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从殖民监狱到消费园区:“台北刑务所”见证的政权更迭、压迫与记忆

百年间,这片土地曾是殖民者隔离异己的监狱、战后外省人的聚落、反迫迁运动的关键节点和都市商业化的牺牲品。不断覆写的空间记忆里,我们如何看到帝国殖民记忆在台湾的变形与缩影?

从殖民监狱到消费园区:“台北刑务所”见证的政权更迭、压迫与记忆
2025年8月15日,台北刑务所遗址,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黄舒楣。摄:陈焯煇/端传媒

历史中的缺页,起于从未停息的战争、殖民与流离失所。新栏目 The Missing Pages 从档案、田野调查与口述中深深挖掘,重写那些失落的章节之中,延续至今的生命故事。

透明的日式风铃折射著艳夏的金黄光芒,让人睁不开眼,和台北金华街上“榕锦时光生活园区”一整排木造宿舍群搭成一首京都风物诗。游客在日式建筑前、老榕树下拍下充满和风的照片,有时还会有穿著浴衣的女子,坐在门廊边。黄舒楣在一旁盯著熟悉的街区陌生的风景蹙眉,“上面的屋瓦都是仿造的,新加上去的。”

成为“榕锦时光生活园区”以前,这里曾经是台北刑务所(监狱)的官舍,后来又成了华光社区,黄舒楣曾在社区里窄巷穿梭,寻找埋在屋瓦底下,日治时期的殖民记忆,也在华光社区拆迁时,见证都市土地开发的暴力。如今此处成了贩卖日式风情的消费之地,黄舒楣只能边走边叹息。

2013年3月26日,华光社区拆迁的前一夜,黄舒楣待在台北市爱国东路和金华街口附近的小林汽车电机行里,帮著抗争前线的人看顾行囊。深夜起,门外便传来抗争者呼喊的口号声,几波零星冲突和伴随哭腔的嘶吼钻入室内,留守的黄舒楣只能凭著外头震天价响的噪音,和手机里社群上的发文,来判断抗争前线的战况。“那天我的包包里还装著高跟鞋。”黄舒楣笑著说:“拆迁的当天,我还正准备去面试一个教职。”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