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失控的炒作後,中國潮玩Labubu還能火多久?

連著在直播間蹲了幾天仍一無所獲後,張林尉有了「退坑」的想法。「當它從提供情緒價值變成消耗精力,我就不想繼續了。」

失控的炒作後,中國潮玩Labubu還能火多久?
2025年7月17日,泡泡瑪特城市樂園POP LAND,表演者身穿Labubu玩偶服為遊客跳舞。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一隻齜著尖牙、豎著尖耳的毛絨玩偶Labubu,因為韓團Blackpink成員Lisa的社交平台分享而走紅,熱潮在短短幾個月內席捲全球。從原價199元炒到3000元的隱藏款,從排隊搶購到黃牛橫行,從情感寄託到社交名片,這個「醜萌」玩偶承載了遠超其本身價值的意義。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人們為何反而願意為「無用」的玩偶支付高昂溢價?

端傳媒的「可愛經濟學」系列深入探討「花大錢買玩偶」現象的多個面向:第一篇文章聚焦Labubu現象,試圖理解消費者在理性與感性的拉鋸中,究竟在追逐什麼?接下來我們將把目光轉向香港,觀察香港人對日本治癒系IP吉伊卡哇(Chiikawa)的迷戀。我們也計劃通過數據分析和學者訪談,從宏觀角度審視「可愛經濟」的深層機制。在流量與資本的推動下,「可愛」正在被工業化生產和標準化包裝,系列將通過細緻的觀察和思考,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下消費文化的新視角。

給Labubu訂做的收納櫃還沒到,張瑩瑩就計劃「退坑」了。自從今年6月,這款齜著一排尖牙、豎著兩隻尖耳的毛絨潮玩火出圈以後,她就再也沒能以原價買到過它:直播間彈出的永遠是「排隊人數太多,請稍候再試」,黃牛的報價則一天比一天高。張瑩瑩心儀的「本我」隱藏款,一路抬到了3000塊,溢價超過30倍。

「幾個小時都緊繃著精神,搶購時的焦慮、沒搶到時的失望、面對黃牛的憤怒。這真的太折騰人。」她想起三年前上海封城時線上搶購物資的慘淡心情,困惑到:「一個是生存剛需,一個只是曾給我提供情緒價值的玩具。」幾天沒睡好,張瑩瑩覺出不對勁,決心不能再耗下去。

但和Labubu有關的消息,還是會通過社交媒體抵達到她這裏。「盒機」上新盲盒,黃牛為搶貨大打出手的新聞換著城市上演;不止是中國,搶購引致鬥毆的情況,也分別於今年5月和6月在韓國、英國的線下門店出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