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端解读:“K签证”引起巨大争议, 它真的能为中国“抢人才”?

中国打开国门,但对接受STEM教育的欧美国家青年,中国或许不是他们求职的首选地。

端解读:“K签证”引起巨大争议, 它真的能为中国“抢人才”?
2025年4月10日,中国北京国际机场有客机降落。摄:Wang Zhao/AFP via Getty Images
编者按:一道门关上,另一道门打开了:同一个秋天,美国政府宣布将 H-1B 工作签证申请费调高至 10 万美元,中国则推出面向外籍青年科技人才的 “K字签证”。两项政策几乎同时出现,似乎构成了中美在全球人才竞逐中的镜像对照:一边强调收缩与内保,一边展示开放与引进。都说科技业是美国的华人 vs. 中国的华人,当美国收紧H-1B政策而中国开放K签,是否代表中国下了“抢人才”的决心?但谁的首选目的地会是中国?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梳理了中国的“抢人才”史,也尝试解答“K签”到底能吸引谁去中国的问题。这也是端传媒全新报道形式“端解读”的第一篇:我们不只追问“发生了甚么”,更关心“为何如此”——从政策脉络、历史延续到社会情绪,层层拆解那些看似复杂、实则关乎日常的现象。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希望读者能透过端的解读,看见更深的逻辑与脉络。也欢迎阅读关于美国收紧H1-B签证政策的报道

9月底,中国的互联网上正在流行AI生成短片,而这一次的主角是站在中国工厂里头的印度人。镜头里,拥挤的高铁站中,南亚长相的人们排起长队,背景声音不断重复:“中国推出K签证了”。影片暗示的是南亚人排队等著领K签进入中国。评论区里的网友直截了当:“中国正在变成下一个印拿大。”

“印拿大”是部分中国网民对加拿大的嘲讽。过去一年,印度人占加拿大新移民总数的26.34%,远超其它国家。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着各类夸张叙事:印度人在加拿大“钻政策漏洞、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这些充满刻板印象的内容,如今被移植到对中国未来的想像中。对不少人而言,K签的推出似乎意味著类似的情景即将在中国上演。

10月1日,中国正式推出一项为外籍青年科技人才设计的新签证类别“K签”,允许他们无需中国雇主邀请即可入境求职。官方称此举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延续,但出台时机恰逢青年失业率创新高、毕业生求职艰难之际。再加上微博上印度媒体对“中国版H-1B”的热烈报道被大量转发,网民的焦虑被迅速点燃。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