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青春时而无敌、时而残酷,香港青少年是怎样成长过来的?人生的第二个十年,来自不同背景的他们与家庭、学制、亲密关系、虚拟网络和社交平台互动,在迷惘中建构自己,或者失去自己。政府设计青年发展蓝图时说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但要怎样才能真正看见青年的具体脸孔?端传媒推出“混沌少年事”专题系列,以特写及数据报导尝试勾勒香港少年心事。
这篇报导以数据作为切入点,用11张图表呈现这一代在学青少年于成长中的苦与乐。
“我以前上学像坐监一样,在课室不能动,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不能去洗手间,不能乱说话。”“现在这所学校令我有自信心,有安全感和自由。”“局长,我想请问一下,为什么国际学校能做到(happy learning),传统学校却做不到?”
近来,在社交媒体上,陈禹龄小朋友于2017年在香港立法会的发言不时引来网民转载讨论。当时立法会就防止学童自杀问题举行公听会,从传统小学转到国际学校的小四学生陈禹龄当面质问时任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场内响起雷鸣掌声。在同一个场合中,另一位小三学生黄塱宽直言学习令身心俱疲,“返学校好似俾石头压住我”,反问局长“你们知不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可不可以改变这个教育制度啊?”
这次公听会是香港立法会罕有有小学生发言,并当面质问局长。当时香港爆发学童自杀潮,政府发布报告,指实证分析显示学生自杀与教育系统“无明显和直接关系”,很多立法会议员、家长团体和公众不满此论,纷纷在议事堂控诉香港的教育制度,表达香港中小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八年过去,香港的教育制度并没有根本性改变,那这一代的香港学童正面对什么呢?他们快乐吗?有什么混沌事?成长有哪些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