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巨星泰勒丝(Taylor Swift)于8月27日宣布订婚喜讯后,媒体和社群网路上许多人立刻联想到她19岁时攻占国际排行榜的、让许多人第一次认识她的作品〈Love Story〉,并将她订婚连结到那首歌童话般的爱情观:罗密欧最终克服命运阻拦向茱丽叶下跪求婚,整个世界因为这段轰轰烈烈的感情而震动。
然而,要理解即将结婚的泰勒丝,有太多远比〈Love Story〉更为适合的歌曲。事实上,即使在她19岁时,这首歌都已经无法充分代表她,那时的她已经改以一种同理的方式,看待中学时自比为茱丽叶的自己。
泰勒丝的感情观之所以值得被谈得更清楚,是因为对于泰勒丝广大的认真乐迷而言,她的影响力正是源于她透过作品讲出来的成长故事。早在她19岁那年,当《滚石杂志》记者跟随她去到一个小场地巡回演唱时,记者就观察到许多歌迷——以年轻女性为主——的手写信围绕著相同主旨,都在说泰勒丝陪伴了她们指认自己所感受到的伤心、困惑与经历。“我很难过,而你告诉我‘你不孤单’”,记者引述其中一张手写信,“我最大、最大的愿望,是我哪天也能改变一位青少年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像你为我做的一样。”
自此以往,“成长”一向是理解泰勒丝创作生涯的主轴:比如,A歌的对方是她刚成年时那位长她整整12岁的“才子”型男友,B歌的对方是某段短暂而混乱的约会关系;又比如,C专辑创作于她自身从身败名裂中复活的过程,而一系列专辑之所以有新旧版,是因为她不满专辑母带版权被卖给曾羞辱她的乐坛大老,而决心重录过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