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籍歷史學家夏思義博士的著作《Villages and Market Towns in Hong Kong》,突然大賣,現在甚至準備重印第五刷,這在有關香港的英文歷史書中堪稱奇蹟。10年前,夏博士產生了將手上關於鄉村研究的報告結集出版的念頭,並從6年前開始重寫和整理。這些報告是當年香港政府付費請他在地區發展前撰寫、用以確認歷史價值的專家報告。「不過這些報告對任何人都沒有產生哪怕一丁點影響」,已經78歲的夏博士,憤世嫉俗時一副伶牙俐齒。
他高齡、身形肥大,腿腳已經不那麼便利,走路需要一些慢步調的時間,說話時喘著一點粗氣。但在香港和英國,他的住處都在離便捷的市中心比較遠的鄉村地區。我還沒有機會拜訪過他在香港的住處,但與我合作的編輯去過,她形容那是一套三層港式村屋的最頂上兩層,要爬上一條狹窄的樓梯,在會客廳推門進去,第一印象就是掛在牆上的書法字畫。
他英國家裏的佈置也差不多。訪問那天,我一大清早七點從倫敦住處出門,大概轉了三千次車,而英國火車有延誤的良好習慣,加上三萬年才有一班的鄉村巴士,我終於在下午兩點左右抵達。那是兩層英式村屋,客廳、飯廳有很西式的壁爐、地氈,但也有幾張藤椅和其他酸枝家具,牆上也掛滿書法和字畫,不少都是香港士紳所贈。夏思義說,如果走進一戶充滿中國風陳設的住家,那肯定是白人的居所,因為真正的華人都買 IKEA 傢俬。
白人身份自然為夏思義的研究帶來頗不一樣的視野,非學界、殖民官員的身份更如是。1972年,夏思義在劍橋博士畢業,遇上了未來我畢業時大概也會碰到的問題——當年幾乎沒有適合學術職缺,唯一的招聘卻早已內定結果。他於是把心一橫,找到一份薪高糧準、而環境和性質也相對自由的工作,便在當年十月來到香港,受過民政司陸鼎堂的訓話,成為殖民地時期最後一批外籍政務官。