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几个月前哈佛学生蒋雨融的演讲引发争议,《端传媒》也思考如何加入这个话题,当时的一个纠结是,该演讲的缺陷并不难分析,但有意思吗?我们是否可以有更好的参与方法?在紧迫的热点时效下,编辑决定躺平“放手”一博:“团结”向来是一个诱人的政治理念,但在“全球化”走向“反全球化”的时代,它有许多待破和立的维度,做跨地域、跨议题多年的端和评论人其实对此体会凿凿,我们既然有许多的思考,那么何不提出自己的论述?因此趁著端10周年,我们推出“人类命运不共同?”系列评论,将从国际政治、民族国家、气候与女性、非人类中心等视角推出四篇评论文章,体现我们的思考旨趣与关怀。“世界和平地球村”过去为自由主义所津津乐道,“人类共同体”是习近平2017年写入中共党章的词汇;而声称“反法西斯”、“珍视和平”的“九三阅兵”也在昨天上演,当中俄朝铁三角同时出现在天安门、
私下讨论 “长生不老”,并有中东记者为中国的“强大与和平”
流泪的片段 传出,我们确信自己没有缺席——各种各样的话语都想填充“人类”与“团结”,它反映著人类历史与世界现实中许多的痛点,也因被视为“正确和进步”而方便地包装成种种模样。本文为系列第一篇,破论,是对“世界和平”的怀疑与失望。我们无意在脱离现实的情况下高谈阔论——所有新框架的建设,都要从旧废墟中生长。本系列每周一篇,抛砖引玉,敬请读者关注,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想法。
我绝对不是一名国际法专家。在2023年10月之前,我甚至都算不上是一名国际政治的热心读者。成长于21世纪,全球化的速度像闪电划过云层的声音一样惊扰著我的耳膜。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我想当然地假设人类生活在某种类似于“地球村”的共同体中,平稳的世界秩序轨道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我们可以在此之上自由地沟通、交流,我们伸手就可以触及彼此。如果有什么灾难发生,那么一定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某种可怕的误解而非蓄意的谋害。这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们已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远远地甩在身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我们每天通过各种媒介注视著他人的面孔,摧毁他人的也必将摧毁我们。我想象我们无法、也并不情愿日复一日踩著他人的苦难生活下去。
荒谬的是,在2025年春的某个下午,我在图书馆里卷入了与一名政治学学者之间的争论。她拥有著俄罗斯/以色列双重国籍,目前正就读于北美的一所精英大学政治学系。我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向她颇为费力地论证为什么以色列对加沙巴勒斯坦人持续了一年多的种族灭绝战争同时违反了国际法、人权和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她像教育幼儿园小孩子一样向我耐心地解释道:
“听著。在我们政治学里,你所引用的这一切都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自由主义世界秩序。在那之前,国际政治的运作方式就是弱肉强食。很不幸的是,这就是现在发生在乌克兰或者加沙的事情,这就是俄国和以色列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些国家有力量,所以没有人能阻止他们去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而我是这些国家的公民,如果他们做的事情是对我有利的,我又为什么要反对自己的国家?”
你的支持,不可或缺
阅读全文,欢迎成为会员
畅读全站获奖深度内容
领取专属电子报及优惠
支持独立媒体继续报道
解锁全文
已是会员? 登录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