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Z世代」,一個頻繁出現在公共討論中的名詞,被人們談論、分析,也被貼上各種標籤。他們的成長幾乎與社群媒體的興起同步,限時動態成為日常,演算法成為敘事。
這個世代,往往被視為破碎時代的縮影:分眾的社群、碎裂的公共空間、短暫的情緒連結。他們被凝視、被定義,但「Z世代」真是一個世代的現象,還是他們被上個世代書寫下的結果?
端傳媒推出「成為Z世代」系列專題,從個體出發,探問他們的精神、情緒、愛與慢生活。本篇聚焦 Z 世代如何想像「老去」。在台灣,人口快速老化與少子化已成資訊洪流中的日常背景;在低薪、長工時與高房價之下,這一代如何設想未來,又如何面對死亡與選擇——並在不可預期裡,保住對生命的主導權。
那隻貓是在通往頂樓的陰暗樓梯間找到的。
曾經被全家養得圓潤親人的小貓Kuro,後來變得骨瘦如柴,眼神裡滿是畏懼。自從外公臥床後,家裡的氣氛就變了。脾氣日漸暴躁的外公總是吼著違心的話:「不要管我了,反正我就是被拋棄了!」他令身邊的人感到害怕,連申請的外籍看護工都待不住。於是外婆的生活被長照工作填滿,原本常在人腳邊撒嬌的貓,成了妨礙動線的「絆腳石」,時常招來不耐煩的喝斥,漸漸地,學會了躲藏。
外公過世後,早已心力交瘁的外婆再也無力看顧Kuro,母親的手足間也因承受不了長期的長照壓力而撕破舊情。當親戚奉命來接走Kuro時,全家在透天厝裡翻箱倒櫃、此起彼落的呼喊,最終才在通往頂樓的角落上找到了喚不著的牠,眼神直愣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