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其实你返工有咩做㗎?”——这个问题,你有问过别人或被人问起吗?
这个来自日常的问题,启发我们开启“返工这回事”这个新栏目。在当代社会,工作主宰我们的生活,既定义个人的身份,亦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区隔中,我们并不容易看见彼此——从恒常的工作劳动,到行业内的语言词汇、职场文化、人际关系、性别分工、权力层级以至价值体系。借此栏目,我们希望打破边界,深入聆听多位“打工仔”的行业见闻,不但走进社会各行业的“贴地”日常,亦从职业的视角观照当代社会的切面和现象。
这期文章我们访问前野猴生态调查员A,听他讲述自己与香港猴子的故事。他的故事不单是关于官方如何治理野猴,还关乎人猴之间的界线、情感与共存之思。
香港的自然生态愈来愈受人欣赏,但众生并不平等。雀鸟或蝴蝶这些野生动物备受人们喜爱,另一些野生动物却偏偏不受人青睐,有些甚至因为到访市区,引来人类的投诉,需要动用公共资源管理。
野猪和猴子就是这么不受欢迎的野生动物。
我是一名行山爱好者,几年前经朋友介绍,误打误撞与猴子结缘,做过年半的野猴生态调查员,成为公家野猴管理系统的一分子。我的工作分成两部份,一部分是每年出车200多次,到香港的郊野公园点算野猴,调查野猴的数量变化,另一部分是协助兽医进行多次猴子绝育行动,控制野猴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