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我在日本修房子:以传统技法修葺一间能够尘归尘、土归土的老宅

很多现代化的建材终将成为世代相传的垃圾。这令我们更加执著地,坚持修葺房子时只采用传统天然物料。

我在日本修房子:以传统技法修葺一间能够尘归尘、土归土的老宅
艺术家金森所居住的爱知县濑户市原本空置的房屋。摄影:林琪香

【编者按】无论香港、台湾或大陆,华人赴日购宅风气近年多有兴盛。与此同时,日本房屋却面临一个多年以来十分严重的现象——老屋问题。因日本人口老化、少子化与年轻人移居,许多乡下老屋无人继承或长期闲置。在香港作家林琪香与日籍伴侣金工艺术家金森所居住的爱知县濑户市,2023年报告显示市内空置住宅总数约占总住宅数目的12.2%,这意味著人们在市内随意走动,很容易便看到零散空房,无论是缠满藤蔓的铁皮屋、结构歪斜的民宅,还是似乎曾经风光一时的游乐场所⋯⋯在贯穿市街的瀬户川两旁,还会发现好些历史久远的排屋,早因日久失修而瓦顶榻陷。

因为这样的荒凉场景,瀬户市政府为空置房屋特设上限60万日元的补助金,但只能用在老屋清拆工程——至于修葺费用,若被指定为景观重要建筑物,可申请上限50万日元的五年一次补助,用于支付工程一半。只是古民宅维修费用动辄天文数字,这也是日本不少屋主会任由老宅风吹雨打、也只能袖手旁观的原因。

几年前的一天,林琪香与热爱四处探索旧屋的金森,在濑户的窑垣小径,遇到一幢空置了两年的百年老宅——加藤仲右卫门邸。它虽被市政府定为重要建筑景观,却同样日久失修。他们商议后购入了这栋老屋,又通过网络众筹和政府补助金,打算摒弃现代住屋技术,而代以现时日本越发罕见的传统建筑工法和天然物料,将之修葺,修一座“有天能尘归尘,土归土”的房子。

才拐上窑垣小径的斜坡,便听到此起彼落的敲打声音,呯呯咚咚呯呯咚,仿佛一大盘巨形的爆火花在小径上炸开来,而且是又硬又坚实的。

几个女生正在蹲著做三和土(Tataki)地板。摄影:林琪香

今天是我们的老房子造三和土地板的日子。三和土的日文名为Tataki,跟“敲打”同音,我以为是巧合,但原来做三和土地板的工法,真的是敲打。将沙土、熟石灰、盐卤混成三和土,洒在地上,经过一轮敲打增加密度后,再洒上一层,重复又重复。舖好后得将之搁上多天,待它硬化,结实。说来简单,但地板的厚度少说也有七八公分,手工不纯熟,造工不够仔细的话,地板便会起伏不平,而且一旦硬化了便无法修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