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近期中國大陸連續出現了幾起性別事件,包括海棠同文作者被跨省調查、鄭州男同性戀被釣魚襲擊、紅姐(爺)偷拍事件、大連女生「有辱國格」事件等,雖內容各有各不同,但都涉及國家、社會及個體對性別、性行為、性取向、性別氣質等的規範與討論。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其中公權力的作為,也能從輿論討論中看到異性戀霸權在方方面面的規訓與引導。早前,端傳媒已就海棠事件分析各界對弱勢性別群體的多重尋租,接下來也將串聯這系列事件發表兩篇評論,希望能囊括主要問題意識。本文為第一篇,敬請關注。
2025年7月,中國社交網絡上接連爆發兩起與性別與性取向密切相關的輿論事件,迅速成為全國關注焦點。一起發生在鄭州人民公園,一群男性通過假扮同性戀者在社交軟件上引誘他人見面,繼而對受害者實施圍毆、羞辱並拍攝視頻傳播。這種「釣魚式」暴力不僅具有人身攻擊的惡性特徵,更通過以「你是1還是0」的方式羞辱受害者,將性取向本身轉化為「被懲罰」的理由。而另一件事則發生在南京,一名化名「紅姐」的38歲男性(被指派性別)焦某在社交平台上以「僞娘」形象活躍,與多名男性發生性行為並涉嫌偷拍傳播,引發警方介入。事件隨即引爆爭議:在「騙炮」「破壞家庭倫理」的標簽下,焦某被迅速妖魔化,而參與互動的多名男性則被官媒視作無辜「受害者」。
表面上看,這兩起事件分別涉及暴力犯罪與隱私侵犯,但更深層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共同觸及了當代中國社會對性別越軌與非主流慾望的高度防禦性反應。在鄭州事件中,男性群體藉由對「同性戀者」的獵捕和羞辱,強化自身的異性戀男性認同;而在南京事件中,「阿紅」所代表的非典型性別表現者則被迅速納入社會的「污穢他者」之列,成為主流價值想象中的威脅對象。兩起事件中受害者身份的模糊、攻擊者行為的正當化、性別邊界的重新劃定,共同勾勒出一幅關於當代中國性別秩序的複雜圖景。
本文試圖從三條分析路徑出發,剖析這兩起事件背後的性別政治機制:首先,藉助Eve Sedgwick關於「同性間社會慾望」與「恐同症」的理論,分析鄭州事件中暴力男性如何通過否定同性慾望來建構自身的異性戀男性身份;其次,引用Gayle Rubin「性階序」與Julia Kristeva的「賤斥」概念,討論南京事件中的「阿紅」如何被各方驅逐和排斥,以維繫異性戀家庭倫理和二元性別秩序的「潔淨」;最後,通過Judith Butler的「性別操演」視角,反思兩起事件中異性戀男性氣質的重複操演及其防禦性機制,探討規範性男性身份如何依賴於持續排除性別越軌者而維繫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