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钟意元朗,但是这种不钟意是来自一种钟意。”
“你住元朗?”刚认识的大学同学总会半开玩笑问:“元朗还有没有牛?”言者可能无心,红眼却听出弦外之音,“就是看不起我出生的地方──那些同学通常都是住市区。”二十年前的旧事,红眼仍然记住,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件小事。
香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大致分成港岛、九龙、新界,及离岛。不计离岛,假如你要横越东西(元朗至柴湾)或穿越南北(鸭脷洲至上水),距离大约是45公里,开车要45分钟,坐公共交通工具则至少要90分钟,繁忙时段出入需时更长。曾经有网民讨论跨区上班的地狱路线,连同行路、等车、塞车,部分路线可以长达120分钟,足够飞一程台北。假如算上一来一回耗费四小时,甚至可以飞一程东京。Threads 上有一篇回响甚大的帖文,说明了香港人的距离感──柴湾、鸭脷洲、元朗、上水都“好远”,台北、东京、首尔都“好近”。类比台北人的距离感,大约就是淡水、基隆、中坜都“好远”,香港、冲绳、东京都“好近”。
红眼在元朗土生土长,期间曾多次离开,第一次是去台北读硕士。回港后,红眼投身媒体行业,做报馆早出晚归,收工已经是翌日凌晨,回到元朗只会在“东方点心”食宵夜。后来转到杂志工作,忙起上来,平日有时索性在观塘朋友的工作室留宿,元朗成为周末过夜的“酒店”。期间,他曾经离开元朗,搬到女朋友的住处,又试过搬去天水围。2019年社会运动之后,加上新冠疫情影响,他才开始留在元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