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台湾大罢免四组关键字:国会僵局下的政治动员,为何国民党反罢失败?

此刻的台湾政局下,是什么样的理由,使得同意方认为必须推动罢免?

台湾大罢免四组关键字:国会僵局下的政治动员,为何国民党反罢失败?
2025年6月21日,台北,国民党于荣星花园举行“北北基反恶罢团结大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这半年来,台湾政治发展的主线为“大罢免”,各种政治攻防及政治人物的公开发言,也都围绕在与大罢免的有关话题上。不过,2025年并非台湾的选举年,却在全台多个选区经常可见罢免志工与选举看板,让这场“全台大罢免”行动不无有2026地方大选前哨战的意味在。

依据大罢免的送件时间,目前罢免投票将分别在7月26日与8月23日进行。第一场的罢免投票,全台湾73个区域立法委员选区中,将有24个选区各自举行投票,由该地选民决定现任立委的去留;另外还有八个选区由于成案较晚,则是要到8月才会举行投票。在去年初的大选中,这24个选区都是由在野的国民党籍立委胜选,若在野联盟若失去六个以上的席次就将失去国会多数,这场大罢免案可能将改变国会结构,与新国会的主导权归属。

本届立法委员就任一年之内就已冲突频仍,多次陷入僵局:取得国会多数的在野党主动出招,提出各种对政府财政、司法运作与行政立法等影响重大的法案,并屡屡等到最后表决前才以“修正动议”(编按:修正动议是指立法委员在院会现场临时针对法案内容提出修改,通常未经委员会实质讨论,也常使其他委员难以充分讨论)的方式提出草案,而未事先公开其所欲通过的“正确”版本;此外,总统所提名的大法官人选亦全军覆没,民进党政府同时必须执行该党无法接受的总预算案。

在此僵局下,反对国民党的民间团体及政治人物接连提出“大罢免”,希望透过罢免程序,让所有国民党籍的选区立委都面对罢免投票。最终,罢免团体全国跨选区共计征得破百万份有效连署书,并在大约三分之二的席次中成功达到10%连署的门槛。在7月26日,这些选区的选民以选票决定这些国民党立委的去留。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