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美國前副總統切尼84歲逝世,他開啟的戰爭與反恐遺緒仍影響世界|Whatsnew

他曾一力主導波灣戰爭、伊拉克戰爭與「反恐戰爭」,其事蹟至今仍飽受爭議。

美國前副總統切尼84歲逝世,他開啟的戰爭與反恐遺緒仍影響世界|Whatsnew
2005年11月21日,美國副總統切尼(Dick Cheney)在華盛頓的美國企業研究所發表演說。攝:J. Scott Applewhite/AP/達志影像

美國前副總統切尼(Dick Cheney,錢尼)於11月4日逝世,享壽84歲。他曾是共和黨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小布希/小布什)的副手,其任內擴張職權,被視為「最有權力的副總統」。切尼身為共和黨保守鷹派的代表人物,對出櫃的小女兒卻極為支持,世人引為佳話。但他在副總統任內一力主導波灣戰爭、伊拉克戰爭與「反恐戰爭」,其事蹟至今仍飽受爭議。

切尼的家屬於週二公布其死訊,死因是肺炎與心血管疾病併發症。家屬說,在他離世時,結縭61年的妻子琳恩(Lynne)、女兒莉茲(Liz)、瑪麗(Mary)及其他家人都陪伴在側。聲明中寫道:「數十年來,迪克・切尼為國家服務,曾任白宮幕僚長、懷俄明州國會議員、國防部長,以及美國副總統。我們對他為國家所做的一切,深表無限感激。」

小布殊總統中心也發表悼念:「歷史將會記住他是那一代最傑出的公僕之一:一位愛國者,他在每個職位上都展現出誠信、卓越的智慧與嚴謹的使命感。」小布殊表示,切尼受到五位總統的器重,在國家面臨重大挑戰時期始終是「冷靜而穩定的中流砥柱」,向來堅守信念,將美國人民的自由與安全放在首位。

普遍來說,美國副總統多半負責儀式性任務,最顯著的功能或許還是「指定倖存者」——在總統無法履行任務時代理國家元首職責。儘管副手人選可能在總統大選時吸引不同族群支持,但在大眾眼中的存在感仍然偏低。

然而,對許多美國人民與全球民眾而言,切尼都是一位不容忽略、極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他任內擴張了副總統職權界線而被外界視為「真正的總統」。儘管小布殊更願意稱兩人是夥伴關係,但切尼無疑在外交國防上大大影響了小布殊的政策。

1975年11月4日,美國華盛頓白宮,切尼被提名為白宮幕僚​​長。攝:HB/AP/達志影像

鷹派政治路

切尼的政治生涯始於1969年,當時他在尼克森政府擔任鷹派人物倫斯斐(Donald Rumsfeld)的幕僚。從1970年代起,倫斯斐、切尼與戰略夥伴伍夫維茲(Paul Wolfowitz)被視為美國外交政策「新保守主義」主要推手,主張以先發制人(pre-emptive action)的軍事行動來維護美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1974年,切尼在總統福特(Gerald Ford)任內出任白宮幕僚長,是當時美國政壇最年輕的高階幕僚之一。隨後他當選懷俄明州聯邦眾議員,並在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任內成為共和黨黨鞭。

1989年老布殊上任,切尼擔任國防部長,而在1990年伊拉克強人總統薩達姆(Saddam Hussein,台譯海珊)入侵科威特之後,切尼主張美軍介入,他甚至親自造訪多個阿拉伯國家,爭取他們對美國參戰的支持。雖然當時多位元首都警告,推翻薩達姆政權將導致伊拉克分裂、伊朗坐大,切尼仍十分堅持。他成功說服沙特阿拉伯允許美軍在其國內部署超過50萬名士兵,成為美軍大規模駐紮中東的起點。

而克林頓(Bill Clinton)在1992年擊敗老布殊當選總統後,切尼曾宣布退出政壇數年。但當小布殊於2000年參選總統時,邀請家族關係深厚且經驗豐富的切尼尋找副手人選,最終他認為最佳人選就是切尼本人。

切尼重回白宮後,很快又迎來美國本土史上遭受最大的攻擊事件:九一一襲擊。當天,兩架客機已經撞上世貿大樓,布殊便授權切尼可以「下令擊落任何劫機客機」。作為美國兩位最高領導人,他們分別被送往不同藏身處。特勤人員一把抓住他的皮帶,強行把他帶進地下碉堡,切尼曾在受訪時回憶:「他(特勤)一點也不客氣。」

2008年3月18日,美國副總統切尼在伊拉克巴拉德空軍基地向駐紮在那裡的美軍發表演說。攝:Paul J. Richards/AFP via Getty Images

強硬的戰爭推手

九一一襲擊之後,切尼提出所謂「1%主義」(One Percent Doctrine),認為哪怕只要有1%的可能性將威脅美國安全,美國就該主動出擊,於是對庇護蓋達組織首領賓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發動攻擊。2003年,切尼及政府內的強硬派宣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且薩達姆「可能將這些武器交給恐怖組織」,雖然許多情報都駁斥他的主張,切尼卻親自施壓中情局(CIA)依照政策需求分析情報,強力支持小布殊入侵伊拉克。

後來的發展我們已經知道。美國後來確實推翻了獨裁者薩達姆政權、宣稱為伊拉克帶來民主,其代價卻極為龐大——數十萬伊拉克平民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同時伊拉克及周邊地區陷入更深的族群與教派衝突,包含伊斯蘭國(IS)在內的更多恐怖組織,得以在混亂土壤中生根發芽。這場戰爭對中東地區的重創與影響持續至今,總部位於倫敦的泛阿拉伯媒體《The New Arab》即批評,對伊拉克與阿拉伯世界而言,切尼幾乎是戰爭、佔領與喪失主權的代名詞,他點燃的戰爭導火索「至今仍在燃燒」。

在美國境內與更廣泛的世界範圍內,這場戰爭同樣受到強力批判,而切尼予以無視。早在2003年美國內部就有情報指沒發現伊拉克有任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也無證據顯示薩達姆與九一一事件有關,全球多國掀起「反對對伊戰爭遊行」,加強了各地反美情緒。但切尼直到卸任後仍多次重申,他支持入侵伊拉克的決定是「基於當時所獲得的情報」,他在2011年還向CNN表示「在當時是正確的決定」。

其後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更有可能是為了保護自身獲取石油的利益及地緣政治需求,而堅持將手伸入伊拉克。切尼曾任石油企業高層的經歷也強化上述說法此印象。,他曾在1995年至2000年間擔任油田工程公司哈利伯頓(Halliburton)執行長,後來不僅獲得數千萬美元高額退休金與大量股權,更被揭露替哈利伯頓和其子公司KRB牽線,在伊拉克重建時期得標大量工程,獲得上千億美元合約。

此外,在切尼強硬的主導下,小布殊政府合理化了美軍與CIA對於被俘者施加的酷刑,包含毆打、剝奪睡眠、水刑、猥褻、強迫長時間維持不舒服姿勢等等,還將其美化為「強化審訊」(enhanced interrogation)。反恐戰爭期間,美國也在阿富汗、伊拉克與古巴多國設立秘密關押監獄,後來被踢爆大量虐囚醜聞,2000年至2010年代也成為美軍形象最受非議的時期。

媒體與批判者曾以《星際大戰》頭號反派角色「黑武士」(Darth Vader)形容切尼低調但影響力巨大的風格,而切尼並未視其為侮辱,反而以略微自豪的態度接受這種諷刺,自嘲是「角落裡的邪惡天才」。

2003年10月29日,美國總統小布殊與副總統切尼在華盛頓特區白宮柱廊走過。攝:Stephen Jaffe/AFP via Getty Images

反對特朗普、支持女兒

綜觀切尼的政治生涯,他利用恐怖襲擊帶來的危機感擴大行政權力範圍,以維護國家安全之名,認為總統應該擁有自由運用國力的權力。其任內推動的《愛國者法案》也讓政府得以在反恐名義下進行監控和拘押,削弱司法監督力量。《衛報》評論指出,切尼開創的先例為後續總統提供了更大的行動空間,在特朗普身上尤其明顯。

諷刺的是,切尼後來卻成為共和黨內少數與特朗普公開敵對的人之一。他在2015年特朗普初次參選總統期間,曾暗地表達對其品行的疑慮,但大致上仍未加以反對。直到2021年國會山騷亂事件,切尼的女兒、共和黨眾議員莉茲帶領國會調查特朗普在其中的責任,並堅持彈劾特朗普的立場,獲得了切尼公開支持。

切尼後來在莉茲的競選廣告中現身,表示在美國240多年歷史上,「從未有任何人比特朗普更危險,更威脅我們的共和體制。」切尼與莉茲後來甚至在2024年大選時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哈里斯(Kamala Harris),但也因此被特朗普支持者逐出共和黨核心。

切尼對女兒的無條件支持,也體現小女兒瑪莉身上。瑪莉早年已經出櫃為女同性戀,而切尼從2000年代競選副總統開始,就從未掩飾這一事實。他當時表示:「瑪莉是我的女兒,我和琳恩都深愛她。我相信自由意味著讓人們能按照自己的信念生活。」這也是第一次有共和黨高層的候選人公開以接納語氣談及同性戀家人。

2008年2月28日,美國華盛頓,副總統切尼和總統小布殊面帶微笑地坐在豪華轎車後座。攝:Smith Collection/Gado/Getty Images

而在2004 年布殊政府意圖修憲禁止同性婚姻時,切尼也不打模糊仗,而是在全國直播的副總統辯論中直接表示不同立場:「總統和我在這點上意見不一。對我來說,婚姻應該由各州決定,而非聯邦政府。」2012年瑪莉結婚時,切尼與妻子也公開出席了婚禮。

直到截稿前,特朗普未對切尼的離逝表達任何公開意見。按照美國國旗法規定,在前副總統去世後,「從去世之日起至下葬之日止」,美國國旗必須降半旗。在新聞發佈會上,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被記者追問切尼逝世一事才表示:「我不認為白宮參與這項計劃(切尼喪禮),或者至少他們還沒有着手進行這項計劃。我知道總統已知曉前副總統去世的消息,而且正如你所看到的,根據法律規定,國旗已降半旗致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