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解读| 端解读:中美“特习会”:稀土协议为何难以解决供应问题?

稀土问题的最大讽刺:美中两国领导人的作为,都抵触了他们所宣称的战略目的。

端解读:中美“特习会”:稀土协议为何难以解决供应问题?
中国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图:Stringer/Reuters/达志影像
端解读不止追问“发生了甚么”,更关心“为何如此”——从政策脉络、历史延续到社会情绪,层层拆解那些看似复杂、实则关乎日常的现象。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希望读者能透过端的解读,看见更深的逻辑与脉络。

只不过是四个月前,特朗普才和习近平通话,并随后告诉世界稀土方面“已经不再有任何问题”。所以,在四个月后,当人们先是看到中国政府再度追加新规则,更为严格地控管稀土出口,而美国政府则再度表示可能将关税税率提高到100%以上,两国元首又要在10月30日协商出新的协议,全世界有不少人的第一个念头恐怕都是“怎么又来了?”。

毕竟,这一切都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半年前,两国政府对彼此祭出高关税税率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是以控管稀土出口为额外筹码,借此向美国施压。过了一个月,双方即使达成初步协议,但中国稀土出口依然缓慢且不稳定,美国因此额外祭出更多对晶片设计软体、乙烷等的出口管控,双方继续互控违反协议。再过一个月,美中两国元首通话,特朗普也正是在该次通话后宣布“已经不再有任何问题”;经过后续谈判,中方也确实开始恢复对部分美国汽车制造商等的稀土供货,美方则在晶片出口管制问题上有所让步。

“已经不再有任何问题”这句话,其有效期限显然太过短暂。人们关注10月30日特朗普与习近平两人会面,而两人确实也有各退一步的条件:以稀土为筹码的习近平希望美国在科技管制等问题上有所让步,而特朗普手上也依然有建立于晶片、货币、金融等优势之上的筹码。但纵使两人谈出新方案,谁又能保证这项协议的有效期限长于四个月?而偏偏,投资和生产都不可能立刻获益,任何企业都必须思考未来一年乃至数年的可能变化,政府的产业政策也不可能每几个月就从头来过。因此,对全世界各国的政界商界人士来说,比起任何的关税,这样根本的不稳定性经常更难以招架。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