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論文大國與學術小國:中國70萬在讀博士為何淪為「學術耗材」?

「即使愛因斯坦來了也找不到工作」,論文成為當下中國學術界衡量個人成就的唯一標準。

論文大國與學術小國:中國70萬在讀博士為何淪為「學術耗材」?
2023年6月20日,中國武漢,大學畢業生在參加畢業典禮。 圖:STR/Afp via Getty Images

求職沒有想象中順利。在投了80多個崗位後,陳磊拿到四個offer,且均是雙非大學(非985、非211)的講師崗位,稅前薪資範圍為6000元到8500元(人民幣,下同),安家費10萬元至40萬元不等。

他對此很不滿意。2020年,在他接受老師勸說決定讀博深造時,一位當年博士畢業的同門師兄順利拿到一所省會城市211大學的offer,有編制,稅前年薪24萬,安家費高達80萬。

陳磊就讀北京一所985工科大學,在他原本的認知中,工科博士找到一份高薪且穩定的工作應該像喝水、吃飯一樣簡單(985大學、211大學是中國政府集中資源打造的重點大學,其中985大學有39所,211大學有115所。可將985視為211的精英子集,實力和地位都更好)。

這恰恰是唐俊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為什麼很多人認為,讀完博士找工作就會變容易?在他看來,這是中國人「范進」式的思維陷阱:考上公務員就會生活安逸、讀完博士就會通往更高的社會階層。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