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龇著尖牙、竖著尖耳的毛绒玩偶Labubu,因为韩团Blackpink成员Lisa的社交平台分享而走红,热潮在短短几个月内席卷全球。从原价199元炒到3000元的隐藏款,从排队抢购到黄牛横行,从情感寄托到社交名片,这个“丑萌”玩偶承载了远超其本身价值的意义。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人们为何反而愿意为“无用”的玩偶支付高昂溢价?
端传媒的“可爱经济学”系列深入探讨“花大钱买玩偶”现象的多个面向:第一篇文章聚焦Labubu现象,试图理解消费者在理性与感性的拉锯中,究竟在追逐什么?接下来我们将把目光转向香港,观察香港人对日本治愈系IP吉伊卡哇(Chiikawa)的迷恋。我们也计划通过数据分析和学者访谈,从宏观角度审视“可爱经济”的深层机制。在流量与资本的推动下,“可爱”正在被工业化生产和标准化包装,系列将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下消费文化的新视角。
给Labubu订做的收纳柜还没到,张莹莹就计划“退坑”了。自从今年6月,这款龇著一排尖牙、竖著两只尖耳的毛绒潮玩火出圈以后,她就再也没能以原价买到过它:直播间弹出的永远是“排队人数太多,请稍候再试”,黄牛的报价则一天比一天高。张莹莹心仪的“本我”隐藏款,一路抬到了3000块,溢价超过30倍。
“几个小时都紧绷著精神,抢购时的焦虑、没抢到时的失望、面对黄牛的愤怒。这真的太折腾人。”她想起三年前上海封城时线上抢购物资的惨淡心情,困惑到:“一个是生存刚需,一个只是曾给我提供情绪价值的玩具。”几天没睡好,张莹莹觉出不对劲,决心不能再耗下去。
但和Labubu有关的消息,还是会通过社交媒体抵达到她这里。“盒机”上新盲盒,黄牛为抢货大打出手的新闻换著城市上演;不止是中国,抢购引致斗殴的情况,也分别于今年5月和6月在韩国、英国的线下门店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