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從華語青春片的式微,談Z世代想看到怎樣的青春電影

青春片熱潮退去,曾經數十億票房到今日無人問津,年輕世代的故事為何失去魅力?

從華語青春片的式微,談Z世代想看到怎樣的青春電影
《少年的你》劇照。圖:網上圖片

什麼是「青春片」?這是一個約定俗成卻難以精確定義的說法。它既凝結了觀眾默契的聯想,也涵蓋了多樣的形式與表達。準確地說,青春片是一種題材,一種關於希望、變革、痛苦與個體能動性的文化想象,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工業類型。

在2010年代的華語影壇,一類脫胎於青春文學改編潮的電影,曾持續佔據市場主流的目光。《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左耳》《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作品,以類型化的敘事與美學不斷重演「國產青春」的敘述母題。這類青春片是成功將「青春」概念去政治化的市場表述,也深刻參與了一代人的青春文化建構。

但今天,這股熱潮顯然已經退卻。青春片的式微是否意味著更大的危機?當電影不再是情感與記憶的共同承載體,「青春片」也隨之失去了集體共鳴的基礎。「共同文本」的撤離,是否意味著電影與觀眾必將漸行漸遠?這是電影自身的表達疲乏,還是「青春」作為文化想象的退潮?而站在當下,年輕觀眾又真正渴望看到怎樣的青春故事?

《我的少女時代》劇照。圖:網上圖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