Getty Imagestk

所以,在我們全站及手機App 改版升級後,你會見到有些文章有「解讀」兩個醒目的字在前面:我們把解釋性報道提升成為了一種和專題﹑評論並行的內容模式。端不是被形容為「順便做媒體的科技公司」的Vox;我們媒體的內核和信念不可能改變,但我們絕對可以發展有「端味」的解釋性報道模式和語言。我期待端的解釋性報道能做到及時﹑邏輯結構清楚﹑有獨特的問題意識(記者必須有強烈的好奇心),可以跟數據﹑視覺緊密結合,同時不失去我們的最大優點:深度與故事性。有同事跟我說「很難啊!」我認為覺得難非常好,因為同事正確判斷了我們對內容的高要求。而且我一向喜歡有困難而有意義的東西在前面(但又難又無謂就不好了,我也不是時間太多)。

我期待的是,現在編輯部初出茅蘆的,二十多歲的新世代記者們,終有一天也成為華文世界大家都覺得「厲害」的記者,能從華文視角解釋複雜世界的新聞人。我期待他們在實地的時候,可以帶著問題意識和理論進現場,但仍然觀察入微,能容許眼前的現實改變既有想法並勇於突破;但在沒有現場的另類「新聞現場」,他們還是有做新聞的熱血和冷靜的研究腦,隨時準備將雜亂的信息整理成一張新聞地圖。當然,最大的期許和我對端的期許是一樣的:無論已經做了多久,絕不原地踏步。


【會員端小聚】總編輯引路,帶你探索端的新聞世界

當你第一次打開端,是否曾經被滿頁的深度內容吸引,卻無從下手?或者,你已經在端很久了,好奇端的選題背後有哪些脈絡與判斷?

經過第一週的地圖探索,現在,我想邀請你更深入端的新聞世界。我們即將於11月13日舉辦會員限定的「迎新小聚」,由我作為嚮導,和端的記者、編輯一起帶你從「編輯室的視角」導覽端的內容。

從專題系列「世界的台積電?」「全球代孕產業」,到長期欄目「女人沒有國家?」「異鄉人」等,這場小聚將帶你穿梭端的新聞地圖,看見這些報導如何相互連動,構成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13日(四)20:00 ~ 21:00(UTC+8)
  • 報名連結:點擊報名(報名後將於1-3天內審核,通過後將收到通知)
  • 報名資格:端傳媒會員
  •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2日(三)23:59(UTC+8)為止
  • 注意事項:報名時請務必填寫你的端會員帳號郵箱
  • 分享
    • 端傳媒總編輯 陳婉容
    • 端傳媒記者、編輯

在參加小聚之前,也邀請你點擊這裏,花一分鐘跟我們分享,你最有興趣的新聞議題是甚麼?我們將會根據會員們的填答結果,規劃一場專屬的探索之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陳婉容

陳婉容

端傳媒總編輯

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