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从华语青春片的式微,谈Z世代想看到怎样的青春电影

从华语青春片的式微,谈Z世代想看到怎样的青春电影
《少年的你》剧照。图:网上图片

什么是“青春片”?这是一个约定俗成却难以精确定义的说法。它既凝结了观众默契的联想,也涵盖了多样的形式与表达。准确地说,青春片是一种题材,一种关于希望、变革、痛苦与个体能动性的文化想象,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工业类型。

在2010年代的华语影坛,一类脱胎于青春文学改编潮的电影,曾持续占据市场主流的目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左耳》《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作品,以类型化的叙事与美学不断重演“国产青春”的叙述母题。这类青春片是成功将“青春”概念去政治化的市场表述,也深刻参与了一代人的青春文化建构。

但今天,这股热潮显然已经退却。青春片的式微是否意味着更大的危机?当电影不再是情感与记忆的共同承载体,“青春片”也随之失去了集体共鸣的基础。“共同文本”的撤离,是否意味着电影与观众必将渐行渐远?这是电影自身的表达疲乏,还是“青春”作为文化想象的退潮?而站在当下,年轻观众又真正渴望看到怎样的青春故事?

《我的少女时代》剧照。图:网上图片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